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解毒】《獨行月球》電影票房大爆是沈騰個人的成功還是開心麻花的成功?_嗶哩嗶哩_bilibili
近年來,“含騰量”幾乎成為了大眾衡量一部電影尤其是喜劇電影好壞的標準之一,雖是調(diào)侃,但也可以看出沈騰對劇本的把控能力和電影出品質(zhì)量的穩(wěn)定,擁有極大的票房號召力。
2022年的暑期檔電影無論從質(zhì)量還是數(shù)量上都遠比不上疫情前暑期檔的數(shù)據(jù)。然而100%的“含騰量”的《獨行月球》一上映就實現(xiàn)了票房的領(lǐng)跑,
《獨行月球》點映時票房就已經(jīng)近1億,截至8月17號,其累計票房已經(jīng)突破了25億,票房占比超過33%,票務(wù)平臺對它的票房預(yù)測是在33-34億,這個成績可以進入中國電影史排行榜第10位,就看它能不能超越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2》了!
目前《獨行月球》已經(jīng)打破了31項記錄,連剛上映5天的《斷橋》也被迅速超過,然而這個時候卻有人曝出其偷《明日戰(zhàn)記》的票房,雖然這在近些年屢見不鮮,但也許大眾需要一個公正的說明來證明《獨行月球》的成功是真實的!
可以說,在已經(jīng)過半的2022年里,《獨行月球》的上映,像是一顆重磅炸彈,用自身話題熱度和質(zhì)量打破了電影市場死氣沉沉的局面,是近年來兼具社會意義與商業(yè)屬性的喜劇電影之一。
《獨行月球》改編自韓國漫畫家趙石的同名作品,但在電影層面這種故事構(gòu)架是新構(gòu)建的,當年開心麻花出圈作《夏洛特煩惱》就是如此。
因為開心麻花之前在喜劇電影方面的建樹,還有沈馬CP的影響力,《獨行月球》也被官方高度重視,被國家版權(quán)局列入了本年度第六批重點作品版權(quán)保護,在十部電影中排名第一。
講述了人類為抵御小行星的撞擊,拯救地球,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計劃。隕石提前來襲,全員緊急撤離時,維修工獨孤月因為意外,錯過了領(lǐng)隊馬藍星的撤離通知,一個人落在了月球。不料月盾計劃失敗,獨孤月成為了“宇宙最后的人類”,開始了他在月球上破罐子破摔的生活的故事。
這是一部非常“開心麻花”式的喜劇電影,利用科幻與喜劇元素的混搭打造出一部反差感相當大的影片。獨孤月的種種荒謬行為在自帶“搞笑包袱”的沈騰身上變得分外合理,用各種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小倒霉、小慘劇制造出各種笑料。
作為國內(nèi)喜劇片的“扛把子”,沈騰憑借自身的喜劇天賦坐穩(wěn)了國內(nèi)電影人第2把交椅,超出了第3名的黃渤60億票房。
開心麻花加上“沈馬cp”時隔7年的再度攜手主演同一部長片,必然拉高了大多數(shù)觀眾的期待。
在整個今年暑期檔電影表現(xiàn)不佳的情況下,也算是讓所有人久違的在電影院里想笑一笑了。
此前備受期待的陳思誠新片,黃渤主演的《外太空的莫扎特》以為會引爆暑期檔,結(jié)果最終呈現(xiàn)的效果也讓人大失所望,
而開心麻花的《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西紅柿首富》等佳作在前,人們希望再次在電影院看到能夠讓人們純粹解壓的、能夠放肆大笑的喜劇片。
但是《獨行月球》企圖在搞笑中摻雜進人類命運的宏大敘事,希望在其中宣揚人類彼此拯救的正能量,既想要宏大敘事,又想要單純的搞笑。這就造成了電影前半段和后半段觀感嚴重割裂,前面搞笑,夸張,無厘頭讓觀眾笑的欲罷不能,連吳京郭帆在觀影現(xiàn)場都笑的毫無包袱,而后半段,畫風變成了求生到自我犧牲拯救全人類的主旋律正劇,之前所有的笑點都逐漸收斂用以催淚。
編劇和導(dǎo)演有這種想法很正常,畢竟作為一部喜劇片如果只是單純的搞笑而沒有價值內(nèi)容的升華,是無法升格成為一部佳作的。導(dǎo)演也將‘喜劇的內(nèi)核是悲劇’這一主旨貫穿到了最后,而悲劇升華也就是將你所認為一切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你看,想要復(fù)制主旋律和溫情劇的成功,讓觀眾在笑中帶淚,能提升一下對這部電影觀感的深刻印象,然而作為沈馬CP的主角,在全片竟然沒有一場正式的對手戲,兩人之間的情感過渡升華也有些刻意,縱觀全片,其實你會發(fā)現(xiàn)沈騰最后的犧牲并非必要,只要導(dǎo)演想,完全可以做到HAPPY ENDING,讓觀眾笑著離場,從而吸引更多的人進行2刷。
