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距離路遙去世已經5年,距離《平凡的世界》第一次出版已經11年,我13歲。
暑假某一天,一個下著雨的清晨,雨有點大,不能去放牛,我在掃地的時候,抬頭看見桌子上放著一本厚厚的書,封面有些破損。
就這樣,第一次觸摸到《平凡的世界》。
下著雨的夏末,坐在房間里面,靠窗的桌子前面,翻開一頁又一頁,安安靜靜的閱讀。漫天烏云,空氣中彌漫潮濕的味道,窗外的雨滴著瓦片,偶爾飄過桃子的香氣。桌子下面,蚊子不時的叮咬光禿的小腿,于是,我左手翻著書,右手在腿上面不停的拍打,幸好是夏末,農忙已經過去,又下著雨,得閑,看書,廢寢忘食。
自此,這本書便一直伴隨我的成長,指引成長方向。從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書看了不下六七遍。不同的階段,經歷不同,感觸也會有所不同。最后,不敢翻閱。
第一眼,是被書的第一頁學校分飯的場景吸引,那恰如當時我所經歷的光景,初中學校只提供粥和大米飯,菜需要各自從家里帶到學校。放學的鈴聲一響,值日的同學就奔到食堂,跑在前面的,就有機會拎到盛得稍微滿一點的飯桶。其他同學則是敲打飯盒,在飯場等待分飯。男生在吃完后,往往還會奔到食堂,看看是否還有哪個桶里面有殘留的飯。
97年,初二的我,站在這本書的起點。貪婪的想要通過這本書,窺探我的未來。站在飯場分飯的起點,經歷我的郝紅梅(或許也有侯玉英的存在),有死黨,也會憎惡炫富的同學,或許能夠繼續學業,或者離家異鄉打拼,會經歷生死絢爛的愛情,然后平淡地過自己的生活,有自己安生立命的技能,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回憶,還有點……小驕傲,那是對于曾經經歷過苦難的驕傲。
一個青春萌芽的年代,造夢開始的歲月。想起戴望舒的《雨巷》,如果要我作詩,我便寫“撐著帆布傘,獨自游走在狹長的田埂上,我希望逢著一個田曉霞一樣的陽光燦爛的姑娘。她是有梔子花一樣的顏色,梔子花一樣的芬芳?!睉汛е鴫粝?,就像個竊賊,小心翼翼的窺伺感情的蒲公英,在何處生根。依然敲打飯盒,就著咸菜開水吃飯。早晚上學、下學十幾里路,和小伙伴們歡聲笑語的奔跑。開玩笑說誰誰誰喜歡某個女孩,笑容的背后,默默念著,那個女孩,或許就是我的郝紅梅。
陽光燦爛的午后,滿眼的金黃油菜花,我告別了初中。
這本書,自然而然也被我帶進高中的宿舍,閑暇之余,細細品味,與好友們共享。那時候的日子也很清貧,卻也很快樂,其實快樂很簡單,有幾個死黨,有自己的愛好,能夠滿足自己的小小心愿。財富什么的,根本就沒在考慮的范圍。晨鼓暮鐘,晝夜輪換。如同少平在大橋下等待招工一樣,充滿了渴望,對于未來的渴望。父母說,沒錢供你上大學,大學的學費你得自己想辦法,當時我也不覺得有多么的可怕。大學里,沒錢的時候,一天啃著兩個饅頭,又覺得自己孫少平了。
估計二哥到現在都不知道這本書哪兒去了,我一直帶在身邊,直到大學借給同學后,不知所蹤。倒也不覺得可惜,對方自然是因為喜歡,便留下了。大學里也讀過其他作家的書,諸如《穆斯林的葬禮》、《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等等等,然后在我心,《平凡的世界》最好,猶如人之初戀一般。
然而,一直對于田曉霞的離去,不忍直視,就像眼睜睜看著一朵花在手心凋謝。于是就不停的提醒自己,這只是路遙編的結局,事實上,她會回到他們相約的地方,他們會在一起過著美滿的生活。再后來,當我踏入社會,對于婚姻家庭有了更多的理解,對于這種結論,我又有些動搖,經歷了生死不渝的愛,他們即使在一起了,各種差異的存在,是否還能相愛一輩子。
最燦爛后的戛然而止!
自從讀了這本書,英雄的夢不再有。我提醒自己,我們都是平凡人,飲食起居一日三餐,不埋怨于出身、不氣餒于現狀、不失落于孤單、不妥協于困難。直到某一天,回望過去,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感謝路遙,人生沒有再來過,珍惜且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