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白流派
旅行對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意義。作家畢淑敏曾說:“趁陽光正好,趁微風不噪,趁繁花還未開至荼蘼,趁現在還年輕,還可以走很長很長的路,還能訴說很深很深的思念,去尋找那些曾出現在夢境中的路徑、山巒與田野吧。”
哲學家培根說:“旅行對青年,是教育的一部分;對于老年人是部分經驗。”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我喜歡旅行,但不喜歡到達目的地。”
大抵旅行就是為了尋找一種久違的感動,不為那終究會到達的目的地,而是為了享受旅途中的種種樂趣,以至于乘興而行,興盡而返。
趁著下午的陽光正好,我從昆明趕火車來到了黑井古鎮。剛一下車,那種歷史的氣息便撲面而來,街道上行人無幾,古樓林立,極其貼合了我此行的心境。找了家古色古香的客棧,我便穿著我的民族長衣四處游走了。
我忽的想起了朋友寫過的一首打油詩:
一見如故,
眉目成書。
我們久別重逢,
天邊有新的月,耳畔有舊的風。
你來的那天,陽光正好,微風也正好 ,
春天剛剛到。
曬太陽的是,
阿婆,阿喵,阿狗 。
這樣的感慨倒是貼切我們這類偽文藝者,說不上來什么緣由,就是無意間想到的感慨,好似沒有這樣的感慨,就算不得文藝一般。
在我邂逅過的古鎮里,這算得上是最安靜祥和的,一磚一瓦都透露出未經商業化的原生態,就這樣靜靜的佇立著,等待中千百年的風霜雨雪和相遇。很難想象,這里曾經的繁華,不僅是云南四大古鎮之一,還供應了全省百分之六十的食鹽,現如今只能在古跡和熱情的當地人那里,依稀瞥見過往的欣欣向榮、八街九陌。
黑井,自古以產貢鹽而聞名,它依山傍江,是一個沉封于龍川江河谷中已經差不多一個世紀的小鎮,歷經千年,古鎮風貌依舊,歷史紋脈清晰,特色鮮明。
據《黑鹽井志》記載:“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間,一牛倍肥澤,后失牛,因跡之,至井處,牛舔地出鹽。”為紀念這頭黑牛的功績,遂稱此地為“黑牛鹽井”,后改稱“黑井”。
坐在半坡的茶房里看這座小鎮,和其它古鎮相較,卻是多了幾分幽古與綿情。穿城而過的龍川江,紅砂石鋪的漢代馬幫道與城中寬不過3尺的街巷相依相偎,鱗次櫛比的古建筑讓人目不暇接,老太太們打麻將的交談聲不時從山腳傳來……
嘚嘚的馬蹄聲從古道傳來,小憩的我從時空中緩緩醒來,此刻我才覺出天已盡黑,華燈已經悄然點綴。飛來寺的鐘聲響起,我知道會友堂晚飯時間到了,我起了身向巷子深處走去,街道上傳來叫賣:黑井古鹽、黑井牛干巴現做現賣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