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愛情因為稀少,從古至今都是永恒的話題。長大后一直在想為什么沒有人像教語文數學一樣傳授愛情和婚姻這門重要的人生學科?大概對于愛情不同年代的人會受不同的苦吧。我想說的是我們那些年不懂愛情付出的代價。
愛的啟蒙不是長大以后,童年是最初的線稿,而童話故事是重要的藍本。
“灰姑娘”“白雪公主”是每個女孩小時候夢想的樣子,除了對公主高貴和美麗的崇拜以外,還有不可或缺的“王子”,善解人意又一見鐘情的王子,希望突然的一天王子捧著遺失的鞋于千萬人之中找到最獨特其實又最普通的自己。
故事播下一顆關于愛的種子,等一個王子來救贖。“公主和王子最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是每一個涉及愛情的童話故事的結局,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相守到老就是愛情的歸宿。
然而成長總需要付出代價,愛情不是童話故事告訴我們的那樣。有些關于愛的誤解和觀念左右了現實生活中的判斷,我們為此身陷愛的沼澤。
愛情不是救贖,是內心自然升起的
走出童話故事,每一個收獲美好的“公主”都一定有她背后的努力,即便家族血統命定的公主,也是如此。當心向往之的人走進生命之前,自己已經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要什么是幸福的前提。
大齡剩女真的是沒有遇到對的人?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愛情就是兩情相悅,沒有房子、車子、職位和存款,甚至沒有外貌、身高。如果兩情相悅有什么條件的話,就是三觀合拍,就是“原來你也這樣想!”。
“對我好”是上一輩的愛情觀,但忽視了自我愛的能力。被救贖的愛情不是愛情,完整的個人可以自己對自己足夠好。你喜歡的是被人愛護關心的感覺,而不是這個人。
婚姻不保證愛情,愛情是不受束縛的
婚姻首先是制度,是一種以利益為核心的契約關系。學術話語是:社會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來實現物質再生產(工作賺錢)和人口再生產(生養后代)的。
所以婚姻本質就是目的明確。這個問題上,現代人倒不如古時認識透徹。從前講門當戶對就是為了“工作賺錢”,新婚之夜新郎才見婆婆選擇的新娘,選擇標準是“生養后代”。
如果只是談婚論嫁,問題反而簡單,之前開出的所有物質條件在這里都行得通。但簡單問題復雜化了,因為我們現在把婚姻加入了一個條件“愛情”,這個條件又那么可遇不可求。更致命的問題是什么時候結婚是從人的最佳生育年齡計算的,而愛情,沒有時間限制。
或許理想的狀況是在該結婚的那些年巧遇了愛情,如果不是,完整你自己。
愛情不靠努力和經驗得到,只能在毫無心機的情況下,才能巧遇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