可是電影備受詬病的問題在就恰恰出在了最后沈騰的犧牲,讓電影的立意升華和煽情顯得過度生硬,馬麗飾演的馬藍星在沈騰犧牲的高潮處,導(dǎo)演給人物的情感處理太過克制,可是前面又讓馬藍星通過屏幕逐漸了解了獨孤月,由不了解到了解,并且喜歡到愛上,就像談了一次網(wǎng)戀,雖然越愛一個人就要表現(xiàn)的越克制,可是面臨這種愛人訣別的時刻,是不是可以有更溫情和讓觀眾共情的展現(xiàn)和處理方式呢?導(dǎo)演太過于著墨表現(xiàn)沈騰的搞笑和宏觀上對人類的拯救,這種細微卻是電影情感主線的感情,卻又潦草的展示,以馬藍星觀眾的視角又看的得不到共情,就更別說懷疑兩個人的感情了,這就是為什么最后的犧牲拍的很煽情,卻無法真正觸動到觀眾的原因。
能從電影中看出開心麻花想要轉(zhuǎn)型駕馭主旋律和正劇的野心,然而依然脫離不了喜劇老梗的使用,電影前半段一直在塑造獨孤月是一個“中間”的人,意味著他非常的普通,甚至可以用平庸來形容。觀眾本以為這是開心麻花所擅長的小人物的故事,后面的劇情卻會讓所有人意識到:普通的只是我自己,不是獨孤月。畢竟能上到月球參加月盾計劃的每一個人都是優(yōu)中選優(yōu)。獨孤月是能夠單打獨斗在月球上生活數(shù)年,徒手修宇宙飛船的、學富五車的高材生。這與最開始他想死又怕痛苦,心心念念甚至有些猥瑣地喜歡艦長馬藍星的反差過于大、反差過于不合理,給觀眾一種脫節(jié)的感覺。
獨孤月的人物設(shè)定,遠不如《夏洛特煩惱》《西虹市首富》那樣接地氣、那樣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更不要提最后獨孤月手持核彈犧牲自我炸掉小行星碎片的劇情,既不符合前半段輕松快樂的氛圍,也不符合它作為合家歡喜劇片的定位。
雖說《獨行月球》瑕不掩瑜,但是本質(zhì)上它不是一部真正意義的大片。
與《獨行月球》性質(zhì)類似的《西虹市首富》《夏洛特煩惱》,總票房也不過25億和14億,而《獨行月球》在票房持續(xù)走低的情況下,貓眼對其票房預(yù)測仍有34億。這一成績既有電影本身的努力,同時也有電影市場疲軟、難出好片的現(xiàn)狀所致。
從《夏洛特煩惱》到《西虹市首富》再到《獨行月球》,這些叫好又叫座的影片讓幕后公司——開心麻花走到大眾視線當中。
開心麻花其實算是影視公司里的“異類”,因為其是從話劇起家的,并且至今活躍在線下劇場。
官網(wǎng)顯示,開心麻花成立于2003年,最初制作、發(fā)行舞臺劇。在十多年的時間里,開心麻花創(chuàng)作了20余部作品,走遍了北上廣深等40多個城市,進行了超過2000場大劇場演出。
開心麻花當前的作品包括舞臺劇、音樂劇、網(wǎng)絡(luò)劇與欄目劇,以及開心麻花小品。
其中,《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李茶的姑媽》等作品就是從舞臺劇改編成了如今的同名影視作品。而開心麻花小品《扶不扶》成為2014年央視春晚節(jié)目,“郝建”一角使得沈騰被眾多觀眾記住。
早些年開心麻花的話劇給他們帶來了很多的人才儲備以及IP儲備,讓他們能將線下比較成熟的劇本以及比較優(yōu)質(zhì)的IP搬上大銀幕,得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但是由于開心麻花近幾年過度商業(yè)化,隨著資本的介入,為了快速變現(xiàn)發(fā)揮其十多年積累下來的商業(yè)價值,分別成立了北京開心麻花影業(yè)我和浙江開心麻花影業(yè),之前大火的《夏洛特煩惱》《驢得水》《羞羞的鐵拳》等都是北京開心麻花影業(yè)出品的,而今年爆火的《這個殺手不太冷靜》《我和我的家鄉(xiāng)》以及現(xiàn)在的《獨行月球》和未能上映的《超能一家人》都是浙江開心麻花影業(yè)出品的。
開心麻花憑借以前積累的IP和演員,將高票房收入囊中,然而伴隨一部部票房爆款的出現(xiàn),我們似乎都會發(fā)現(xiàn),
