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他所寫的一本暢銷書《少有人走的路》里說過這樣一段話“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贊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和有效的監督。”我想,無論是家長愛孩子,還是老師愛學生,都需要這種無條件而有理智的愛。
? ? ? 下午跟兒子去超市玩,三歲多的兒子跑到玩具區又要買手槍。家里已經三把了,可是兒子抱在懷里就是不丟手。好言相勸不聽,批評訓斥也不聽,威逼利誘都無濟于事之后,我徹底火了,告訴正在哇哇大哭的兒子“今天這把槍我是肯定不會給你買了,因為你已經讓我很生氣了。現在要么你自己去把手槍放下,要么我從你手里奪過來放下,你自己選。”兒子哭的更大聲了,我再次堅定的告訴了他今天絕對不會買。兒子聽了之后,不哭了,自己把槍放下了。說實話,他主動放下后,我很吃驚。吃驚于他能放下的這么快!因為以前兒子每次想要什么,經過一場戰斗之后,基本上都是我妥協了。我沒有想過,如果我的態度特別堅決時,小小的兒子也會妥協,更沒有想到的時,他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就想明白了。回家路上,我一直在反思,作為家長,以前對兒子真是太過溺愛,無條件的滿足只會讓兒子更加的任性。總覺得兒子還小,還不懂道理,其實,孩子們很多時候自己也知道在無理取鬧,就是習慣性的想通過撒嬌來實現心愿。
? ? ? 看著孩子,想起了班中的學生。在我所教的這所三流高中里,太多的孩子就是家中的霸王。飯菜要吃可口的,衣服要穿名牌的,學習要比最差的。因為愧疚心理,很多在外打工的家長更是物質上的要求無條件滿足,一個農村留守兒童,光是追星,同一首歌居然可以購買108次,而自己的父親打工時因為中午來不及吃飯,一袋咸菜都要分成兩頓就著白面饅頭吃。父母也完全不怪小孩子,覺得自己不在孩子身邊,孩子只要高興聽聽歌追追星無所謂。這種無條件的、放縱的愛,只會喂養出不知感恩、不懂父母辛苦的狼孩!更多的孩子從小小年紀,在家里就是說一不二。長大后,欲望越來越大,條件越來越多,家長已經從無條件的寵愛,變成不得不寵愛。因為,如果不能滿足孩子的愿望,已經高中的他們,將不再是只哭了。他們早已學會威脅家長。孩子翅膀已硬,青春正茂,又愛走極端。家長是惹不得,孩子是越寵越不得了。在該立規矩的時間,家長老師以愛的名義慣著,等小樹苗變成大樹時,就已經無能為力了。心中暗下決心,以后一定要有原則的去愛。
? ? ? 現在社會,太多的月光族,啃老族,已過而立之年,卻仍然是“未斷奶的孩子”,究其根源,不正是父母自己埋下的根。真愛孩子,真愛學生,就要學會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