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說《人生》是路遙先生較為早期的作品,相比于《平凡世界》,《人生》無論在篇幅還是知名度上,都稍遜色于后者,但其深遠意義,卻影響了無數(shù)身在迷途中的人。
馬云曾說:“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18歲的他當然不會想到,31歲還是英語教師的他,因為一個重要決定,在35歲時成立了阿里巴巴后,搖身變成那個“改變世界”的男人。
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樣,命運的轉(zhuǎn)折,使得他不停輾轉(zhuǎn)于陜北的農(nóng)村和縣城之間,在經(jīng)歷過人生低谷和高光時刻之后,又一次回歸土地,回到原點。
誠然,人生是一場充滿未知的冒險,每一個選擇,每一次前行,都足以改變你的人生,這點在路遙先生的筆下,顯得更加傳神。
我也是滿懷激動的心情讀完《人生》,但相比于書中迂回婉轉(zhuǎn)的人物命運,我還讀到一份關乎于愛情的哲學,即便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愛情,也同樣映射著現(xiàn)今社會的許多戀愛關系問題。
書中人物高加林、黃亞萍、劉巧珍相互之間的愛情羈絆,也蘊含著三類不同的愛情觀,在幸福、屈辱、錯過、遺憾中,將那個小縣城各個階級人物之間的愛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高加林:有一種愛,叫你能給我更好的人生
作為故事主角的高加林,雖然出身于一個陜北偏遠的農(nóng)村里,但擁有健美修長身材、“特別耐看”相貌的他,自小就有著擺脫父輩世代農(nóng)民的身份。
因此即便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他依舊關注和研究國際局勢,熱衷于文學,渴望用自己的才華成就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但故事的開頭,這樣一個農(nóng)村里的“天選之子”高加林,卻因為同村人高明樓走后門的關系,讓他兒子高三星頂了自己民辦教師的職務,讓自己做回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民。
命運的不公,讓年輕氣盛的高加林無比不甘心,但卻又無可奈何。在這種從“人名教師”到“農(nóng)民”的極度落差感中,痛苦的他遇見了那個給自己生命中第一束陽光的人——劉巧珍。
作為村里有名大戶人家的二姑娘,劉巧珍的出現(xiàn)和“蓄謀已久”的告白,讓本就在人生低谷的高加林,第一次品嘗到愛情幸福的滋味。
“愛情啊,甜蜜的愛情!它就像無聲的春雨悄然灑落在他焦躁的心田上。他以前只從小說里感到過它的魅力,現(xiàn)在這一切他都全部真實地體驗到了。而最寶貴的是,他的幸福正是在他不幸的時候到來的!”
和巧珍甜蜜的愛情,給了高加林莫大的心理安慰,但命運似乎又在這個時候,給了他另一個驚喜。
托自己當高官二叔的福,原本已經(jīng)是農(nóng)民的他,經(jīng)過縣勞動局副局長馬占勝的“暗箱操作”,搖身一變,成了縣里的通訊干事——妥妥的公務員。
命運的扭轉(zhuǎn),讓高加林又一次回到了縣城,成了別人眼中擁有體面工作的成功人士,加上出色的工作能力,扎實的文字功底,讓這個土生土長的鄉(xiāng)下小伙兒,瞬間成為了縣城里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
也在這時,高加林遇見了自己的高中同學,那個家境殷實的南方姑娘——黃亞萍。
曾經(jīng)在學生時代默契十足的兩人,有著相同的價值觀,經(jīng)常探討國際局勢和當代文學。相比于只會談家長理短的劉巧珍,黃亞萍無論從家境,還是學識,都強烈吸引著高加林。
尤其是黃亞萍的那句:“咱們一塊兒生活吧!跟我們家到南京去!你是一個很有前途的人,在大城市里就會有大發(fā)展。”這讓一直志向遠大的高加林,著實心動了。
“他反復考慮,覺得他不能為了巧珍的愛情,而貽誤了自己生活道路上這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這也許是決定自己整個人生命運的轉(zhuǎn)折!”
