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比特幣》這本書,很適合想了解比特幣的小白同學讀。接下來會將自己在書中看到的及查找的相關資料總結成我自己的比特幣入門系列文章,旨在增加自己對比特幣的理解,當然如果有同學通過讀我的文章快速了解比特幣就更好了。
本篇是比特幣入門第一篇,主要是概述介紹比特幣的原理,通過本文可了解到:
- 比特幣如何產生?
- 什么是挖礦和礦工?
- 一共有多少比特幣?
- 為什么說比特幣是去中心化的?比特幣系統與傳統銀行清結算系統的區別在哪兒?
- 如何獲得比特幣?
2008年11月,比特幣創始人 -- 中本聰,在一個隱秘密碼學討論小組中提出了比特幣的概念。當時,他提出了一篇研究報告。隨后又開發出最早的比特幣發行、交易和賬戶管理系統。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挖掘出第一個區塊鏈(blockchain),最初的50個比特幣宣告問世。
比特幣里面包含了加密算法、貨幣理論、政治學、硬件知識、金融理論、甚至社會學等前沿的理論和技術。而簡單來說,比特幣的原理如下:
每大約十分鐘左右,會產生一個數據區塊,這數據區塊記錄了這十分鐘的比特幣交易數據。
礦工就是在不斷爭奪這個記錄交易數據的“賬本” -- 數據區塊。這個爭奪數據區塊的過程就是常說的挖礦,而挖礦的人稱為礦工。
也就是說,比特幣的交易數據是全網公開的,是由網絡上每個礦工的挖礦軟件記錄的,這稱為為P2P分布式結構(去中心化)。
這個去中心化是比特幣與傳統銀行電子貨幣清算系統完全不同的方式。傳統銀行是中央結算體系,由一個中心服務器來記錄所有的交易數據并進行清結算操作,這樣如果中心服務器遭到破壞,結算操作就會出現問題。而比特幣的交易數據是分散在網絡上的,記錄在每一個接入比特幣的計算機上,即使一個節點出現問題,也不會影響整個結算系統。
礦工每爭奪到一個數據區塊,會給比特幣作為獎勵:
最開始的獎勵為50比特幣(即每十分鐘產生50個比特幣);
當數據區塊到達210,000(21萬)的倍數時,比特幣獎勵數量減半,這個時間區間大約是四年,則每個大約四年后,礦工爭奪到一個數據區塊的比特幣的獎勵數量減半。
直至2140年比特幣被完全挖出,屆時共將會有2100萬個比特幣產生。
獲得比特幣的三種方式:挖礦、交易、兌換產品或服務。
挖礦:在比特幣初期,還是很容易挖到比特幣的。而隨著專業的礦機出現,想通過挖礦獲得比特幣已經越來越難。
比特幣交易:可通過比特幣交易平臺兌換到比特幣。而比特幣的交易平臺是比特幣產品鏈中相對比較容易收到攻擊的對象。
兌換產品或服務:巴別塔自由主義研究社是比較典型的產品貨幣代表(這個研究社是哈耶克提出的貨幣非國家化理論的忠實追隨者)。世界首例比特幣零售訂單是在2013年雙十一在果殼網達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