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抄了一份《心經(jīng)》。對于《心經(jīng)》,自己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懷。其實,每一次的抄寫,都是內(nèi)心的洗禮,心里也總會裝著美好的祝愿。除了這些,也有很多其它的收獲和體會。這些體會或許由于我自身覺悟和理解的局限,來得沒那么準確,甚至?xí)е撤N偏頗,但卻是我現(xiàn)階段真實的感受。寫下來,也權(quán)當是給今后的一點借鑒。
一、書法即佛法。
每抄一遍《心經(jīng)》,自己都得用上三個小時的時間,而中間又萬萬不敢間歇,生怕若是停下一段時間再寫,用筆和用墨就會與先前的相差太大。人常說,練書法練的是定力,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為?其實,自己喜歡抄寫《心經(jīng)》,很大程度上也是以這種形式來磨礪自己。“坐亦禪,行亦禪”。而書法里面的禪意無刻不在。裁紙,蘸墨,起筆,運筆,收筆,都需屏息凝神,容不得半點懈怠。舉手投足間,便是對身與心的修煉。窗外蟬鳴陣陣,屋內(nèi)風(fēng)扇飛轉(zhuǎn),我端坐在桌前,細數(shù)著每一個詞句,品味著每一個筆畫,感受著書法與佛法的交融。
對于書法通于佛法,古人還有很多精到的見解。康有為說,書法亦猶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證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極也,亦非口手可傳焉。是對書法參悟與創(chuàng)作的形象寫照。
另一方面,書法也促進了佛法的傳播。弘一法師說,夫耽樂書術(shù)增長放逸,佛所深誡。然研習(xí)之者能盡其美,以是書寫佛典,流通于世,另諸眾生歡喜受持,自利利他,同趣佛道,非無益也。古人寫經(jīng)、刻記碑銘,都是對佛法的傳播。
而書法的發(fā)展史,也像極了佛法。漢字與書法的進程大體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由簡入繁階段,從遠古陶器上的刻畫符號演變到筆畫復(fù)雜的篆文,二是由繁入簡階段,由篆書到隸書、章草、楷書的演變。佛語又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天堂。佛法也是從簡單中體味復(fù)雜,由復(fù)雜物化為簡單。暢游于書法史,也好似是在聽古人說法,錯綜變化的甲骨文,博大凝重的金文,渾厚高古的石鼓文,通古今之變的漢隸,崇尚風(fēng)韻的晉書,法度精嚴的唐書,等等,其間變化多端卻不離根本。
二、懂得放下,才能更好地珍惜。
《心經(jīng)》里說,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又說,心無掛礙。既然如此,就要學(xué)著放下執(zhí)念,而我覺得,放下并不是不在乎或不作為,而是為了更好地拿起,更好地珍惜。成都文殊院三大士殿外有一千古楹聯(lián):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覺,覺生于自在,生生還是無生。仔細品讀體味,字里行間滲透著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還記得那個小故事,講的是坦山和尚和一個小和尚要過一條河,河畔有個年輕美麗的女子正為過不了河而發(fā)愁,坦山就把那女子抱了過去。之后,小和尚問坦山,說出家人不近女色,你為什么還去抱那女子?坦山回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她嗎?
是的,我們之所以放不下,很多時候是因為分別心太重,往往令自己徒生煩惱,于他人也無甚益處。相反,只有放下了自己內(nèi)心的偏執(zhí),才會真正從他人它物的角度思考,也才會更好地珍惜。
三、約束是更大的自在。
《大唐玄奘》里,駐守烽火臺的將領(lǐng)王祥問對玄奘說,一個持戒的人,像是很幸福的樣子,但不自在。玄奘卻說,更自在些。王祥問,為什么?玄奘答道,知道什么當做什么不當做,豈不省心?
生活中,我們也會有這樣那樣的約束,很多約束都是為了讓我們獲得更大的自由。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有所不為,才能真正有所為。為了實現(xiàn)心中的夢想,就要積極奮斗,甚至要忍受孤寂。可與夢想比起來,這些都不算什么,夢想也因有了這樣的過程而更豐盈。
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玄奘西天取經(jīng),路途艱險,靠誦讀《心經(jīng)》來排除內(nèi)心的雜念與恐懼。當在荒漠里被風(fēng)吹灑了水,卻又走不出去時,連他的馬兒都急著往回走去。可他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只因他那取經(jīng)的心愿。
終于到了天竺那爛陀寺,贏了辯經(jīng)大會,可謂功成名就。別人勸他留在天竺,他卻要回大唐長安,說自己是來取經(jīng)的。這就是不忘初心。
五、字如其人,如人品,如人心。
論書者說,“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這是書法于不同時代不同人群的表現(xiàn)。漢代趙壹在《非草書》中說,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丑,在心與手,可強為哉?蘇東坡也說,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人們在生活中也常說,字如其人。我覺得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如人品,二是如人心。
文征明說,人品不高,用墨無法。人心正了,寫的字才會有正氣。而同一人在不同的心境下,也會寫出不同效果的書法。剛正不阿的顏真卿創(chuàng)立了雄強圓厚的顏體,學(xué)他的字,也定能感受大唐的博大氣派。讀他的《祭侄文稿》,則能深深感受到他血淚相和、悲憤交加的情懷。
六、抄經(jīng),是一種美的享受。
以前寫過一首小詩《抄書人》,是自己內(nèi)心對古代抄經(jīng)人的崇敬之情的表達,也是對他們經(jīng)歷的羨慕。現(xiàn)一并附于下面。
你可曾聽到遠方的琴聲,
撩起了江面上的一輪月明;
猶如輕輕撥動的心弦,
附和著夜燈下的半縷闌珊。
你可曾品到暗淡的書香,
沁透了窗格上的那片枯黃;
就像悄悄浸潤的翰墨,
傳承著千百年未變的執(zhí)著。
一筆一劃,
書寫的可是厚重里的輕靈?
半絲半縷,
縈繞的可是素樸中的幽情?
但當時光漸漸老去,
誰還能體會到筆尖意蘊的新鮮?
再隔千百年之后,
又是否有人會問起你的容顏?
于是
想為你立一尊雕像,
拂去額頭那銀色的清霜;
讓你凝視的雙眸里,
會看到墨緣承載的希望。
可在我心里,
早已矗立著你清高的身姿;
依然伴著那輪明月,
還有夜燈旁那枯黃的窗格。
而倘若時光可以逆轉(zhuǎn),
我也愿成為當時的你;
好將那幽幽深情細細地把賞品味;
因為我知道,
在這份幽情里,
是抄書人獨有的心靜神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