為了那夢寐以求去大城市的機會,也為了眼前這個閃耀著知性光輝的城市女孩兒,縱使心里有愧,他還是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善良漂亮的劉巧珍,和黃亞萍展開了新時代青年的浪漫愛情。
站在高加林的角度,他對劉巧珍付出過真感情,也只是因為兩人身份的差異和自己的未來,而選擇了有相同價值觀,且能夠幫助自己的愛人,這無可厚非。
但這樣對原本愛情的背離,是那個時代不擇不扣的“陳世美”,也是現(xiàn)如今令人不齒的“鳳凰男”。
像高加林這樣的年輕人,在現(xiàn)今社會中比比皆是,他們都自顧自地以為自己遵從了內(nèi)心,捍衛(wèi)了自己的愛情,但他們的本質(zhì),往往是更愛自己。
而所有付出的照顧、珍視、犧牲,不過是為粉飾自己骨子里的自私而已。
黃亞萍:有一種愛,叫我沒勇氣陪你吃苦
黃亞萍是江蘇人,父親是縣武裝部長和縣委常委,母親也是縣藥材公司的副經(jīng)理,她便是隨著父親的調(diào)任,才來到這樣一座北方的縣城生活。
轉(zhuǎn)來縣高中的最初,“官二代”的她,壓根看不起農(nóng)村來的學生,但高加林是個例外,他的性格、眼界、聰敏和精神追求,都是她很喜歡的。
但自從中學畢業(yè)后,留縣城工作的她,和回農(nóng)村教書的高加林,猶如兩個世界的人。即便心里念著高加林,卻始終沒有勇氣相約再見。
最終,她還是選擇了那個“門當戶對”,且對自己關懷備至的張克南。
然而,命運卻讓黃亞萍和高加林再一次相遇,而彼時,高加林已經(jīng)變成了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瞬間點燃了她心中炙熱的愛情之火。
“她現(xiàn)在的內(nèi)心里狂熱地愛著高加林,覺得她無論如何要和高加林生活在一塊。”
愛情的驅(qū)使,讓這個本就深受“自由戀愛觀”熏陶的城里姑娘,即便在父母強烈反對的情況下,也要毅然決然地和張克南分手,投入高加林的懷抱里。
她和高加林的戀愛方式是“現(xiàn)代”的,全然不理睬社會的輿論,瘋狂地陶醉在他們高調(diào)的、羅曼蒂克式的熱戀中。
戀愛中的黃亞萍對高加林是非常豁達的,她幾乎把自己全部的工資都花在了高加林身上,給他買春夏秋冬各式各樣的時興服裝,還隔三岔五給他送來罐頭、糕點、高級牛奶糖、咖啡等縣委書記都不常吃的東西。
在旁人眼中,她是那個敢于為愛作斗爭的勇士,但在她與高加林相戀之前,書中曾有過這樣一段獨白:
“她現(xiàn)在才清楚,她實際上一直是愛高加林的!他也是她真正愛的人!她后來之所以和克南好了,主要是因為加林回了農(nóng)村,她再沒有希望和他生活在一塊兒。不必隱瞞,她還不能為了愛情而嫁給一個農(nóng)民;她想她一輩子吃不了那么多苦!”
