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表達也會引起含混不清。
什么是抽象?
看維基百科中的定義。抽象,就是抽取事物一些本質的東西,剔除次要的表面東西。這里是把“抽象”當成了動詞來解釋。
比如,蘋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們共同的特性就是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過程,就是一個抽象的過程。要抽象,就必須進行比較,沒有比較就無法找到共同的部分。
生活中,我們常常在為了便于解釋一件復雜的事情時,對它進行抽象。
假設,我要給別人解釋“數據加密”這個名詞,如果是一個小白,我說“數據加密就是通過加密算法和加密密鑰將明文轉變為密文”,對方鐵定一頭霧水,什么什么,算法?密鑰?什么鬼?
那為了讓對方聽懂,我就需要對它進行抽象化。拿“鎖”來跟它比較,箱子上加鎖是為了保證箱子里的東西不被外人偷走,防盜,而這個特性正是數據進行加密的原因。所以,我可以這樣解釋“數據加密就相當于把數據鎖在了箱子里,人們只能看到箱子而看不到數據”。
“抽象”還可以當成形容詞來解釋。抽象的反面是具體,我們可以理解成不具體的就是抽象的。
比如,“孩子”一詞就是抽象的,“孩子”既可以指男孩,也可以指女孩。
“摩爾有寵物”和“摩爾有條狗”都是抽象的,但是前者比后者更抽象,因為它的范圍更廣。
抽象過程是為了更好的解釋一件東西或者事情,但是如果描述過于抽象了(注意,這里是形容詞),就會跟過于模糊一樣,讓人難以得出明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