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容易囿于主觀。我最愛好的飲料是茶,泡一杯茶,翻一本書,就感覺是最好的休息。于是就覺得茶葉應該是中國人普遍的愛好,將來市場還會更大。最近看了一期《三聯生活周刊》,主題是咖啡,看完才意識到,對中國的年輕人來說,咖啡的影響已經超過了茶葉,忽然感覺茶文化的未來岌岌可危了。
照這個趨勢發展,等我活到七八十歲的時候,比我年紀小的就全都不喝茶了,茶葉就沒啦,這日子可咋過!每念及此,憂心如焚。于是決心盡自己綿薄之力,推廣一下茶文化,看能否從咖啡的粉絲里拉幾個到茶葉陣營里來。
茶和咖啡,都已經形成了各自的文化,既然是文化,對它的欣賞就是多維度的,那么我們就從各個維度來PK一下。
口味:各有千秋,茶葉更勝一籌
就算再有文化,它倆說到底都是飲料,飲料最基本的還是口味,好不好喝。說到口味,這個就沒什么客觀標準了,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比如我對咖啡能喝一點,但確實不太愛喝,那么我就認為茶更好喝,這當然是不客觀的。
所以從口味上講,只能說雙方各有千秋。但我還是能說出兩點理由,證明茶葉在口味上其實是更有優勢的,希望年輕朋友來嘗試一下。
其一,嚴格來講,說茶好喝并非純主觀的判斷,因為茶葉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物質——氨基酸。氨基酸是什么呢,不用多解釋,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氨基酸,這么一說就好理解了。所以人們常說某某茶葉味道很鮮爽,這個真的不是主觀臆斷,它確實就是鮮啊,富含氨基酸嘛。
有人說茶的味道又苦又澀,哪里鮮了?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喝的不是新茶,氨基酸形成于茶樹根部,茶樹在冬季休養生息,積累了豐富的氨基酸,到了春天完全注入了新發的茶芽,所以說新茶好喝,道理就在這。茶葉還有一種物質叫茶多酚,這是苦澀味的來源,茶樹新陳代謝越厲害茶多酚越多,初春茶樹代謝慢,所以茶多酚就少,這一高(氨基酸)一低(茶多酚)就決定了春茶最好喝。到了夏天,氨基酸分泌少了,茶多酚則多起來,這口感就苦澀了。二是需要有個適應過程,咖啡頭一次喝不也是苦嘛,而茶葉一旦適應了它的口感,回味就非常好,品茶有個名詞叫“回甘”,就是說喝完之后咂咂味,感覺口腔里是甘甜的,這多好!
其二,咱們不說口味誰好,來看看誰的口味種類多,那么茶葉肯定是勝出了。有人說咖啡口味也很多啊,那是添加其他東西之后,原味咖啡也有幾種,可口味能有多少區別?若不是老饕恐怕根本喝不出區別。茶葉呢,那口味就太多了,而且區別很明顯。最基本的,就有綠茶、紅茶、烏龍茶、普洱茶。綠茶不說了,幾百種是有的,烏龍茶又分大紅袍、鐵觀音、單樅、肉桂、水仙等等,普洱茶粗分有生普熟普,細分也還有很多種,這些類別的茶,色澤、香氣、味道差異是非常大的,沒喝過茶的人也很容易品出不同。作為愛好來說咱們得講究樂趣啊,茶的多樣性就是樂趣所在,這個后邊還要說。
歷史:茶葉完勝
今天流行的咖啡文化實際上是歐洲的咖啡文化,那么歐洲什么時候開始喝咖啡的呢,是在17世紀,這個跟茶文化的歷史顯然是沒法比的。當然你可以說咖啡起源于非洲,但咱們說的歷史不光是時間的概念,還要有文化積淀。
茶作為文化出現是在西漢,這就已經是公元前了,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和楊雄,同時也都是有名的茶客。兩晉南北朝,飲茶已經蔚然成風,到了唐朝,更是出現了茶圣陸羽這樣標志性的人物。
有意思的是,中國早期飲茶的方法是與咖啡相似的。直到宋元,都還是把茶葉碾成細末,用來烹煮或沖泡,宋朝還有點茶的風俗,就是茶葉粉末沖泡之后表面會有泡沫,用特制的工具將泡沫繪制為圖案,這不就是今天咖啡的拉花嘛!日本當年系統學習唐朝文化,所以直到今天還保留著古代中國的飲茶習慣。