這才是她內(nèi)心對愛情真實的寫照,以至于高加林被縣委辭退,重新成為一個農(nóng)民后,她腦海里的第一個念頭是:“完了!完了!一切都完了。”
如果說高加林粉飾了自己帶有物質(zhì)的愛情觀,那么她所隱藏的,就是愛情中,那“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雜質(zhì)。
劉巧珍:有一種愛,叫你是我全部的人生
與高加林同屬陜北農(nóng)村的劉巧珍,家是村里的大戶。漂亮得像花朵般的劉巧珍,并不是簡單的農(nóng)村姑娘,她雖然沒上過學,但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強,因此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尋常,有著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沒有文化的遺憾,讓她決心選擇一個有文化、而又在精神方面很豐富的男人做自己的伴侶,高加林就是這樣的男人,多年來,無論高加林在農(nóng)村教書,還是回鄉(xiāng)務農(nóng),她都一直愛慕著這個男人,為他發(fā)狂發(fā)癡。
她的愛就像珍珠一般剔透,為了心上人可以付出一切。
高加林礙于臉面無法在市井里叫賣白饃,她就替他去賣。
高加林嫌棄她不講衛(wèi)生從不刷牙,她就當著全村人的面刷牙。
后來高加林進城當干事了,她還將辛苦勞動換來的幾十塊都給高加林,擔心他在城里不夠用。
戀愛之初,她曾對高加林說:“加林哥!你如果不嫌我,咱們兩個一搭里過!你在家里待著,我給咱上山勞動!不會叫你受苦的。”
就是這樣一個閃耀著金子般光芒的女孩,即便在高加林選擇了城里姑娘黃亞萍時,盡管自己愛得要命,也還在為對方著想,擔心自己拖累了對方。
她的骨子里是自卑的,尤其在面對才華出眾的高加林時,大字不識一個的她,將自己的愛卑微進了塵埃里。
她深知自己農(nóng)民的身份,已經(jīng)和成為縣委干事的高加林,有著天壤之別,因此選擇了不拖累、不打擾,將愛情埋藏在心里,即便已經(jīng)嫁給一個自己不愛的人,也不忘在高加林落難之時,伸手援助。
這樣的愛,看似如同“金子”般閃耀,實則是金子背后的陰影,所有的付出,只為照亮眼前的人。
放在舊時,這樣的愛會像《梁祝》一樣被贊頌,但放在今時今日,則會被貼上“傻”“癡”的標簽,因為越全力付出的感情越廉價,因為這樣的愛,不值得在人間。
世人多“高加林”“黃亞萍”,而“劉巧珍”不常有
小說的最后,被檢舉走后門的高加林,丟失了體面的工作,丟掉了去大城市發(fā)展的機會,也沒能和黃亞萍走到最后。
在又一次回歸農(nóng)民身份后,他不由得認清自己的內(nèi)心,發(fā)現(xiàn)愛的人依舊是劉巧珍,但彼時劉巧珍已經(jīng)嫁作人婦,不再屬于他。
而黃亞萍,在經(jīng)歷了一番自認為羅曼蒂克的愛情后,在高加林成為農(nóng)民時,陷入愛情現(xiàn)實的兩難境地,最后好不容易做出自己哪怕當農(nóng)民也要和高加林在一起時,被高加林的一句:“我實際上更愛巧珍”給打破。
她做出了自己最崇高的犧牲,卻并未換得感情的回饋,在她曇花一現(xiàn)的浪漫愛情背后,夾雜著一個男人將他作為自己進步階梯的無奈。
從小說回歸現(xiàn)代生活,像高加林這樣不遵從自己內(nèi)心選擇,為了機遇而犧牲感情的“鳳凰男”“拜金女”常有,而像劉巧珍這樣,以一顆赤子之心,為愛人全心全意付出的人卻不常有。
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緣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每個人對自己的自我認知不夠,總以為自己可以找到更好的,卻總在丟棄那些對自己最真的。
路遙在《人生》這部書中曾說:“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xiàn)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
其本意便是在告誡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擁有雄心壯志是好事,但切記不在追名逐利的過程中丟失本心,去為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而犧牲眼前的美好。
生活是如此,感情亦是。
很多人對待愛情的初心,如同劉巧珍般炙熱,而后歷經(jīng)現(xiàn)實物質(zhì)洗禮后的他們,開始追逐那些不屬于自己的耀眼光芒,把自己變成了高加林。
但到了最后,當夢破碎后,他們又變成了不能“共苦”的黃亞萍。
而這,大概就是人生。
作者:平凡森林(一個90后文字病患者,即使平庸,也擁有躁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