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日期:2019年04月23日
農歷:三月十九
星期:二
天氣:晴
煒圣:6周歲11個月
? ? 我們都知道,萬事萬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的,它們都會遵循天地萬物的變化規律而改變著。好比花草樹木,它們會隨著四季的變化而改變;好比農作物,它們也都是遵循著春耕、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在運行著。我們人也是一樣的,不同的季節要穿不同的衣服,不同的年齡要承擔不同的責任,所以,人肯定是要成長的!這是必然的道理。
? ? 記得小時候,我們都會特別希望自己快點長大,因為長大了,就可以像大人那樣無拘無束,可以想買什么就買什么,想看什么電視就看什么電視,不用天天讀書,不用擔心考試,更不用被父母管著。現在我們已然長大了,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發現,我們更期待小時候那種天真無邪的日子。有時我也會問自己為什么要長大,長大以后帶給我的困擾越來越多,想的問題越來越多,要承擔的責任也越來越多。說實話,我有時還會憎恨長大,覺得人長大了沒有什么好的,并沒有像小時候認為的那樣美好。可是,當我接觸到了育心,學習到了《易經》以及其他一些高能量的經典,我知道了天地規律,懂得了人生大道,明白了陰和陽之道,凡事都有陰陽,就看我們要如何來看待問題了。所以,反觀現在,我覺得成長也沒有什么不好的,你會有適合自己的生活和朋友,會有自己喜歡的人和事,會有自己想干的又不受阻礙的事情,當我們在承擔自己責任的同時也是在享受著應有的權利,這就是人生的妙處和快樂的所在。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決定了這是必然的,所以我們應該以祥和的心態來對待成長,慢慢的你就能明白人生的真諦。
一、成長是生命最重要的財富!
? ? 成長是生命最大的財富,成長是生命唯一的財富。除了成長,財富一無是處;除了成長,生命一無所有。外面的東西轉眼即逝,只有成長會跟著我們走,只有心靈會跟著我們走。好比你家里很有錢,有一套很棒的別墅,可是你今天要去上海,你不可能背著它去吧,你還是要在外面過夜,所以,它是不可能一直陪伴著你,哪怕它再值錢也是一樣的。再比如: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也提高了,居家車也是很普遍了,當然,比較有錢的人買的車也會比較好的。但是,不管是什么樣的車,當我們到達了目的地,我們是不是要下來?我們不能說,哎呀,這車太好了,我不想下來,難道你能在車里面生活一輩子嗎?車子是拿來干什么的呢?它只是交通工具,當你到達目的地的時候,還是要下來的。所以,所有的一切都乃是身外之處,轉眼即逝,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再來看看成長,當我們不斷的有新的知識進來,不斷的提升自我的見識、高度,無論我們處在何方,這些東西是不是都會伴隨著我們?而且,我們的高度、知識提升了,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智慧來處理即將面對或者可能面對的一些困難和挫折了。我們看看賴老師,他的眼光、格局、胸懷,正是通過不斷的自我成長,才會形成了如今的賴老師。記得昨天王靖老師有講到:她之前很納悶,為什么她培養不出像賴思佳一樣優秀的寶貝出來?后來她明白了,原因還是在她自已身上,因為她沒有賴老師的格局,智慧和高度,所以她不能培養出像賴思佳一樣優秀的孩子也是正常的。當她意思到,一切問題的根源在自己身上時,她就該知道如何去思考問題,如何去實踐了。當她把心收回,從自身出發,修正態度,做好自己,很快,孩子也跟著一起成長起來了。育心家人在賴老師的帶動下,遵循天地大道,運用137累積法,每天學習一點點,積小以高大!
? ?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成為那是孩子的事情,我們都已經是大人了,就不需要成長了。擁有這樣想法的人真的是大錯特錯,有句古話說得好: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好比一個水杯,你從水缸里盛水,它只能盛一杯水;你從小河里盛水,它也只是一杯水;你從湖泊里,從大海里盛水,它還是只有一杯水這么多,它會因為環境的改變就多盛一點水嗎?不會。所以,一個人內在不成長,就好像杯子不變化一樣。你把它放在任何一個地方,他所獲得的也就只是那么多,再多就滿出來了。反觀現在很多年輕人,他們在這邊做事,覺得這邊不好,于是他又換到另一個地方去做事,但還是那樣子。他想,可能是環境不好,于是他又跑到國外去發展,但是,他去了國外之后會怎么樣呢?就好比你把水杯帶去大海盛水,它還是只能盛這么多。所以,我們不管在什么年齡段,不管在什么樣的階層,我們都要不斷的成長自己,因為,成長是生命最重要的財富!
