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參加了一個視覺化引導工作坊,當我七轉八轉到達教室門口的時候,看見腳下有一張長條大白紙,上面畫了一個卡通人物好像在跳騎馬舞,紙上放了四個水壺造型的啞鈴,紙上寫著四個字“跨越而進”。我就跨了一步,正式算進入了教室內。
這個細節很小,但很讓人有儀式感:因為跨過這道門檻,意味著你的身心也應該跨過一道“檻”,進入一個全新的知識世界。
這個小細節本質上就是一個Storyteller(故事者)的敘事思維。
研究萬物之前,應該先確定目標是什么?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Begin With the End(以終為始)”。
那么,講故事的目標是什么呢?
我覺得講故事的根本目的是要別人認同,且真正地愿意追隨和傳承。
古代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很多信息都是通過一個又一個故事被傳遞下來的。
OK,我文藝地定義一下:
借助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等視覺化手段,依靠情節線或行動線的精心安排,讓演講者與觀眾有效達成共識,進而實現達成精神或物質上的契約。(這就是華麗麗得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啊……)
我們日常開會、聽演講、聽課的時候,最容易犯困的除了演講者比較單板的各種碎碎念或面無表情的讀稿之外,最大的罪魁禍首就是內容不吸引人。
說白了,Speaker沒有Story Mind,不會講故事,不知道如何用故事的模式去吸引別人。
絕大多數人聽到“講故事”會狹義地理解為講神話故事、新聞故事、八卦故事、成功案例、失敗案例等等。其實,這些都只是是“成品”,而不是“原材料”。
只有找到了真正的原材料,才可能真正講好故事。
要講好故事,應該有哪些KSF(關鍵成功要素)呢?
Part 1:沖 突(Conflict)
沖突の原理
在講沖突之前,先介紹一下這哥們。(包公子開啟講故事模式……)
他叫Joseph Campbell,是一個神話學家(主要研究各種神話傳說故事),Campbell在60多年前寫過一本書叫《The Hero of a Thousand Faces》(中文譯為:千面英雄)。
本質上說,他這部書其實不能算一本教人如何講故事的書,它核心是研究來自世界各地的神話故事,并且研究這些故事有哪些共通的要素。Joseph Campbell把提出了一個神話撰寫結構——Monomyth。Mono是“單一的”的意思,Myth是“神話“的意思,書中直譯是“單一神話”,我覺得土掉渣了,我姑且叫它“獨孤神話體”吧(逼格值瞬間滿格,吼吼~~~)。Campbelle把“獨孤神話體“分為三幕17個階段。
2007年,有一位叫Christopher Vogler的美國編劇讀了這本書,受到了啟發。他在“獨孤神話體”的基礎上寫了一本升級版書《The Writer’s Journey: Mythic Structure for Writers》(中文版叫《作家之旅:源自神話的寫作要義》)。Christopher Vogler第一次提出了“英雄之旅“(Hero’s Journey)概念。
具體來說,英雄之旅分為三幕12個階段,具體是:
第1幕:平凡世界 (TheOrdinary World)、冒險召喚(Callto Adventure)、拒絕召喚(Refusalto the Call)、遇見導師(Meetingwith the Mentor)
第2幕:小試牛刀(Crossingthe First Threshold)、同仇敵愾(Tests,Allies, and Enemies)、深入虎穴(Approachto the Innermost Cave)、嚴峻考驗(TheOrdeal)、收獲頗豐(Reward)
第3幕:歸程多舛(TheRoad Back)、涅槃重生(Resurrection)、載譽而歸 (Return with the Elixir)。
你如果平時喜歡看電影,你肯定會覺得這個模型好像很熟悉。是的,基本上所有的好萊塢大片(也可以說,全世界幾乎所有的電影)都是按照這個敘事架構寫的。
宏觀來看,一部制作好的電影基本上100-120分鐘,去頭掐尾,基本上每隔25-30分鐘就為一個幕,這個幕里可能故事不一樣,但有個核心要素絕對具備,那就是——沖突!
