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健康養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今日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雨水節氣后,隨著降雨增多,寒濕之邪最易困著脾臟;同時,春季肝氣盛、易克脾,故雨水前后應當著重養護脾臟。雨水節氣養生的四個小技巧,隨手做起來。
? ? ? ? 一、多食姜:生姜具有升陽除濕之功效,雨水節氣多食生姜,可助體生陽,利于水濕代謝。在此給大家推薦兩個“吃姜秘方”:1、生姜茶:把生姜切成薄片,取10g左右放入沸水中浸泡10分鐘后,加入蜂蜜調勻,制作成生姜茶,每天早上喝一杯。2、含姜片:把姜洗凈,切成薄薄的一片,每天早上含3片即可。
? ? ? ? 二、多食粥:孫思邈說“春時宜食粥”,能補脾養胃、去濁生清。加入藥材后,更能治療慢性病,對身體有滋補作用。民間有“春天喝粥,勝似補藥”的說法。1、薏苡仁黨參粥:補氣血。薏苡仁30克洗凈,放涼水中浸泡2小時;黨參15克切成薄片,粳米200克淘洗干凈。三者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鍋開后撇去浮沫,再用小火慢慢熬30-40分鐘,放冰糖調味。2、胡蘿卜南瓜粥:健脾胃。大米300克,糯米300洗凈浸泡2個小時;鍋燒熱水,倒入米熬粥40分鐘;放入去皮切塊的南瓜和切碎的胡蘿卜,熬煮30分鐘至軟爛即可。3、山藥紅棗粥:祛濕解困。將紅棗25克用溫水泡軟洗凈,粳米100克淘洗干凈,山藥25克去皮洗凈切成小塊;紅棗、粳米、山藥放在一起煮成粥,吃時放適量白糖攪拌即可。
? ? ? ? 四、常艾灸:中醫認為,艾絨性溫,有散寒邪、通經絡、防疾病之效用,而雨水節氣春寒未退、又兼多濕,此時艾灸最利肝脾。建議大家常灸:太沖穴、天樞穴、足三里三個穴位。灸法:艾條灸,每次1分鐘,一日1-2次;艾炷灸,每穴1壯,一日1-2次。
? ? ? ? 五、勤捏脊:中醫認為,捏脊療法能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具有強身健體之功,用于一切脾胃虛弱癥,老少皆宜。1、準備:需二人配合,受術者取俯臥位,以背部平坦松弛為宜;施術者立于右側身旁。 2、手法:用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合,捏持肌膚,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動,拇指向前推動,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3、操作部位:沿脊柱兩旁,自尾骶部開始,一直捏到項枕部為止。——天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