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以前,我特別討厭看散文,一看散文就煩躁不打一處來。比如語文課本上學的朱自清的文章,郁達夫的文章,我覺得簡直有病,后來讀了一點民國史說郁達夫年輕時不知道多風流,才恍然想起那時候語文書上郁達夫的照片,頭發凌亂,瘦骨削寒,一副文采都是射出來的樣子。但是印象里就留下了我這個人特別討厭看散文的印記。因為散文的感覺有點像北方人說的“事兒媽”,一點閑愁五行淚,煩不煩人呀~
從此不再翻閱散文,避而遠之。
后來,也就是前一陣,不知怎么我手賤打開了一本,結果細心精心耐心的看了足足兩個小時還略帶些流連忘返的意味。等我回過神來,我想完了,腦海里浮現的第一句是:狗子,你變了。
關于這件事我覺得有點突然,一時半會不能接受,于是又埋頭讀了好一陣,最后承認自己有些不易于察覺的心理變化已經發生。我曾以為的事兒媽散文只能給年少才疏的男女們借點素材,好發些溫柔繾綣又不能共枕擁眠的哀愁。但事實是,我現在看的散文不是作家們年輕時射出來的散文,而是七老八十流出來的散文,一些生活回憶錄夾雜著人生智慧之語,雖然有點嘮叨,但相對于熾熱的沒有你我就活不下去的云云,語氣已經平和很多。我驚嘆,傍晚在公園下棋喝茶的大爺的心境,竟然比年少的風騷之語更容易讓我接受。
我不知道這兩年里我經歷了什么,或許我什么都沒有經歷。總之,我覺得我老了。
但是我不服。以前人描述中老年有云“耳畔頻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非常的貼切,但與我時下八竿子打不著。我的故人都還是新人,大部分都還是象牙塔尖上的社會之新流,“眼前的少年”還在襁褓或者牙牙學語中,最多也就是喊你一聲叔叔。不過我都是不答應的,我就笑笑,讓他媽或者他爸看見就完了,反正孩子也不記得這種魂淡的叔叔。
但是我心有余悸倒是真的,我還指望有人照顧我呢,突然有孩子用一種“你有什么吃的嗎”的眼神喊你一聲,嚇得你魂飛魄散。。。
但這些絲毫不能讓我有滄桑之感,我才剛大學畢業半年不到。
直到我手賤翻了這些書。有人說假如你還不懂得關注天氣的變化,那說明你還沒有開始真正的生活。我想問的是,假如有一天你開始看老年人寫的散文,那你是不是活夠了?
我以前也是不看新聞的,但現在我每天都看新聞找樂子。社會的新聞就是時代的笑話段子,國際的新聞就是歷史的笑話段子,總之你一看新聞就總能找到笑話段子。花圈求婚,閨蜜干政,候選撕逼。。。。據說活佛轉世什么的也要辦培訓班了。
看多了不知不覺開始感慨,人活著就是麻煩,少不了事兒媽,假如大家都是一棵樹往哪兒一杵一千年過去,大家都沒事,世間清靜,不用張口吃飯天冷穿衣,也不用填表格蓋章,更不用你爭我吵刷評論大笑后你罵我傻逼我罵你傻逼,其實大家都傻逼。
千年前的人可以靠一張嘴吃飯,當相國,現在的人也差不多。區別在于。。。。抱歉,我找不到區別。。。
這時候,你看到有人寫自己以前種花養鳥,又說以前的風景人心,你覺得這些事兒媽其實不是那么事兒媽,恰好像一面鏡子。鏡之所以能正衣冠,是因為鏡能照美丑。
人,免不了要老,該老也逃不了,只愿新聞和散文之間,老得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