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從意識到行為”、“再從行為到意識”,可能是我們對自身生存方式或者說“思想及行為方式”的通俗理解,即“我想,所以我做。”這種認識說來其實比較籠統,未能達到我們深入認知人的心理和行為需要的高度。
? ? ? ? 實際來說,“意識-行為-意識”的模式,應當被認為是一種對人類思想行為模式的簡化認識,而當我們將其細化、解構、重組,就會發現更加豐富并且十分值得思索的內容及意義。
? ? ? ? “但是,思想與行為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行為的意識又是另外一回事。它們之間并沒有很直接的因果關系?!?br>? ? ? ? “就像是撫摸可以讓母雞受到迷惑一樣,他的哪些罪行也迷惑了他那可憐的智慧--我稱這為事后的瘋狂?!?br>? ? ? ? “好好聽著,你們這些法官!除了事后的瘋狂,還有一種瘋狂:那就是事前的瘋狂。啊,你們還沒有深深地透視到我這靈魂!”
? ? ? ? ? ? ? ? -節選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 ? ? ? 本書在《論蒼白的罪犯》一章中提到,“一個殺人犯,其實對被害人手中的金錢毫無興趣,而只是想體驗一下殺人的快感而已,他的靈魂需要的是血。但當殺害他人、奪得金錢后,內心的譴責之感又讓自己痛心疾首。”
? ? ? ? 這里談到的“快感”和“譴責”,就是指尼采哲學中“行為的意識”?!翱旄小北黄浞Q作“事前的瘋狂”;“譴責”被其稱作“事后的瘋狂”。
? ? ? ? 我們暫且按照尼采的觀點,先推出一種細化、更新后人的思想行為模式:
“行為的意識A-行為-行為的意識B”(關聯關系)
? ? ? ? 由文章開頭和此處的連接符可以看出,其實本人對于尼采所說的“那三者并無直接的因果關系”的觀點并不贊同。
? ? ? ? 說到這里,我想先引入尼采的另一本著作《悲劇的誕生》中的幾個詞語:原始欲望、原始矛盾、原始回響、音樂性的。
? ? ? ? “原始欲望、矛盾、回響”的意義差別甚微,它們都表現的是人的一種類似“先驗形式”、集體無意識或者一種遺傳的基因性的物質,《悲劇的誕生》原著中多描述的是古希臘神話中酒神狄奧尼索斯的那種狂醉般的精神特質。
? ? ? ? 而“音樂性”也跟這種“先驗形式”的聯系極為緊密,可以說是“集體無意識”中的一種抽象式、概念式的表達方式,但區別于形象化的形式展現及表達。
? ? ? ? 而尼采描述的“事前的瘋狂”,就偏向于這種“音樂性的原始欲望”。
? ? ? ? 個人認為,這種“音樂性的原始欲望”,與其特性最為對應的,就是“行為的意識A”,它更突出(而不能說是全部)的是一種狄奧尼索斯式、泰坦式的“概念性”意識沖動,而非形象性的。
? ? ? ? 而“行為”與“行為的意識B”,更多的就是在“行為意識A”產生之后所導致的一連串的行動存在和行動思考,此時就帶上了鮮明的社會存在對于“思想和行為主體”的外在與內在影響,這包括道德倫理、政治立場、文化背景等多重社會性因素,其中似乎更多的(也不能說是全部)不乏為一種日神阿波羅式精神的意志表達。
? ? ? ? 這樣看來,這種“行為的意識A-行為-行為的意識B”的思想行為模式,大概不僅能夠作為其筆下描述的殺人犯或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思想行為模式、也可稱其為尼采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哲學框架在人類心理上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而更應當作為他的一種兼具哲學和心理學雙重意義的獨特創見。
(本文僅從尼采哲學角度粗略探究關于意識和行為的問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