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燕,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在這首詩中,曹操以周公自比,希望天下的賢士都來歸附他,霸主的野心和詩人的才情顯露無遺。很多人認為,他的這首《短歌行》是為招攬?zhí)煜沦t才而作,這種說法到底對還是不對呢?既對也不對。對的是這首詩確實有招賢的意思,不對的是他作此詩的初衷并不是針對天下賢才,而是針對孫權(quán)和劉備。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分析一下這首詩的具體內(nèi)容就知道了。
一、曹操作《短歌行》的歷史背景
這首《短歌行》作于什么時候呢?史書中沒有記載,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卻有提及。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軍南征,先取襄陽,后奪江陵,百萬大軍直逼江東,兵鋒之銳幾無人可當,天下一統(tǒng)指日可待。這時,曹操在長江之上大宴群臣,意氣風發(fā),橫槊作歌。所作之歌正是《短歌行》,按《三國演義》所說,此時正是赤壁之戰(zhàn)前夕。
如果說《三國演義》是小說家言,不足以信的話,那么我們可以再看蘇軾的《前赤壁賦》。賦中說“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可見,早在蘇軾的那個時代,大家就已認為《短歌行》是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前所作。所以,《三國演義》中的說法并不是牽強附會。
二、《短歌行》的大意
《短歌行》是一個樂府舊題,也就是說這首詩在當時是配樂演唱的。除了《短歌行》,樂府中還有《長歌行》。對于這兩個題目的區(qū)別,有人說所謂長歌、短歌,是言人壽命長短的,比如《短歌行》就是慨嘆人生的短促。也有人說長歌、短歌本來是表示歌聲長短的,只不過曹操的這首《短歌行》慨嘆了人生壽命的短促,且影響十分巨大,后世的人在寫《短歌行》時便不由自主地受到他的影響,都來表達這種慨嘆了。
漢樂府有時候是分“樂解”的,就是音樂的章節(jié),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說的音樂的段落。這首《短歌行》四句為一解,每四句換一個韻。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第一解,主要是感嘆生命的短暫,像早上的露水一樣,日出就干,消逝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多,剩下的時日越來越短。為什么會發(fā)出這種慨嘆?曹操這個人是有雄心壯志的,他雖然說過自己不想當皇帝,但是卻從不掩飾自己要統(tǒng)一天下的野心。赤壁之戰(zhàn)時他已經(jīng)五十四歲,在那個年代已經(jīng)算是高齡了,時日已經(jīng)不多,而他的雄圖霸業(yè)卻還沒有實現(xiàn),所以才會有此感慨。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為第二解,意思是內(nèi)心感情十分激動,人生短暫的憂愁始終難以忘卻,有什么可以消除這種憂愁呢?只有杜康。杜康就是指酒,據(jù)說杜康是最早造酒的人,所以古人就經(jīng)常以他的名字來代指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為第三解。前兩句出自《詩經(jīng)·國風·子衿》,“青”是顏色,“子衿”是指古代學子的制服,通常為青色,所以稱“青青子衿”。這四句的意思就是,年輕的有才之士,我心中十分傾慕你們,就因為你們的緣故,我一直思慮念叨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為第四解。這四句出自《詩經(jīng)·小雅·鹿鳴》,是寫君臣之間和樂而美好的關(guān)系。意思是,鹿兒呦呦地叫著,呼喚著它的伙伴們來食用原野上的艾蒿。我有嘉賓來了,也會鼓瑟吹笙設(shè)宴款待。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為第五解。意思是,你像天上的月亮一般明亮皎潔,什么時候才能被我摘取,為我所用?我每每想到此,心中就會十分憂慮,日日夜夜都不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燕,心念舊恩”為第六解。“阡”、“陌”都是指小路,“存”是關(guān)懷、慰問的意思,“契闊”是離別的意思,“談燕”則是指聚會。這幾句是說,我曾為你遠道跋涉,對你關(guān)懷備至,我們曾經(jīng)離別,也曾經(jīng)歡聚,心里一直念著舊日的感情。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為第七解。月明星稀,烏鵲向南飛翔,它們繞著樹飛了一圈又一圈,哪棵樹枝更適合棲息呢?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為第八解。前兩句出自《管子·形勢解》:“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后兩句引用了“周公吐哺”的典故。這幾句的意思很明顯,山永遠不會嫌自己太高,海也永遠不會嫌自己太深,我也會像周公一樣禮賢下士,全天下的人都會歸附于我。
