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目的是什么?
用。
這兩周讀的這幾本書實踐在生活中的是:
科學行動,科學使用大腦,就會離目標更近。
分享三點。
1. 先森林再樹木
什么是“先樹木再森林”?
(1) 沒有任何前期準備地從頭到尾讀一本書。
(2) 在沒有任何了解前學習一門課程。
什么是“先森林再樹木”?
(1) 讀一本書之前,了解這本書的整體框架。SQ3R讀書法中,S步驟為對整本書做survey,得到這本書的框架。因為大腦喜歡模式,這樣在讀書過程中你就會讀得更快更好。如何記讀書筆記利用的也是這個道理。
(2) 學一門課程前,了解這個學科的整體邏輯。書中的例子很有代表性。如何學攀巖?先讓零基礎的學員上手試一試,再參加常規的課程。“試一試”讓學員隊攀巖有了大致的整體上的了解。再例如,學習某一門機器學習課程前,在coursera,edX,Udacity等網站找到一些機器學習的課程后,看看他們的課程大綱,差不多就對機器學習這門學科有大致的了解了。了解了什么?了解了基本術語,了解了它能解決的問題,了解了重點(不同課程都會提到的東西)。
先森林再樹木還有什么好處?除了建立框架,形成“模式”外,先森林的順序還能讓大腦產生問題。有了問題比沒有問題相比會讓人有更多思考,所以在看到問題的答案時,印象也會更深刻。從另一個角度說,也為后面的學習提供了目標。那目標有什么用呢?
2. 目標
(1) 目標的必要性
目標有兩個緯度,一是“為什么?”這關乎未來,二為“是什么”關這乎現在。例如,為什么清理房間?為了給即將來開趴的朋友展示自己良好的生活習慣。什么是清理房間?扔出去垃圾,改變物品的位置以顯得整齊。“是什么”讓目標更具體,讓目標有可執行性。“為什么”讓目標與更宏觀的遠景結合,給自己執行目標的動力。
(2) 目標“是什么”
利用SMART原則。這五個字母分別代表:具體,可測量,可實現,相關,有時限。
例如:在10小時內,用PCA的方法分析APPLE股票,道指,Na指的主成分,且寫出擁有代碼,說明,可視化數據的rmarkdown文件。
(3) 目標“為什么”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動力來自何處。這關乎到人的心智模式,例如“成長型心智”,“僵化型心智”。詳見《看見成長的自己》。
3. 科學使用大腦
(1) 清理工作記憶
“工作記憶”這個術語發展自“短時記憶”,之所以改為“工作記憶”是個名字利用了隱喻,人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更加形象。
清理工作記憶的具體實踐有:
a. 把目標和要做的事情寫出來,而不是放在心里。
b. 寫作,把縈繞心頭的事情寫出來,“每倒空一次,人生就輕松一次”。
c. 把自己的思路寫下來,把自己的行為過程寫下來,有利于未來復盤。
(2) 開發自主心智
散步放松。
利用晨間筆記記錄靈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