二、人要進得去,還要出得來!
? ? 剛剛我們講到成長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說你就要死死的扎在學習里面而出不來就是好的,凡事有陰陽,多則惑,少則得,一切還是要遵循天地運行的規律去走才是正道。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些人書讀著讀著,就讀成書呆子了。那是因為他進入了書的世界里面了,但是他沒有出來。讀書本是好事,讀書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和見識,可以提升我們的智慧,但是因為你把它讀死了,進去了,出不來了,那就不是好事了。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陰陽之道,正所謖一陰一陽之謂道。凡事都要有個度,過了,好的也能變成不好的;剛剛好的話,壞的也能變成好的。好比現在很多爸爸都在外經商,為了把生意做好,不斷的努力付出,可是人心永遠都是不足的,有了好一點的生活還想要有更好的。當你擁有你想要的所謂的更好的生活之后,到頭來你才發現你失去了什么:可能是孩子的教育沒有教育好,孩子走歪路了;可能是妻子的不理解,因為得不到你的關愛;也有可能是你因為提前預支了你的身體,導致身體超負荷的運轉,停下來后發現身體不行了,等等。所以,我們人要進得去,還得要出得來才行。得與失本就是相輔相成的,有得必有失,這也是千古流傳下來的佳話。
? ? 我們教育子女也一樣,也是要進得去還要出得來。現在的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分三個層次,一個是溺愛型的,一個是嚴厲型的,還有一個是民主型的。我們以溺愛型的范例來說一說:溺愛,也就是把孩子寵上了天,寵上天之后會怎么樣?他下不來了,一掉下來將粉身碎骨。愛孩子本是一件好事,但是過度的愛很可能會變成溺愛,溺愛屬于是家長對子女一種畸形的愛,也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愛。溺愛孩子將會給孩子帶來什么樣的危害呢?
? ? 1、自我中心化傾向。有的父母認為自己已把所有的愛給了孩子,孩子已經得到愛的滿足,無需與同伴交往;有的父母愛子心切,當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受委屈,不分青紅皂白,馬上上前保護而不去了解原因。長期以往,所教育出來的孩子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滿足,待人缺乏真誠,極少考慮他人感受,不會明辨是非、缺乏責任感。
? ? 2、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有調查指出,溺愛型家庭的幼兒比嚴厲型家庭和民主型家庭的幼兒更易發生感統失調。因為照顧者(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過分溺愛保護,總是怕孩子受傷、受欺負長期摟抱式保護,剝奪所有孩子能夠獨立自主的機會,長期下來孩子就失去了獨立自主的能力。
? ? 3、耐挫能力差。無論孩子有何要求,家長就馬上滿足孩子,這樣會令孩子覺得任何事物都是很易容就可以得到,缺乏為生活奮斗的體驗。加上有的家長誤以為只要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花數萬元進好學校,就能成才。長期的縱容導致孩子耐挫能力差。一點點生活中的小事即惹動較大的波動,稍有點挫折便喪失生活的勇氣和完善發展自己的愿望。
? ? 4、形成不良習慣。有些家長過分寵愛孩子,由著孩子的性子,慣著孩子。只了孩子喜歡的都隨他去。例如:吃飯時候,孩子不吃飯,利用零食當代餐,家長也不多加阻止,總是慣著他。長期的縱容導致孩子不良習慣的形成。
? ? 5、不利學校教育的正常進行。因為溺愛而形成品德缺陷的孩子進入幼兒園后,由于不能像在家里那樣任性和為所欲為,要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于是轉向尋求父母幫助。溺愛型家長一般很反感別人的批評,并不斷為自己的溺愛行為尋找更多的借口以求得心理平衡,使教師的說服教育工作很難奏效。長此以往,對寶寶的成長,性格形成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 ? 剛剛說的這類型的父母,她明顯就是進得去出不來的典范。所以說,不管是從生活、學習、教育還是工作,等等,其實萬事萬物都是這樣,要進得去,還要出得來,這才是正道。
三、在體驗中獲得成長和智慧!