像今天這樣沖泡葉片狀的茶葉是明朝開始的,這還要感謝朱元璋。朱元璋是貧農出身,很節儉,像過去那樣喝茶成本是很高的,所以朱元璋在皇宮里要求簡化,直接泡茶葉。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喝茶習慣就這么慢慢改過來了。我覺得這個改變是非常好的,這才真正激發出了茶文化的活力。
玩賞:茶葉完勝
把茶碾碎了喝會失去很多樂趣,因為茶葉的分類就沒有意義了,無非是采摘最鮮嫩的茶芽,做成一樣的茶餅,再用同樣的方法研磨、沖泡。同樣道理,咖啡的沖飲方法就決定了它在多樣性方面不會很強。
而飲茶改為沖泡葉片后,多樣性就被激發了。茶樹的品種,制茶的工藝,沖飲的方法,真的是琳瑯滿目,數不勝數。喝茶的樂趣很大一部分是在賞玩茶葉的多樣性上。
前面說了,茶葉大類可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普洱茶。又可以從是否發酵把它們分為三大類:不發酵(綠茶),半發酵(烏龍茶),全發酵(紅茶、普洱茶)。今天單以綠茶為例說茶的多樣性。中國有名的綠茶至少也有幾十種,實際上茶樹的品種并沒有什么大的差異,就是由于制作工藝的不同令它們各具特色。從形態上看,有扁平如新發柳葉狀的,西湖龍井是為代表;有卷曲呈螺旋狀的,碧螺春是為代表;有筆直如細針狀的,君山銀針是為代表;有粒狀如珍珠的,茉莉珠茶是為代表。還有小巧纖細的雀舌茶,肥壯厚實的太平猴魁,千差萬別,無奇不有,僅觀其形就是很大的樂趣。
喝綠茶一定要用透明玻璃杯,因為沖泡環節也是極具觀賞性的。扁平類的和雀舌類的茶都容易浮于水面,可以看它慢慢的、一片片的沉下去。毛尖類的茶由于是卷曲的,則會迅速沉底,在水底慢慢的舒張開來,變成一個個嫩芽,這時候茶水清澈淡綠,特別好看,小口啜完第一泡茶,再向杯中加水,茶葉就像風中飄舞的落葉般在杯中激蕩,久久方才平息。銀針類的茶特別有意思,根根茶葉豎直著懸浮在水中,真的像一根根銀針。而粒狀茶則在水中慢慢張開,就像花朵在枝頭綻放……
茶葉具有地域性的特點,主要產于南方,長江以南幾乎處處都有特產的茶葉,像杭州龍井,太湖碧螺春,南京的雨花茶,安徽的六安瓜片、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出差或旅游,買一點當地特產的茶葉,就好像與這片土地更多了一份聯系。
價格:茶葉完勝
這里說的完勝可不是說貴,而是說便宜。大家對茶葉有個認識誤區,覺得好茶葉都特別貴,這都是這些年天價茶的炒作鬧的。其實茶葉是性價比最高的飲料,沒有之一。
特別貴的茶葉都是送禮用的,如果是自己喝,大幾百塊一斤的茶葉就非常好了。幾百元一斤好像也不便宜啊,可是茶葉輕啊,到茶葉店買半斤綠茶,那種又粗又高的大茶葉桶,可以滿滿裝兩大桶,兩年你都喝不完。自己喝茶也就一兩一兩的買,幾十塊錢買一兩,一次捏一小撮沖泡,就算愛喝濃茶,這一杯的成本最多一兩元,別忘了茶葉還能沖好幾次呢,要是普洱和烏龍,沖泡十次味道還足得很,這個成本咖啡怎么比?
要說茶的好處,我可以一晚上說不停。可為什么年輕人越來越投向咖啡的陣營?我覺得咖啡文化是外向的,你看三聯的那期雜志,名為咖啡,實際上幾乎都在寫咖啡館。歐洲的咖啡文化實際上就是咖啡館文化。咖啡只是一個媒介,年輕人通過這個媒介聚集在了咖啡館,他們要交流,要展現自己。
而茶文化越來越往內向發展,過去也有過茶館文化,但現在大眾的茶館已經很少見了,茶館成了高檔的、商務的場合,這顯然不是年輕人愛去的地方。今天真正愛喝茶的人,往往是獨坐獨斟,享受一種安靜的樂趣。或許這也和年輕人的興趣點不合拍。
但我還是要鄭重的向年輕人推薦茶,畢竟,這真的是一種好喝、好看、好玩的飲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