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下今年參加公共場合各項活動的情況:
- 京劇雖然在數量上逐年下降,但依然是大頭。
- 音樂會和講座比想象中多,當然喜聞樂見。
- 電影的重頭戲主要是影展,真正當年上映的不多(還是喜歡以“不習慣影院環境”為借口,躲在家里用非法途徑解決)。
- 展覽其實可以更豐盛一點,各種多拉馬也是。
今年關鍵詞,幾乎不留懸念地:形式 和 邊界。
之前很長時間我都很信奉“得意忘形”,這事情拔高就沒有底,以致遇到點事都覺得“話都被前人說盡”。
大概從去年開始陸續意識到外在形式的重要性,覺得差不多抓到(自己認為的)主旨之后,對于各種手法和可能性的討論的樂趣可以達到了另一個高度;到了今年,無論工作生活,“形式”的沖擊似乎約定好一起爆發。關于形式,我最近遇到了最喜歡的兩句話:
“外在是最外面的內在。”
“故事都在那兒,問題是怎么講。 ”
“邊界”其實更多的是說“不設限”,或者“無邊界”。
一邊對標簽化的歧視感到抵觸,一邊享受框架代理的安全和便利;看到跨界的寬容與活力欽羨彌至,但站在自己拆除的圍欄舊址依然畏難圖逸。這大概就是今年的狀態,然后遇上有關這狀態的人事,都會很牽扯神經。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一月在迪士尼玩的時候突然想到這句,不知不覺就大概定下了一年的基調。
今年的“個人年度”只分了“公共場合”和“私人空間(大概就是自己看的文本,視頻和聽的音樂)”兩單,而不是以輸入形式為統計維度;只論這些活動的輸入結果在我個人身上產生的影響,排列出前10項(比較遺憾的是沒有展覽入選)。
以下排名有先后——
1. 粵劇:《再世紅梅記》
01.26 @ 香港文化中心
“(大意)我想讓大家看看現在的粵劇可以做到什么程度,而且真的還有很多事可以做。” by 白雪仙
- 簌簌淚感于唐生遺本,仙姐執念,任姐英靈。今年春節前過海看了這場,真心覺得有幸。我無法自如地解釋為什么是這套占第一,只不過在閉上眼假設只能選一件再經歷一下,我第一個想到了它。
- 希望明年能夠看到《蝶影》。
2. 多拉馬:《十一騷動——短句/零章》+ 零章(22日晚)演后談
11.22﹣23 @ 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演出團體:一條褲
“我哋唔做好哩一棒,後面嘅人就接唔到。” by 胡海輝
- 即便彼此的認知或姿態再相近,切入點和手法依然可以造就紛呈的結果。這套多拉馬舞臺的分割和利用、煙草手機老電視的客串,甚至是謝幕時表現出的自重,我都好中意。
- 原來對于1967的HK我真的一無所知。就像去年刻意關注本城的歷史一樣,陸續重拾散落的曾經,但就是因為碎得不成體系,莫衷一是就更加如鯁在喉。
3. 電影:《游行 Parade》(2013年修復版)
11.30 @ 上海電影博物館5號棚 —— 雅克·塔蒂作品完整回顧展
*“(大意)對孩子來說,這里是夢境;對戀人來說,這里充滿陽光。” from 電影中馬戲團主題配樂歌詞 *
- 這次影展一共看了三套,除此之外還有《玩樂時光》和《我的舅舅》。雖然這套并非公認的塔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我喜歡它的原因其實和之后的《紙電影:奧德賽》一樣,喜劇手段樣樣玩出花,童趣與夢幻的造境還原人們對“歡樂”本能的訴求。
- 對生活的觀察及對其消化之后的再現,這種智性真是“人類之光”。
4. 音樂現場 :這一天,我們在加爾各答——城市邊界
03.09 @ 女青年會大樓F2
參演樂手:Wolfgang Obrecht(手風琴)、鍾玉鳳(琵琶)、大竹研(木吉他、電吉他)
“你們的耳朵對我來說也是把樂器。” by 大竹研
- 直觀上說,從樂器到樂手,從樂手與觀眾到觀眾與觀眾,這期是最與“邊界”相關的活動。
- 現場展現的音樂性真的很棒,創作的旋律和戶外現場的采聲就像光影流瀉,而人聲就成了穿梭其間的精靈。當場買了OST的CD,可惜錄制質量不太理想。
5. 音樂現場:種樹——生祥樂隊 特別演出
08.09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F3
參演樂手:林生祥、大竹研、早川徹、葉俊麟、鐘永豐
“我從不覺得自己都是對的,這種對生命的挑戰促成的對話是我很重要的養分來源。 ” by 林生祥
- 那天聽完,整個人都很羞愧。因為在他們身上看到了生活似乎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養分,但自己正好相反:需要通過這些人的創作為自己的生活供氧。于是,又一次開始反省自己的偏頗。
