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感覺本身就是一種獎勵。
今天的現(xiàn)金流游戲沒有出圈,決策好像都對,只不過沒有搭上為了出圈所運轉(zhuǎn)的火車。有的時候,可能是當下的自己沒有適應到市場的變化中。
我印象最深刻的交易,可能就是放下自己獲取資本利得的執(zhí)念,按照當下市場驅(qū)使趨勢去進行交易的那一刻。對當下的情境保持覺察,隨時變換自己的策略和狀態(tài),保持彈性,也是一種能力。
出圈有游戲成功的喜悅,不出圈也有體驗過程的覺察。
結(jié)束后,小紅(化名)跟我說:“你知道嗎?我兩次都很想跟你交易,但你開價太高了,我當下都不想跟你交易了。一開價就那么高。你有考慮到在你喊著沒錢的時候,當整個場上只剩我們兩個人沒有出圈的時候,你那么高的出價我都沒有還價,是想幫你來著。你都沒有感覺到。”
我下意識的反應是:我并沒有要求你幫我。幫與不幫,都是你的選擇。我開價,我也是開放地讓你去還價的。——這個下意識的聲音特別有道理,他的話里沒有給我選擇權(quán)。
如果聽從下意識反應,那我可能不由自主地會陷在情緒的沼澤中。可這個是個游戲,游戲中有非常開放的小伙伴與銀行家,我也特別相信對方只是和我有不一樣的思維模式。
在和長輩溝通的時候,非常容易出現(xiàn)這種不給人選擇余地的模式。對方會各種論證,或者苦口婆心地講述,你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我給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怎么就不聽話呢?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有要求的索取。在“應該”背后,抽取了對方的選擇余地。
每個人都不愿意被改變。相應地,每一個人都喜歡有選擇權(quán)。即使是一些小小的決策。
當我們精神尚未獨立的時候,對于他人的“應該”會有所體察,然后照著“應該”去行事。在我們還不能獨立時,跟隨是很好的策略,可是隨著我們精神越來越獨立,能夠自行判斷局勢進行決策時,他人的“應該”就會讓我們很本能地有抗拒感。
記住,每一個人都不愿意被他人改變。任何試圖改變他人的人,只會陷入“無力三角”的循環(huán)。他會扮演“拯救者”,只有我行,其他人不行,比如某些一手包辦的家長與上司;拯救策略未果,又會扮演“迫害者”,要求對方必須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迫害”策略未果,又會轉(zhuǎn)而扮演“受害者”,我都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怎么就一點都不知道感恩呢?如此3個角色,循環(huán)往復。——之所以說是“無力三角”,就是試圖改變他人的人,戲再多再好,都無法改變他人,他會陷在一種無力感中。——不說他人,我們也時時在扮演這樣的無力角色。
其實,有時候,只是一點點的相信,就會讓我們從無力三角走出來,進入一種良性的溝通循環(huán)里。相信什么呢?相信“每個人都是OK的,有充足的決策能力。”相信“每個人都做了當下最好的選擇,在已知信息的前提下。”
是的,在已知信息下,每個人都做了當下最好的選擇。我也是事后才知道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對于小紅來說是不經(jīng)濟的,在游戲中,我是全心思地關(guān)注在自己目標中,沒有考慮到她的情況,也沒有考慮到交易后她的感覺沒那么好。而這種不好的感覺,會影響到更長期的合作。
如果,在談判時,我們能做充分的信息交換。而且我們雙方也有足夠的腦速去計算最優(yōu)的結(jié)果。甚至,如果我們能夠在雙方的關(guān)系中再多做一些投資,局面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變化。
幸而也是開放好學的人,游戲結(jié)束后,我們又對于如何達到“雙贏”有了溝通。
于是,幡然醒悟,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包括談判和日常對話)中,花時間準備好自己的共贏心態(tài),準備好對他人的理解甚至喜好的了解,對于這場溝通結(jié)束,雙方都能獲得好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
好感覺本身就是一種獎勵。
我們?yōu)闇贤ㄗ鲋苋臏蕚洌褪菫榱俗尡舜烁杏X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