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存在感是一種自我判斷和自我感覺。我認為它跟安全感是雙生兄弟。沒有自我存在感的人肯定也沒有安全感,沒有自我存在感也就是一種自我迷失感。
沒有自我存在感,就像浮萍,隨水流漂泊,沒有根,不踏實。沒有腳踏實地的感覺,當然就沒有安全感。
自我存在感是一種主觀的自我感受,是根據個人意志作出的的“可選擇的自由”的主觀感受。
這句話比較難懂。我認為“可選擇的自由”包括身和心兩方面,身心自由都可以選擇,在主觀感受上就對自己有存在感,繼而有安全感。
自我存在感的最初形成,來源于家庭。隨后擴展于幼兒園、小學、初中等成長環境。
一個溫暖的家庭,有來自父母的慈愛,贊賞與肯定,就有助于自我存在感的形成。而一個冰冷的家庭,沒有父母的慈愛,受到的是父母的冷漠、訓斥與否定,身和心都沒有“可選擇的自由”,就會摧毀孩子的“自我存在感”,產生“自我迷失感”。
有自我迷失感的人,會投射于外物來尋找存在感。欠缺自信而自尊心很強。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
在親密關系中,就會掌控欲特別強,因為她要通過這種投射,來獲得存在感。獲得不了后,會在情緒的痛苦和孤獨中獲得存在感。孤獨和痛苦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和可憐。
沒有自我存在感,怎么改變呢?
要知道,人生的意義在于經歷。接納所有的經歷,接納有缺點的自我。
自我分為真我和假我。
真我是客觀的自我評價。假我是由于自我情感需要,對自己的錯誤的判斷。
自我存在感強,有安全感的人,對真我認識深刻。反之,自我迷失感,沒有安全感的人,對自己認識的是假我,自我構建的虛擬自我,要處處端著,維護自己的假我的形象,因而自尊心很強,不接受針對假我的否定。
要獲得存在感和安全感,就要接納真我。假的永遠是假的。
假我不懂得如何愛自己,也不懂得如何傳遞愛。
改變,必須接納真我!
第一個信念基石:我是沒有錯的!一切皆因果!
我的出生家庭,父母,成長環境,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也不可選擇。不是我的錯!
我現在的生活狀態也是沒有錯的,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人告訴我,這一切如何形成。我就這么長大了,我就這樣處理我的生活。
對事情找到合理性,就比較容易接納,否則如果覺得有過錯,就會有心里負擔,影響心智。
第二個信念基石:要讓“自我”回家
過去的一切都不是我可以改變的。我不再受別人的情緒或者行動影響我的心理,最親近的人也不行!我就是我!回到屬于我自己的內心世界!我相信改變,我能改變!
第三個信念基石:接納真實的自我!
因為我很重要,別人也很重要!我接納自己,才能敞開心胸,接納更多的雨露陽光。
我要愛自己,拒絕一切讓自己覺得可憐的感受!一切只是生命的不同呈現。要做生命的體驗者,而不是評價者和同情者!溫柔是自己給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