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不僅是國寶,也是老百姓的開心果。人們每次到熊貓館去參觀,總能收獲滿滿的歡樂,它那憨憨萌萌的樣子,能把人們心頭上不論多重的憂愁和煩惱融化了。這樣尋常的人間歡樂,不知引得多少國家人民的羨慕呢。
然而,熊貓給我們這樣的快樂只是外化的、入門級的,在戰(zhàn)火紛飛的極端惡劣環(huán)境下,它能給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帶來內化的神奇正能量,如光明、希望和未來。
《熊貓明歷險記》講的就是這么一只充滿傳奇的熊貓故事。
故事以倒敘的方式展開,從一位名叫大衛(wèi)·特納的英國老人近年到成都看大熊貓的故事說起。特納之所以不遠萬里來成都,是因為身患重病可能不久于世的他,想起童年時期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并幫他渡過難關的大熊貓--明。1938年至1944年期間,在戰(zhàn)爭陰霾籠罩的倫敦,來自中國的大熊貓明,成了整個英國人的精神偶像,支撐著他們勇敢抵抗法西斯的侵略,并獲得了勝利。
特納想到明的故鄉(xiāng)看看,再與大熊貓來一次親密接觸。于是成行,70年前的故事十分自然地被揭開,流淌出來。
大衛(wèi)·特納之行的故事很短,不足千字,且大部分筆墨都集中在特納在成都看見大熊貓的欣喜和興奮。關于明的描寫,不足200字。但信息量很大,且這些信息跨越數(shù)十年的漫長歲月。作者有一顆敏感而博愛的心,閱讀這篇文章時,整個思緒都集中在熊貓明的身上。他從不多字里捕獲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如獲至寶。用作者的話來說:“這是一個令人心潮澎湃的發(fā)現(xiàn)。”
于是,作者一頭扎進明的故事里,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它的素材。那些文字,那些照片,跨越70多年時空驚險的場面撲面而來:1937年,一只被非法捕捉的幼年大熊貓,從被日本侵略的中國到被德國轟炸的英國,幼小生命的顛沛流離,留下了揮之不去的恐懼陰影……
但多舛的命運并沒有擊垮明,它在不同的命運面前,有著不同的非凡表現(xiàn)。據(jù)說,大熊貓的1歲,相當于人類的3歲。如果換算成人類的年齡,明7歲去世時,相當只有21歲。豆蔻年華,英年早逝。但是,短暫的歲月里,明卻活得堅韌、豐沛和蓬勃,如一曲詠嘆調:
面對被非法捕捉的命運時,它表現(xiàn)出了勇敢,從未放棄掙脫樊籠。
面對前途未卜命運不測時,它表現(xiàn)出了堅強,健康地活了下來。
面對鋪天蓋地的戰(zhàn)爭陰霾時,它猶如一束巨大的光芒,劃破黑夜,亮徹長空。
面對在戰(zhàn)爭中喪失家園、流離失所的孩子時,它用微笑告訴所有人——和平的陽光終將照耀世界。
即使是在戰(zhàn)勝勝利前夕猝然離世的遺憾,帶給人們的也是無比強大的信念——法西斯的魔爪,最終會被斬斷。
這些具有深遠意義的表現(xiàn),無不一次次沖擊著作者的內心。隨著對明的了解越深入,興奮就越難以抑制,感動就越是綿長。于是,作者心無旁騖,酣暢淋漓,奮筆疾書,以紀實性的手法,用9萬字復原了熊貓明短暫而傳奇的一生。
同時,小說也表達了作者對現(xiàn)存的熊貓的關切,以及警醒世人,一個積弱而被外敵入侵的國家,不僅人們沒有尊嚴和安全,連動物都難逃魔爪。不要指望“世界警察”會為我們主持公道,他們只會趁火打劫。要珍惜美好的生活,要珍惜我們的國寶,要奮發(fā)強國。
整部小說線條清晰,布局恰當,正能量滿滿,文字通俗簡練,情節(jié)曲折跌宕,閱讀感極好,并配有插圖,老少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