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邀請閨女的好朋友來家里吃飯,吃飯之前,兩人相處得都挺好。
吃完飯之后,閨女要在水洗布上寫毛筆字(純屬娛樂),她的朋友也躍躍欲試,最后的方案是閨女寫另外的字帖,她的朋友寫毛筆字。
安排好他們之后我就到外面忙活了,等我再回到屋子里的時候,發現閨女拿著毛筆在整頁紙上來回地涂,我把毛筆和水寫布收走,并且說這樣寫就寫壞了。閨女開始咆哮伴隨著嚎啕大哭,說她的朋友先那樣畫她才那樣畫的,可是媽媽卻只批評她,我就說他們兩個都是錯號,都不多,可是閨女還是不依不饒地連哭帶說。
當時,我并沒有把閨女的大哭當一回事,想著一會兒就能好一些。只是,那天哭得時間確實長一些,而且能看的出來好長時間她都處于憤怒的狀態。發展到后來,她還跑到t朋友的家里去告狀,然后她朋友的姐姐就把我閨女的朋友接走了,就這樣閨女還是哭。
就在那一刻,閨女清楚地說出一串邏輯分明的話:你就不是一個好媽媽,兩個小朋友都做了錯事,好媽媽不會只批評自己的孩子,而不批評別人家的孩子。當閨女這樣喊出來的時候,我被震驚到了。我知道閨女覺得我只批評她沒有批評她的朋友,而我卻認為說一句她倆都是錯號就算得上倆人一塊批評了。
當閨女這樣喊出來的時候,我誠懇得向她承認了錯誤,說我不應該在沒有問清楚的情況下就只是批評她,而且作為媽媽,絕對不能在這種情況下只批評自己的孩子,希望閨女能原諒我。我誠懇道歉之后不多久,閨女就止住了哭聲,破涕為笑了。
得到:眼見不一定為實,先問清楚再做判斷。面對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一起做錯事情的時候,絕對不能貶低自己的孩子抬高別人的孩子。而且,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要找準孩子的訴求,不能用大人的思想想當然得認為孩子是由于什么原因,多觀察,并且多次詢問明確孩子的意圖。
比如上述事件,我認為閨女覺得我處理不公平,再批評她的朋友就可以了,但是閨女先入為主地覺得我已經先批評她了,即使再批評她的朋友,她還是不滿意。在她眼里,是我做錯了,我誠懇地表達歉意,這就是合適的應對措施。
閨女的成長是自然而然的,無論從身體還是心理,而我的成長顯得有些被動,還得不懂尋找成長點,所以我和閨女之間,更像是閨女陪著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