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詞牌簡介:
臨江仙 唐教坊曲名。《花庵詞選》云,唐詞多緣題所賦,《臨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宋柳永詞注“仙呂調(diào)”,元高拭詞注“南呂調(diào)”。李煜詞名《謝新恩》。賀鑄詞有“人歸落雁后”句,名《雁后歸》。韓淲詞有“羅帳畫屏新夢悄”句,名《畫屏春》。李清照詞有“庭院深深深幾許”句,名《庭院深深》。
臨江仙源起頗多歧說。南宋黃昇《花庵詞選》注:“唐詞多緣題。所賦《臨江仙》,則言仙事。”明董逢元《唐詞紀》認為,此調(diào)“多賦水媛江妃”,即多為詠水中的女神。調(diào)名本意即詠臨江憑吊水仙女神。“臨”本意是俯身看物;臨江而看的自是水仙。但中國歷代所祭的水仙并不確定。像東漢袁康、吳平《越絕書》所記的春秋吳國功勛伍子胥受讒而死成為長江水仙,東晉王嘉《拾遺記》稱戰(zhàn)國楚大夫屈原為湘江水仙。還有琴高、郭璞、陶峴各為不同水仙的記載。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國魏曹植筆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們祭祀的對象。
臨江仙的傳說故事:
最早看到《臨江仙》這個詞牌名,不知道為什么總覺著這三個字有一層隱隱的俗艷,也許是那個仙字吧,可同樣是仙,鵲橋仙、天仙子都好,可臨了江的仙怎么回事呢?
據(jù)說《列仙傳》里有個琴高,他善于彈琴,崇尚道家的修煉法術(shù),經(jīng)常在河北的冀州、涿郡一帶的水里漫游,離世孤逸,其樂無窮。
琴高在他二百多歲的一天,他對弟子說,他要到涿水里去捕小龍,并和弟子們約定:“某月某日你們都沐浴齋戒,在涿水的祠廟里等著我。”到了約定的時間,琴高果然騎著一條紅色鯉魚從河里游出來,上岸后來到祠廟里和弟子們聚了一個多月,就又騎著鯉魚回到涿水中去了。還說那天在河邊,有上萬人看見了他。后來人們就把琴高稱為水仙。
水仙,字面可以解釋為水中的仙人,最早出現(xiàn)在漢末的《列仙傳》里。唐人喜歡神怪故事,后來出現(xiàn)的唐傳奇故事也受到影響,只是所謂的傳奇很多變?yōu)檎嫒苏媸碌难堇[。
臨江仙里的仙走過的好像也是這樣一條從天上墜落凡塵的路。文人們是什么時候開始用同樣的字眼描述這兩類人物,我們不得而知,這其間幽微曲折的意寓耐人尋味。
仙,可以是飄升至碧海青天的寂寞嫦娥,仙,亦可沉落至凡間化為以身渡人渡己的妓。
蝶衣是真正開在水邊自戀的仙。就像希臘傳說中的那個俊美的王子,那王子不知道為什么自己有一顆始終寂寞的心,身邊那么多傾慕他的少女,但他誰都不愛。有一天王子在湖畔喝水,從水中驚見自己的面容,從此后他愛上了水中的那個影子,天天在水邊徘徊,顧影自憐,終于有一天他忍不住跳入水中去擁抱那個影子,溺水而死。死后那個地方生長出一種叫水仙的花。
不光是琴高,寫的最多的仙事倒是那兩個在天臺山遇到神仙姐姐的幸運兒劉晨和阮肇的故事,(也就是《阮郎歸》那個詞牌的來歷記事)。
就像第一次看到花庵詞選中說,《臨江仙》這只唐時教坊中的樂曲最初是詠水仙,作為詞牌最早出現(xiàn)在《花間集》中。真還以為是詠水仙花,但不記得花間里有專門詠水仙花的,再仔細一看全是借娥皇女英的故事悼古懷今,才恍悟花庵說的是那個水中仙人,戰(zhàn)國時的趙國人琴高。
《列仙傳》《搜神記》和南北朝時候的《幽明錄》這樣的神怪故事,仿佛具有一種特殊的文化魅力,點綴在蓬勃成長起來的唐詩宋詞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