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溫州援川干部張帆從阿壩調往青川后,第一次踏入青溪,看到的是這樣的場景:漫步在青溪古城街頭,依次走過甌海大道、龍灣大道、鹿城大道,就能看到一座東甌農貿市場,里面人聲鼎沸,一片忙碌的景象。再往里走,正泰幼兒園、東甌花苑相繼映入眼簾,仿佛穿越到了千里之外的溫州……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特大地震,一場國殤!位于四川北部的青川,是受災最嚴重的“三川”之一。是年8月,溫州市援建指揮部自溫州啟程,跨越千山萬水,奔赴青川縣,毫不猶豫踏進了青川最偏遠、條件最艱苦的青溪片區——青溪鎮、三鍋鄉、橋樓鄉,投入到災后重建中。
在青溪鎮,有一座援建紀念碑,上面清晰地記錄著每一筆來自溫州的援建資金。佇立于紀念碑前,張帆思緒萬千,一幅幅援建的畫面仿佛在他眼前閃過,那是一段從絕望走向新生的歲月……“那時的青川,就是一座廢墟!”溫州市援建指揮部產業組組長葉劍平還記得2008年8月27日抵達青川縣城時目睹的場景:倒塌一地的房屋,散落一地的碎片,到處是斷壁殘垣。指揮部在青川喬莊作短暫停留后,繼續挺進青溪,當天下午1:00時,溫州市支援青川縣災后恢復重建指揮部掛牌成立。指揮長鮑衛翔曾這樣定義援建:重建,不是簡單的再建,而是一次跨越和重生。
8月,是四川的雨季。伴隨著一次次夜里忽然炸響的雷雨聲,援建指揮部先后編制完成《青溪片區2009-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溫州市三年援建項目規劃》、《片區村莊整治規劃》、《陰平生態休閑示范村建設規劃》和片區招商引資項目庫包裝,為科學援建奠定基礎。
葉劍平回憶,當時抗震救災物資從全國各地運抵災區,為受災群眾提供了一時的生活保障。但災區人民以后的生活如何開始?青溪的經濟應該從何起步?如何才能使群眾的生產生活得到發展?這些問題實實在在地擺在援建者的面前。圍繞“生存與發展并重,當前與長遠結合”的援建指導思想,指揮部迅速確定了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家園重建、產業智力援助、城鄉綜合整治等五個方面的援建任務。
792天,119個援建項目、6.97億元投資,這一連串的數據,葉劍平至今仍記憶猶新。
當年12月3日,被喻為青溪“生命線”的唐青公路開工建設;片區內近5000戶需重建的農戶,半數以上在當年年內動工;衛生院、中小學、福利院、客運站、自來水廠,一大批民生工程項目陸續建成……
與基礎設施共同推進的,還有當地的產業發展。這是援建指揮部一到達青溪便萌生的想法。在農村農房改造中,指揮部對房屋進行了統一規劃,外形上突出川北民居風格,把農房重建和農家樂旅游結合起來;在陰平閆家壩社,指揮部幫助發展生態產業園;為了解決整個鄉鎮的蔬菜供應,指揮部產業組幫助建立起大棚蔬菜種植業;此外還建成稻田養魚示范基地、肉兔養殖基地、核桃林等。
后援建時期:青溪涅槃重生? 再續溫青脈動新篇章
青溪鎮黨委書記楊金軍給出了一組可喜的數據:2017年,全鎮接待游客120萬人次,旅游收入3.56億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603元。
如今的青溪,早已蛻變成一個現代化的美麗小鎮。行走在青溪鎮,張帆說,很難把它和遭遇大地震重創聯系起來。和張帆一樣,過去十年里,溫州許許多多干部專家都來到青溪,或技術幫扶、或產業合作、或送醫送教。在他們的接力中,溫州人的精神,在青溪落地生根。
在后援建時期,溫州與青溪的互聯互通,從未停止。從精準扶貧到產業發展,從科技助農到文化交流,溫州一路見證著青溪巨變。
近來,葉劍平憑借溫州市招商局聯系在外溫商的優勢,正忙著幫助青溪編寫新一輪《項目招商推介書》,九大項目面向全國招商推介。楊金軍說,溫州的傾力援建,讓青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三年重建、七年振興,青溪帶著感恩不斷奮進,實現了綠色崛起。
返回青川的途中,一名出租車司機得知張帆來自溫州后,豎起大拇指說:“溫州人就是我們的親人。”透過車窗,張帆看到了一幢幢建筑上刻著的“浙江溫州援建”幾個大字,不禁想:溫州和青溪,應該在很久以前,就已經跳動著相同的脈搏吧,這份情誼,會一直延續到很久很久的未來。
情系青溪? 他們這樣說
青溪人的關心?
讓我倍感溫暖
現任溫州甌江口大橋公司總經理鄭鋒利:援建青溪的兩年多時間里,白加黑、5+2,爭分奪秒地建設青溪,讓我深深感受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強大的凝聚力。我在工程建設組主要負責道路、水利等基礎工程設施建設,還記得有一次剛下過雨,我們到道路上去查看工程有沒有損毀,前面突然就發生了塌方。當地群眾連忙上來提醒我們,下雨后這里常常會發生落石、塌方,非常危險,讓我們趕緊回到指揮部里。這樣的小事還有很多,青溪人對我們的關心,讓遠離家鄉的我們感到溫暖。
青溪十年巨變
滿街都是游客
現任溫州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林武鳴:援川的那一年,我從建筑學專業畢業不久,被分配到了項目規劃組。一到青溪,我們組就每天走村入戶開展前期調查,白天坐車去縣城各個部門跑審批,晚上回到指揮部做規劃,大家斗志滿滿。最終我們的一系列規劃在當地獲得很高的評價。十年來,我每年都會去青溪,那里一年一個樣。十年前,青溪鎮上基本看不到人,如今滿街都是游客。
農家樂很火爆
發展后勁十足
現任平陽縣海西鎮鎮長助理吳醒宇:離開青溪后,我在2012年、2017年回去看過,當地發展得真不錯。像陰平村,農家樂家家火爆,經營者說如今的年收入能達百萬元。我也很開心,我們援建時規劃的產業,青溪都保護得很好,后續也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援建成果得到了延續。回望這段援建經歷,我感到很自豪。
難忘援建時光
祝福青溪未來
現任科技金融時報副總編輯王啟龍:兩年的援建生活,是我人生中最厚重、最難忘的一頁。在青溪我看到了天災的無情與殘酷,也深刻感受到人間的真情與溫暖。青溪,是我的第二故鄉。每當聽到、看到有關她的新變化、新發展,我都會感到無比的自豪與由衷高興,祝愿青溪山更青水更綠,人民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
? 網絡鏈接——
〈1〉汶川十年!有一種力量從溫州出發,從未停息!
〈2〉一晃十年,此去汶川,發現豎著這樣一塊讓溫州人動容的石碑……
溫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