三、為什么說這首詩是為孫權(quán)和劉備而作
從這首詩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看出,除了第一、第二解是在慨嘆生命短暫、時日無多外,后面的幾個章節(jié)都是在表達招攬賢才的意愿。那么這個意愿有具體的對象嗎?當然是有的,這個就得聯(lián)系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這也是為什么要先寫本文第一部分的緣由。
前面講到,“青青子衿”在《詩經(jīng)》中是指青年學生,在這里其實是代指青年才俊。這個青年才俊是指誰呢?指的是孫權(quán)和劉琦。
我們都知道,在赤壁之戰(zhàn)前,曹操先打的是荊州。當時的荊州牧是劉表,很不幸的是,曹操打來時劉表死了,他的小兒子劉琮毫無骨氣,直接以荊州降曹,使曹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荊州。而劉表的大兒子劉琦則不肯投降,投靠了劉備,聯(lián)合孫權(quán)來抵抗曹操。當時的孫權(quán)和劉琦都在二十七八歲左右,在曹操眼里都是十分年輕的才俊之士。所以曹操才會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意思是說我很早之前就想得到你們了,為什么到現(xiàn)在還遲遲不來歸順呢?
后面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則更加充滿了招攬的意味。這四句是《小雅》中第一篇的開頭四句,是形容君臣之樂的。曹操的意思是,如果你們歸順了我,我一定會用笙歌燕舞、美酒佳肴來款待你們,共享君臣之樂。他已經(jīng)為自己和孫權(quán)、劉琦定下了君臣的名分。
第五解、第六解則是針對劉備而說的了。我們先看第五解,這里的“明明如月”什么意思呢?看過《三國演義》或《三國志》的人都知道,曹操對劉備十分欣賞,有一次兩人青梅煮酒談論天下英雄,曹操就曾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可見對劉備非常看重,把他與自己相提并論。這里的“明明如月”,就是在夸贊劉備的才能。
劉備在走投無路時曾短暫投靠過曹操,那時他雖尚未發(fā)跡,但是曹操已經(jīng)認識到他的才干,所以不惜代價地拉攏他,希望能為己所用。曹操出兵幫劉備打敗了呂布,接回了他的兩位夫人,還奏請皇帝讓劉備出任豫州牧。但即便這樣,劉備最后還是成為了曹操的對手。所以曹操說:“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就是問劉備什么時候才能歸順自己,一想到劉備,他便“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可見對劉備是念念不忘。
第六解則是回憶與劉備的過往。曹操不辭勞苦地幫劉備出兵打仗,但是卻枉費心機,劉備最終還是離他而去,這就是他說“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的原因。但是曹操接著又說“契闊談燕,心念舊恩”,意思就是,你雖然離開了我,但我們也曾經(jīng)有過煮酒論英雄這樣的聚會,我對你依然像那時一樣看重,你應該也不會忘記我對你的幫助和恩情,這分明就是在打感情牌了。
第七解隱含的是“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的規(guī)勸,第八解則是以周公自比了,勸孫權(quán)、劉備等人趕快過來歸順。
從這首詩里面,我們就可以看到曹操對赤壁之戰(zhàn)是信心滿滿、勝券在握,一種睥睨天下的霸氣自然流露。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誰也沒想到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的曹操,卻在赤壁栽了個大跟頭,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壯志也化為了泡影,天下三分的局面從此奠定。唯一值得曹操欣慰的是,赤壁之戰(zhàn)雖然敗了,但是這首《短歌行》卻成為了流傳后世的經(jīng)典,這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