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02年大家走出高中校門,走向全國各地的大學時,內心對未來的憧憬是五彩繽紛的。
當一場散伙飯吃罷,互相擁別,泣不成聲,猶如歌詞里唱的,為了擁抱喜歡的那個人,而哭著笑著擁抱了整個班。
臨別之時,高聲喊話,十年之后,一定還要在今天這個散場的飯店組個局。
2012年,整整十年,那個飯店還在,人卻未赴約。
同樣的故事在2016年上演,距離2006年大學畢業整整10年,說好的十年之約又組局失敗。
說好的十年為期,為什么全變成了遙遙無期?
當然,在這個組局的過程中,也有幾個積極的同學張羅此事兒,但最終卻不了了之。
為什么?為什么?
睡在上鋪的兄弟呢?同桌的你呢?難道都在那個鳳凰花開的路口走散了嗎?
其實,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用電話用微信找到一個很久不曾聯系的人,簡直太容易,容易到我們常常不屑于拿起手機。
同樣的發達,還有交通方式的便捷,幾個小時的高鐵基本上能囊括大半個中國。
前些日子比較火的一句"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說得好像多悲壯似的,其實,現實中也就一張車票的事兒,甚至睡完一覺還能當天往返。
交通、聯系如此的快捷,而我們的相聚卻愈加艱難。難道不以睡你為目的相聚就是缺乏動力的嗎?
并不排除個別班級能夠如期而至的事實,但是這里只分析那些無法履約的班級。也不分析特殊情況,比如在國外,或者是在一些特殊崗位上的同學。
我們就聊聊自己,聊聊如你我這般之大眾,我們是咋想的,為什么不能成行。我們或者他們的心理如何?
第一 怕差距
害怕那個讓自己曾經心動的他或她變得臃腫而世俗不堪,跟自己心中永恒的男神或女神差距太大。
害怕讓別人看見自己混得不如意,害怕那個曾經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同學,如今卻混得風聲水起,遠在自己階級之上。
第二 怕折騰。
怕折騰自己,更怕折騰家人。早就告別了單身生活,一個人的遠行要么讓家人跟著遠行,要么讓家人惦記著遠行。
三個人的聚會,除了吃飯還會有談心,幾十人的聚會,就只是聚會。好比參加一個并不熟悉的朋友的婚禮,吃飯就只是埋頭吃飯而已,為了純粹吃一頓飯,折騰幾千公里,委實太折騰。
第三 少數服從多數
如果真是有幾個強有力的人做幕后推動,當同意參加聚會的人數達到多數,那么少數人也多半會心動,以上所有的擔憂都又成了次要因素,這是人性使然,不必多說。
分析以上種種,并不是為那些不履約的同學進行開脫,只是,這個時代的局限,讓我們也有局限。
如果說一個人能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那么群體的悲劇卻往往無法避免。
好比一個和尚有水喝,多個和尚沒水喝,盡管我們還不至于被渴死,但很多具體的事情都是因為有多個和尚而最終夭折的。
也許,二十年的時候,我們都能如愿。猶如歌詞所唱,二十年后再相會。那時的我們,將不被這些心魔所控,將堂堂然做自己。
能嗎? 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