- 這期LIVE是搭著蔡國強的《九級浪》個展,算個意外。但因為這期,緊接著第二天去了MAO的《仙人繞境》,也有了10月的《爵士流浪,似曾至此》。回過頭來一算,ken桑一年見了3次也算高頻了XXD。
6. 多拉馬:《紙電影·奧德賽 The Paper Cinema's Odyssey》
09.11 @ 上海大劇院中劇場
演出團體:英國紙電影劇團(The Paper Cinema)
紙電影劇團的音樂庫(其中第8首就可以聽到奧德賽主題樂)
- 今年“愛丁堡”的戲一共看了三套,除此之外還有 《LEO 反轉地心引力》 和 《THE MISSING 迷失》 ,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玩得好,才是真的好”。
- 偏愛這套是因為它在技術、創意和夢幻效果上的綜合表現,但最重要的是,它由內而外發散出的極具煽動力的童趣。
7. 京劇:《梅玉配》
11.15 @ 上海天蟾逸夫舞臺
“這一學科的發展,并非在一個公認的基礎上通過推理和演繹的方式向前推進,也并非用量化分析的方式去統計和區別經驗,而是通過習武者自身的內在體驗而積累對自己身體的操縱技巧。” from《劍橋簡明金庸武俠史》
- 老演員的火候看著真是一種享受,這場也算是由老幾位的功夫煲出來的一場好戲。這戲上的功夫,就跟習武的一樣(但這戲也虧得偶爾來演一次,多看我估計也不耐心)。
- 技術上有幾個是刷了認知的:行頭,麥克風,和旦角的唱。尤其是最后一個,難得碰上一回覺得“旦角的唱好像還蠻好聽的嘛XXD~”
8. 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
06.15 @ 衡山電影院1廳
“你們在舞臺上越真實,荒謬性才會越清晰。” by 羅巍
- 憑空回想下這套半年前看的電影,印象最多的是“曖昧”所帶來的若即若離。所謂的曖昧,是它既現實又荒誕,既童話又黑暗,既明快又惆悵;它要帶著你懷舊,然后又把你扔在懷舊的路上拂袖而去。
- 衡量一部好電影/多拉馬的標準之一是二刷的欲望,那對于一位導游,標準就可以是刷他所有作品的欲望。
9. 電影:《四分鐘》
08.10 @ 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 —— “那些獲獎影片”主題影展
Handkanten Act.MP3 from 電影OST
- 很多人都看到了女主最后才情四溢的光芒,而我指看到一黑到底的暗涌。我喜歡這套平直地、沉穩地將黑暗之光散落下來:從一開始就坦白地說“我不會給你希望”,而后的二戰、同性、犯罪等等元素就漸漸模糊了主菜還是作料的屬性。
- 配樂與鏡頭的配合在感官體驗上很舒適(讓我想到了去年看的《皮奧特·安德索夫斯基:不平靜的旅行者》),二者相輔相成的結果就是鏡頭有了音樂性,而音樂更具視覺性。
10. 講座(含示范演出):《庵遇》中唱段與念白的相互關系
01.25 @ 香港油麻地戲院
講者﹕余少華
“我為花迷還未醒。” from 粵劇《帝女花》
- 講座題目已經充分概括的講座內容,講演的方式非常適合讓我這樣的外行人來接受;還有中英文互相參照,明確易懂。
- 這場算是開啟我粵劇板式的新大門……縫吧~XXD
正文就截止到橫線上方,接下來的內容是僅僅因為“在我面前出現了”而無法動用左腦做出排列或正面評述。腦殘,任性。
** 因此,以下提名不分前后左右——**
電影:《霍比特人2:史矛革之戰 The Hobbit: The Desolation of Smaug》
03.01 @ 百麗宮IAPM(IMAX)
到現在前兩部的藍光花絮還沒下完-。- 他們這撥制作團隊真是良心到流淚啊。明年刷完五軍,打算連著魔戒從頭來一遍 v.
今年能夠點開漢化天賦,大半要歸功于托爾老~
粵劇:《任情笙輝念濃情》── 折子戲
11.23 @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對這次製作挺(nù)失(qì)望(nán)的(píng),就連個正式點的海報都找不到像樣的 -。-
下次和仙姐一起做《蝶影》好不好(星星眼)?
京劇:《知己》
演出團體:臺北新劇團
11.10-11@SGT大劇場
這戲是有上海的演出海報的,只是我偏愛這張的單頁的字體和布局~
一年前在南京知道了這次演出的消息。因為這樣,在《紫釵》之后刷了第二本劇本,然后開啟了刷劇本的新技能好像還不能停 -。-
多拉馬:《水生》
演出團體:三拓旗劇團
12.05@錦輝演藝中心
這張“月光下的群像”真心不如去年我在蘇州看的那次的海報好看-。-
去年看完《署雷公》的時候還吐了槽,感覺跟《水生》比是“既生瑜,何生亮”。后來看了趙淼的采訪才知道原來西方人更喜歡《署雷公》、中國人更喜歡《水生》,挺有趣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