在我看來,情節只是沖突的面具,面具可以千變萬化,時而哭臉(悲情戲),時而深情(言情戲),時而笑臉(爆笑戲)……但是,面具背后都躲藏著的是一個被策劃者(導演)精心布置的局,這個局設計得越巧妙,越具有挑戰性,越匪夷所思,你就陷入得越深,越沉醉于其中。
最近熱播的一部韓片《釜山行》就是按這套路設局的。
《釜山行》講述了一個不算新穎的僵尸故事。單親爸爸碩宇(孔劉飾演)與女兒秀安乘坐KTX高速列車往釜山,一位身上帶有僵尸病毒的少女最后上了列車,導致僵尸病毒在這個封閉的列車中逐步蔓延。最后,這對父女開始了自我救贖的保命之旅。
故事中有三重沖突:
帥氣、善良的主人公碩宇由于陰差陽錯,與女兒在列車兩端的車廂,中間隔了裝滿僵尸的車廂,怎么見到女兒呢?DUANG!他們想出了利用列車進隧道,僵尸在黑暗中無法進行攻擊的特性,居然還真的翻山越嶺見到了親人。
碩宇在被一大波僵尸追襲,馬上就要Game Over了,這時刻怎么辦呢?DUANG!流浪者跛著腳救下了這個剛剛對他冷淡的中年人。
碩宇挺身護住了年幼的孩子和喪夫的孕婦,準備開啟新人生之際,居然碰到了劇中最大反派僵尸,兩個人開始扭打。碩宇比大反派年輕,應該能打敗對方,對吧?DUANG!這個前面運氣爆表,打架逆天的碩宇居然被咬也變成了僵尸!(身邊友人說,看到這一幕超級想把編劇拖出去喂僵尸)
那么,我們分析一下這種沖突到底有哪些典型套路,其實很簡單,從本質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好變壞(升變降),壞變好(降變升)。如果從這個角度看,英雄之旅是由三個“壞變好”的范式組成的。
但是,世界上就只有英雄之旅這一種范式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美國的佛蒙特大學(University of Vermont)的研究團隊用情緒分析繪制了約1300多個故事的情感線,然后使用大數據挖掘技術來揭示最常見的情感線是什么樣子。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形成復雜敘事主要基于六種核心故事線(Story Line):
“白手起家(Rags to riches)”(故事線主要特征形態為:上升)
“悲劇(Tragedy)”或“鳳凰變麻雀(Riches to rags)”(故事線主要特征形態為:下降)
“陷入困境的人(Man in a hole)”(故事線主要特征形態為:降→升)
**“伊卡洛斯(Icarus)” **(故事線主要特征形態為:升→降)(P.S.希臘神話中代達羅斯的兒子。在用蠟和羽毛做的翅膀逃離克里特島時,因飛得太高,雙翼上的蠟遭太陽融化跌落水中喪生,被埋葬在一個海島上)
“灰姑娘(Cinderella)”(故事線主要特征形態為:升→降→升)
“俄狄浦斯(Oedipus)”(故事線主要特征形態為:降→升→降)(P.S. 俄狄浦斯是外國文學史上典型的命運悲劇人物。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并娶了自己的母親)
最終的研究結果顯示,最受歡迎的故事往往遵循“伊卡洛斯(升→降)”和“俄狄浦斯(降→升→降)”這兩種類型的情感故事線。OK,這個發現很有意義,這說明人們往往內心更容易記住那些“悲情戲”。
我記得我今年給某媒體集團上課時,提出過這樣的概念,“悲情故事更容易讓觀眾記住,情緒持續期也較長。”有一位第一財經的學員曾經主動舉手講了她的故事,她說她采訪過很多國內著名的經濟學家,她問過某位學者,為什么中國經濟學家很多不太看好未來的中國經濟,這位經濟學家直言,老百姓永遠不會在意那些說好話的人,但絕對會關注那些天天喊中國經濟明年就加速惡化的經濟學家。(看來為了搏出位,經濟學家也蠻拼的啊……)
美國的這個貌似有點閑得蛋疼的研究團隊居然用大數據佐證了我之前的觀點,這要謝謝他們了!
沖突の技巧
舉個栗子,每年我們要為很多企業策劃和推進企業內訓師項目,有一位內訓師在決賽時候一上臺是這么講的:“我有一個高中同學,是我最好的兄弟,一直保持聯系,考入大學后我們各奔東西了,但是聯系從來沒有斷過。大學畢業后,我們也各自在各自就讀大學的城市工作。他做IT開發,我陰差陽錯做了保險經紀。我曾經問過我這位老同學,要不要買個保險,越早買保費越便宜。他笑著說,我這么年輕買什么保險啊,等過段時間再說吧。過了兩年,我有一次回老家,同學聚會,除了敘敘舊之外,也隨口問了一句要不要買個理財型的保險,他說他正準備結婚,正缺錢買房呢。下半年準備換個工作,加了薪之后就買個,這么多年來沒有支持好兄弟的工作,說不過去,當時說得我都臉紅了。
去年我回老家過年,聽我媽說那位同學生病了,讓我去看看。我去醫院看了他,看到的時候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我當初認識的同學。原本粗壯結實的大男人插滿管子虛弱地躺床上。他父母和我在病房外說話沒超過三句就淚如雨下,我問他們醫藥費能解決嗎?父母說他目前的抗癌藥很多是不能報銷的,他工作也辭了,每天花費在2000元左右,家里積蓄早已用完,如果要開刀,還要至少20w,老兩口現在真的不知道怎么辦了。我當時把身上所有的1500多塊錢給了他父母,就回去了。
這件事情就像一塊石頭一直壓在我胸口,如果當時我堅決一點,強硬一些,讓他買個重疾險,后面情況可能會好很多。他生病了,不是他一個人完了,是一個家庭都徹底毀了。”
這時候他幾乎哽咽得差點中斷了演講。
稍稍穩定了一下情緒后,他接著說:“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保險是買個放心而已,其實保險買的是整個家庭未來的一份保障。這就是我首先要和大家介紹的保險的四個基本價值。” Blah,Blah,Blah……(省略后續的演講內容)
評委最后均給了不錯的分數。盡管過去兩年了,但是這個片段我還記憶猶新,非常感動,同時也讓我覺察到我該為自己和家人買保險。
你看看,一個好故事,除了打動人之外,的確可以影響別人的行為。仔細分析一下,這哥們就是:(1)運用了“伊卡洛斯(升→降)”的苦情戲碼,很有套路;(2)運用了“先講故事再講道理”的套路。
總結一下,運用沖突技巧,記住一個口訣就可以了:
- 先反后正:先說反話再說正話
- 先事后理:先講故事再講道理
- 先壞后好:壞故事好過好故事
說白了,就是要說應該做某件事之前,先說不做這件事有巨大壞處。
開講道理之前,先含情脈脈地講一個跌宕起伏的案例或故事。
如果有機會講故事,優先選擇悲劇結尾的故事,賺不到掌聲,賺點眼淚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