我們很多人的潛意識里或多或少覺得我們的父母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跟我們完全不是一個時代的人,怎么能教好下一代人呢?
可是這件事情在我媽媽的身上,我還是看到了很多的不一樣。
我媽媽前兩年的時侯,就為了侄子衡衡小帥哥課外補課補得少的事情生氣、憤怒,擔心,用怒火攻心也不為過,她的方法就是不停的找人吵架,只要誰阻礙了或者不支持衡衡補課就是激烈的爭吵,那時侯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她,我們甚至問她,“”其實孩子長大了成什么樣,你那會都不在了,”媽媽說:那時侯別人會指著這個孩子說,這是誰家的孫子(后輩)。
這份執著,讓我看到她們的內心總是不由自由的承擔著一個家族子孫的成長責任,如果沒有這份傳承,今天的我們會是什么樣子呢?
我們大多數人,總會主動遠離那些情緒比較激烈的人,以前我也會,不知什么時侯,我真的理解我媽媽后,很感動于她的這份責任感,我對媽媽說:其實我覺得你當時的想法是對的。這對她而言可能也是一份鼓舞吧。
所以后來我們經常在一起聊孩子的教育問題,當你對她們很耐心,她也會默默改變,你的心里不要推開她,盡可能把她想了解的事情解釋清楚,你不悲觀,你積極尋找解決方案,她也會。
去年國慶的時侯,媽媽會說:孩子要多鼓勵。有時侯她也會后悔認為自己可能說錯話了。每當這時侯,我都安慰她,不要緊,那我們想想下次該怎么說。
有時侯打電話過去,孩子沒有及時收聽到,她也會猜想,難過。我會安慰她:可能他們有時侯不想面對我們大人吧,是不是我們經常拿起電話就問成績讓他們有這樣的感覺。
她也經常會問我,她這樣說有什么不對,有一次我對她說:你這樣說會讓孩子覺得錢很重要。
媽媽說,錢是很重要啊,沒有錢,怎么能去補課呢?
我說,補課是為了提升學習,我們的目標是提升學習,補課是一種方式,我們還有別的方式嗎?
有些問題不一定馬上有答案,可是在這個相互碰觸的過程中就是彼此影響啊。
她總是在努力的改變著。
其實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當孩子出了什么狀況,我媽媽從來不會說:“”這孩不聽教,我已經說了很多次,這孩子習慣壞了的的沮喪感,也從來不會認為大人已經教過了,把責任往孩子身上推?!?br>
她總是在短暫的失望后,馬上快速進入到行動模式,她要做什么,她能做什么。
比如她會提前包好多餃子讓你帶回家,減少孩子因為過去吃飯路程的時間。
比如她會反復提醒英語要讀、語文要讀。
比如她也會直接提建議,不要讓孩子去上其它副課的培訓班。
總之,她有很多的行動或者建議,你肯定不會都認同或者接納,但是共同為一個目標奮斗的那種感覺也是極好的啊。
這讓我想起,作為父母,當年也是用多么大的胸懷與耐心等待著我們的成長啊,只不過我們都沒有所謂的出人頭地,只是再一次成為了一個平凡人,可她們依然向我們敞開懷抱。
前兩天,我說,“”你現在滿腦子的都是教育孩子,你都不管自已的病了。”
媽媽說:“”我這病管不了嘛?!?/p>
我說:“”對啊,管好我們能管的事。”
又一次重新理解了 盡人事,聽天命 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