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多時候的思緒,像這一身的肥肉一樣,大多是無法控制的。
事實上,由于本性懶惰,貪吃貪睡,我能堅持做到的事情不多。
人生中絕大多數(shù)的事情我們都是無法堅持下來的,也許正因如此,某份堅持才有了意義。
在"堅持"背后,我們卻唯獨忘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了解行動背后的心理動機,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方法,形成自然的“習慣”。
當一件事成為習慣,就根本不需要堅持,它會像呼吸一樣自然。
人生就是一個慢慢正確認識自己的過程,努力了,爭取了,也就欣慰了……
我們現(xiàn)在的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但是閱讀量卻增加了不少,都閱讀了什么?刷微博、刷朋友圈、還有無窮盡收割我們注意力的APP。
要么喝點心靈雞湯,要么八封一下明星的花邊新聞?,真正能讓我們靜下心來閱讀的書和文章很少,不是沒有,而是我們變得沒有耐心了。
三毛說:生命短促,沒有時間可以再浪費。人生最可怕的事兒,是一邊后悔一邊生活。
人與人智商有差別嗎?差別不大。
最關鍵的差別,就是學習姿態(tài)和方法論的差別,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其實就是一個“外掛”。
如果我們想學什么就能學會什么,這簡直就是“開掛的人生”。
笑來老師講到判斷自己學習能力強弱的簡單方式,學習能力的進階,無非包括以下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能學會有人手把手教授的技能。
第二個階段:能學會書本上所有教授的技能。
第三個階段:能學會沒有人能教授的技能。
從這個角度來講,那些年的我其實在第一個階段就不合格,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連有人手把手教授的技能都沒有學會,以至于若干年的今天,才突然恍然大悟,“有人手把手地教授”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可惜,因為當年的幼稚、無知,結果把自己弄成了若干年的模樣,一個只會偶爾后悔卻完全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做的沒人理的笨蛋。
學了一輩子,最終卻連基本的學習能力都沒有,空余一顆上進的心,這才是半生原地踏步的根本原因。
當我們擁有了第一個階段的能力,進入第二個階段,即,能夠?qū)W會書本上所教授的技能,才有可能大幅進步。
若不能進入第三階段,那依然只能是略勝半籌罷了。
真正讓我們能夠變得更好的,是必須走入的第三個階段:
不僅能夠?qū)W會沒人手把手教給你的東西,甚至能夠?qū)W會書本中都找不到的東西。
要想邁進第三階段,這個實在是太難。
但笑來老師給出了關鍵點,幫我們:
確實自己有強烈的欲望去搞定這個技能。
尋找最少必要知識,反復問自己:這件事最關鍵的地方在哪里?
馬上開始運用;馬上開始踐行。
相信自己一定能學會;相信自己一定能通過踐行獲得進步。
通過記錄,量化自己的刻意練習過程。
不斷總結,不斷整理,不斷讓那些新技能、新概念在自己的腦子里形成清晰的組織與關聯(lián)。
絕對不要和笨蛋斗氣,要珍惜自己的時間和生命。
作為一個終身學習者,在這個年齡,會經(jīng)常覺得不好意思 ,因為你發(fā)現(xiàn)過去的自己實在是太笨了。
生活中總會有人對你說:“讀那么多書有用嗎?”這是因為他們那個物種從來就沒有能力從書里學到些什么,他們是第一個階段就不合格的物種。
如何跨越每一個節(jié)點,如何進化到一個新的物種,這需要自己琢磨出自己的路徑和跨越方式。
歸根結底你需要找到的是你自己,你的興趣和熱情究竟在哪里,你要去做這些你真正想做的事,你要清楚自己到底相信什么樣的價值,是個什么樣的人。
"未來的樣子"也許是個很抽象的概念,但是落實到每一個行動、每一個細節(jié)上,就變得清晰具體起來。
通過十月一日那堂近3000人的網(wǎng)絡公開課,算是嘗試著進階半步:看看自己有沒有能力教會別人一些東西。
人在氛圍里,容易長見識。需要用心去感悟,去總結。
些許方法論得到了進一步的印證,乃至于對自己價值觀的修訂也起到了錘煉作用,已經(jīng)有一種“對自己的路如何走”更深入的認知。
《基度山伯爵》里最后有一句話:“在上帝揭示答案之前,人類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這四個字里:‘等待’和‘希望’。”
時間總會磨平生活中的一切棱角,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開始變得不再有期待,不再有驚喜,不再有向往,只是日復一日的過著單調(diào)的生活。
但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那種一眼能望到底的人生,應該也不是你想要的。
“人生真的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shù)”。如果知道自己未來會成為什么樣子,再遠的路也不會覺得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