沈騰是開心麻花的“頭號藝人”,無疑也是極具票房號召力的當紅喜劇演員,目前沈騰才主演了16部作品,就已經(jīng)憑借246億的票房成為國內(nèi)票房排行榜的第2,這足以證明沈騰的喜劇功力和影響力。不過,帶有“沈騰標簽”的電影并非每一部都值得稱道。
2015年以來,沈騰出演的電影不少,既有《夏洛特煩惱》《西虹市首富》等口碑與票房雙豐收的佳作,奠定沈騰在喜劇領(lǐng)域的地位,也有不少“翻車”的作品。
有部分電影靠著“沈騰參演”的名頭進行宣傳,但實際上沈騰在其中戲份并不多,而且電影水平也并不能讓觀眾買賬。于是,“含騰量”一詞應(yīng)運而生。
例如電影《四海》在宣傳時,沈騰被反復(fù)提及,但影片被指“真正出鏡不到15分鐘,劇情沈騰也是可有可無”。此外還有電影《日不落酒店》,雖然只有沈騰的人形立牌出現(xiàn)在影片里,但宣傳時也打出了“特別出演”的字樣。
除此之外,在沈騰出演的作品當中,人們發(fā)現(xiàn)“含騰量”的高低基本上關(guān)系著電影內(nèi)容的好壞。例如沈騰客串的《妖鈴鈴》《龍蝦刑警》《李茶的姑媽》《溫暖的抱抱》等,口碑與票房就沒有顯眼之處,但當沈騰作為重要角色,尤其是主角出現(xiàn)時,影片往往更賣座。
而在開心麻花的系列電影里,也大有“含騰量”越高,電影越好賣的趨勢。
歷經(jīng)數(shù)年,開心麻花的系列電影的票房高低都與沈騰出演戲份的多少呈正相關(guān),沈騰成為了開心麻花的票房保障。如果沒有“沈馬”組合,開心麻花的其他藝人是很難支撐其票房的。
這似乎也證明了一個不爭的事實,開心麻花除了“沈馬”組合,其他方面的內(nèi)容和人才質(zhì)量都在下滑,這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開心麻花未來的優(yōu)質(zhì)IP的進一步發(fā)展。
開心麻花以前的重點是話劇演出,這優(yōu)勢一是給現(xiàn)在的電影沉淀了很多好腳本,另一方面演員扎實的基本功也是從舞臺劇時期積累的。
缺陷和限制就是,新的舞臺劇演員普遍面臨機會少、競爭激烈、收入低的困境,特別是在疫情的大背景下限制會更大。
離開了“沈馬”組合,開心麻花單獨主導(dǎo)的電影能讓大眾想起來的似乎只有《驢得水》和《日不落酒店》,《驢得水》可以證明,沒有沈馬、劇本過硬、拍片得當,同樣可以獲得不錯的口碑。然而《驢得水》口碑雖好但票房只有1.7億,叫好不叫座,似乎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沈騰的票房號召力,當然,票房26億的《這個殺手不太冷靜》也算是“含騰量”為零的佳作,可是這是翻拍改編,并不能算開心麻花的自有IP,甚至很大一部分的成績也要歸功于馬麗的影響力。這部電影算是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可是高票房嚴格意義上說,應(yīng)該歸功于我國電影產(chǎn)業(yè)化這些年的進步。
“沈馬”組合作為核心演員確實是票房保障的必要條件,但不是最主要核心的條件。
一方面,沈騰和馬麗成為開心麻花的票房保障,但另一方面,這也令人憂心開心麻花的過度“依賴癥”。如果開心麻花電影最主要的票房是靠沈騰、馬麗這兩塊“金字招牌”來實現(xiàn)的,那么開心麻花對“沈馬”組合的“依賴癥”的風險就相當大。
這也從側(cè)面說明,開心麻花的接班人培養(yǎng)、人才儲備是有斷檔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電影的高票房更多的其實是沈騰個人的成功,而并非開心麻花的成功。這些電影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靠沈騰的個人魅力在燃燒剩余價值。
一旦沈騰、馬麗離開開心麻花,,開心麻花在影視方面可能將是一盤散沙,除非好的劇本能吸引到觀眾,不然即便是口碑佳作《驢得水》也叫好不叫座。
過度依賴沈馬組合,不僅導(dǎo)致演員梯隊起不來,另外也會變成資方或是出品方之間合作的惡性循環(huán),無沈馬不投;無沈馬不給資源。
擺脫這種“依賴癥”要一步到位不太現(xiàn)實,一方面可以繼續(xù)借鑒《驢得水》的成功思路,另一方面可以參考德云社的全面開花的打法,多給新人以曝光機會,打造自己的流量矩陣。
然而開心麻花在這種票房高漲,虛假繁榮的背后,能支撐多久,又或者說能帶來多少好作品,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