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四月十二,似乎是個超大的大喜日子,朋友圈里各種喝喜酒的趕腳,好像你這天沒有來一場,都有點不好意思。正巧碰上我家老公表妹訂婚,我們也湊了下熱鬧。
外婆家,是很多小孩子曾經成長的家之一。由于爸媽為了改善生活條件,外出打工,而外婆家就是寄放孩子的首選。我小時候,也有4-5年時光是在外婆家里渡過的。
老公帶著我和大兒子重新回憶了他小時候玩的地方,但是很多地方都已找不到了。
看到老房子外面一層綠油油的植物,兒子不禁問“媽媽,這是什么啊”。“這是爬山虎。”“那他們為什么長在那里?”“因為……”接下來就是各種因為所以的對話了,直到他說“哦”我們才能擦把汗。有些為什么我回答太理論他會聽不懂,再經過爸爸形象一下,小家伙就好理解了。時常也還要借助萬能的百度。
“媽媽,他們在做什么?”經過小河邊時,看到洗衣服的老街人,兒子又開始問了。于是,又是一通解釋,他們在做什么,為什么要在河邊洗等等。
“怎么好像大城市來的一樣”我們不禁感嘆,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東西已經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城鎮化建設,已經讓農村失去了鄉土氣息,明明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可還要時常帶去體驗生活,接觸大自然。
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太多原本的生活現在的孩子已無法理解了,但是這又是真實而必須的。多多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