? ? 現在很多家長都會非常關注孩子的成績,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當你的孩子考第一名的時候,你會怎么樣?你會說什么?你是不是希望他下次繼續考第一名呢?我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會表揚孩子,有的甚至會有物質上的獎勵,當然,也會跟孩子說,希望他繼續保持第一。我想,應該沒有父母會對孩子說:“成績只是一種體驗。就是讓你去體驗和感受一下得第一名是什么滋味?是什么狀態?需要經過什么樣的努力,什么樣的過程才能夠獲得第一名。你只是在體驗中獲得一種成長和智慧!當你得到過第一名之后,你體驗過了,感受過了,那第一名的位置下學期就讓給人吧。”我想,很多家人肯定會問,為什么要這樣呢?如果我們一再的強調讓孩子要得第一名,第一: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和心理負擔,如果下次他考不了第一名,你會失望,會不高興,而孩子也會難過,會不開心。有的家長甚至會有言語或者肢體上的批評,這無形當中又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而這些傷害卻是隱形的,是看不到的。可是如果我們讓孩子主動讓出去,即使下次沒有考第一名,他也會很開心,因為他成功把第一名讓出去啦。第二:一再強調讓孩子得第一名,無形當中是在培養孩子的占有欲,培養孩子自私的行為。如果孩子真的經常考第一名或一直考第一名,那么,他的心就會被抬高,下不來了。一旦哪天遇到更高的人,他會接受不了,有的可能會一蹶不振,有的可能會自暴自棄,當然,也會有一些人,他是遇強則強,越挫越勇。記得我們有一期答疑解惑就有這么一個案例,有個孩子在小學階段一直都是拔尖的人物,可是上初中之后,班上有位同學也同樣是拔尖人物,結果這個孩子敗下陣來了。當時華老師也是針對這樣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和解答,有興趣的家人可以找指導師要音頻來回聽一下,很精彩,很有智慧!我們要培養孩子的什么呢?是愛心,而不是功利心,讓他從愛心、舍心去奉獻。我自己體驗過了,讓別人也去體驗一下,如果下次不小心又考了第一,沒關系,下學期再讓出去。可能有些家人會說,那么,如果我的孩子是考倒數第一要怎么辦呢?其實道理也是一樣的,正所謂大道不離其宗。我們要教會孩子,我們要在成績里邊真正的去體驗,去成就,去悟道,這才是他最大的收獲!
四、一個人怎樣才能成長得最快呢?
? ? 1、放空自己,以謙卑心來學習!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是身兼多職的。比如:我們是父母的兒女,是丈夫的妻子,是孩子的媽媽,是學經班上的老師,是公司的員工,或是某某人的領導,等等。同時,我們在這個世上,身份和層次也是不所不同的,有的是億萬富翁,有的是乞丐,有的是博士,有的是初中生。但是,不管我們是什么身份,什么層次,我們只有把這些忘掉,放空自己,用空杯心去學習,這樣我們才會成長得最快。賴老師也不斷的告訴我們,要放空自己,只有放空了才能接納,才能吸收,才能成長!給大家講到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個寺廟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去拜訪。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的態度傲慢,心想:我是個佛學造詣很高的人,你算老幾?后來老禪師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為他沏茶。可在倒水時,明明杯子已經滿了,老禪師還不停地倒。他不解地問:“大師,為什么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往里倒?”大師說:“是啊,既然已滿了,干嘛還要倒呢?”禪師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經很有學問了,干嘛還要到我這里求教?這就是“空杯心態”的故事哲理。它最直接的含義就是一個裝滿水的杯子很難接納新東西,要將心里的“杯子”倒空,將自己所重視、在乎的很多東西以及曾經輝煌的過去從心態上徹底了結清空,只有將心倒空了,才會有外在的松手,才能擁有更大的成功。所以,我們要放空自己,虛心學習,這樣才能真正的成長。我們之所以會成長得慢,正是因為自己給自己設置了太多的條條框框,把自己框起來了。好比我家有一棵樹,種在陽臺上面。它長得很快,沒幾年就已經高得都頂到了屋頂,可是屋頂限制了它的成長。這個房間就像是我們自己的那些條條框框,把自己框起來了,想長長不了。在育心,我們育心家人都非常清楚,當我們放空自己,以謙卑心來學習的時候,我們的成長是最快的。就好比早年,我的心還沒有放空,雖然有緣進入育心,在育心平臺學習,感受到了平臺的魅力,可是當時的心還比較滿,雖然有些許收獲,但收獲甚微。可是這兩年,我更用心的投入到平臺來,投入到育心,我發現,我這兩年的成長速度就是飛快的。而隨著我的成長,孩子的成長也跟著進步了許多。
? ? 2、要有明師指路。這里用到了明師而不是名師,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呢?名師:“名”就是出名、有名氣,有聲望的意思,現在很多人相信的是擁有名氣的名師,看到某某專家就追著跑,認為他們才是最好的老師,可是到頭來,才發現并不是如此。而明師的明是明白的明,他與名師又不一樣。那么,什么樣的人才是明師呢?首先要有一個標準,比如我們想要教育好孩子,想要家庭更幸福,想要更富有,不管我們想要哪一種,首先,我們要看這個人,他身上是否具備這些要素,如果有,他才是我們的明師。如果你找到一個一貧如洗的人,跟著他,你也會一貧如洗。如果你找到一個人,天天講家庭教育,結果他的孩子教育成什么樣子你都不知道,他的家庭也從來不說,為什么不說?因為不幸福嘛。幸福他怎么會不說呢?所以說,明師,就是在他身上具備我們所需要的一切要素。當我們找到這樣的明師,我們就不要錯過,打死都要跟著,因為他能帶著你找到你所需要的幸福。在育心,我們找到了我們生命當中的明師——賴老師,他帶領著育心家人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累積起來,每天不斷的堅持早起學習,他不僅僅只是說說而已,而是言教身教一起上,真正意義上做到了言行合一的人。而在進泥之家,我們也有一位明師,那就是我們的賀老師,每次不管在生活還是學習上遇到瓶頸,她總是能夠幫助我們跨出自己的瓶頸。還有她講的《黃帝內經》課程,都是她自己身體力行實踐出來的,而不只是空談。
五、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 ? 很多人,他有錢買車,買房,買名牌包包,名牌衣服,可是你買這些東西是不會成長的。但是,如果我們拿同等代價的錢去學習,你能收獲多少?你所獲得的,絕對不止是那些錢了。如果我們為物質花一百萬,那么,我們就墮落了;如果我們為精神花一百萬,那么,我們就升華了!如果現在我們舍不得為成長花錢,將來就要花更多的錢來買單,特別是孩子的教育。錢不要把它存起來,錢要直接讓它變成生命。《大學》云:“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意思是:仁德的人以自身、社會的發展為目的,以生財為手段,達到立功、立言、立德的不朽境界。不仁德的人則是以自身的生命、人格、尊嚴為手段,以發財賺錢為目的,揮霍享受,小富即安。”它也告訴我們,要把錢財拿出去,用來成長自己。“發身”,身體的“身”,就是讓我們的生命成長,把錢花了,讓生命成長。外在的東西,比如學歷、工作、待遇等等,都是內在成長的外觀。當你的內心強大了,你不一定會比那些有學歷的人差。學校只是教我們知識,而知識只是一個工具,最多能讓我們成為一個人才,但不能成為一個人物。只有當我們的智慧增長了,人才會成長,最后才能成為一個人物。當我們做什么事之前都能先為別人著想時,你的內心就會注入宇宙的能量,福報就會源源不斷地到來。
? ? 每個人都需要不斷的成長自己,但是,成長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因為這個過程是艱辛的,沒有誰的人生會是一條直線,總是曲折的。有高潮,也有低谷。但只要我們不拋棄,不放棄,堅持做那個最好的自己,人生將會有不一樣的結局。所謂的成長,就是把原本看重的東西看得輕一點,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我們舍得笑容,得到的是友誼;舍得寬容,得到的是大氣;舍得誠實,得到的是朋友;舍得面子,得到的是實在;舍得虛名,得到的是逍遙;舍得施舍,得到的是美名;舍得放下,得到的是自在。在育心,成長是我們每天都在堅持做的一件事,就像我們現在的早課,有這么多位家人在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所以,在成長的這條道路上,我們并不是孤軍奮戰,我們有團隊,有家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前行,還有賴老師這樣的明師在前面為我們領航,有賀老師帶領著我們不斷的突破自我,一步步地帶著我們成長。我們真的是何苦有幸,何其有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