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一一王陽明
性一而已,自其形體也謂之天,主宰也謂之帝,流行也謂之命,賦于人也謂之性,主于身也謂之心。心之發也,遇父便謂之孝,遇君便謂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無窮,只一性而已。一一王陽明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一一王陽明
此學不明,不知此處耽擱了幾多英雄漢!一一王陽明
后儒不明圣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紂心地,動輒要做堯、舜事業,如何做得?終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個甚么,可哀也已!一一王陽明
夫圣人之學,心學也,學以求盡其心而已。一一王陽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一一十六字心傳
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道心者,率性之謂,而未雜于人。無聲無臭,至微而顯,誠之源也。人心,則雜于人而危矣,偽之端矣。見孺子之入井而惻隱,率性之道也;從而內交于其父母焉,要譽于鄉黨焉,則人心矣。饑而食,渴而飲,率性之道也;從而極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焉,則人心矣。惟一者,一于道心也。惟精者,慮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道無不中,一于道心而不息,是謂“允執厥中”矣。一一王陽明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一一《中庸》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一一孔子
自孔孟既沒,此學失傳幾千年。賴天之靈,偶復有見,誠千古之一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一一王陽明
某于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實千古圣圣相傳一點滴骨血也。? ——王陽明
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一一領導人
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一一王陽明
心即理也
性一而已,自其形體也謂之天,主宰也謂之帝,流行也謂之命,賦于人也謂之性,主于身也謂之心。心之發也,遇父便謂之孝,遇君便謂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無窮,只一性而已。一一王陽明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愛物,即仁人愛物便是一物。一一王陽明
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币灰煌蹶柮?
這視聽言動皆是汝心:汝心之視,發竅于目:汝心之聽,發竅于耳;汝心之言,發竅于口:汝心之動,發竅于四肢。若元汝心,便元耳目口鼻。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這性之生理,發在目便會視,發在耳便會聽,發在口便會言,發在四肢便會動,都只是那天理發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謂之心?!币灰煌蹶柮?
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盡?!毕壬唬骸靶募蠢硪?。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一一王陽明
?
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一一王陽明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一一孟子
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靈昭明覺者也。一一王陽明
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一一王陽明
或問:“致良知工夫,恐于古今事變有遺?”先生曰:“不知古今事變從何處出?若從良知流出,致知焉盡之矣?!币灰粋髁曚?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若無有物欲牽蔽,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但在常人多為物欲牽蔽不能循得良知。學者,學循此良知而已。一一王陽明
格物致知
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一一王陽明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謂充擴其知識之謂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于正者,為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币灰煌蹶柮?
物無善惡,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知此,舍心逐物,將格物之學錯看了,終日馳求于外,只做得個‘義襲而取’,終身‘行不著,習不察’。一一王陽明
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不動于氣,即無善無惡,是謂至善。善惡全不在物,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一一王陽明
問:“近來功夫雖若稍知頭腦,然難尋個穩當快樂處。”先生曰:“爾卻去心上尋個天理。此正所謂理障。此間有個訣竅?!痹唬骸罢垎柸绾??”曰:“只是致知?!痹唬骸叭绾沃轮!币灰煌蹶柮?br>
曰:“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看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里何等穩當快樂。此便是格物的真訣,致知的實功。若不靠著這些真機,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體貼出來如此分明,初猶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細看,無些小欠闕?!币灰煌蹶柮?
問:“‘樂是心之本體’,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時,此樂還在否?”先生曰:“須是大哭一番了方樂,不哭便不樂矣。雖哭,此心安處即是樂也。本體未嘗有動?!币灰弧秱髁曚洝?
問:“知譬日,欲譬云。云雖能蔽日,亦是天之一氣合有的,欲亦莫非人心合有否?” 先生曰:“喜、怒、哀、懼、愛、惡、欲,謂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認得良知明白。比如日光,亦不可指著方所。一隙通明,皆是日光所在。雖云霧四塞,太虛中色象可辨,亦是日光不滅處。不可以云能蔽日,教天不要生云。七情順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別善惡,但不可有所著。七情有著,俱謂之欲,俱為良知之蔽。然才有著時,良知亦自會覺。覺即蔽去,復其體矣。此處能勘得破,方是簡易透徹功夫?!币灰弧秱髁曚洝?
澄在鴻臚寺倉居,忽家信至,言兒病危,澄心甚憂悶,不能堪。先生曰:“此時正宜用功,若此時放過,閑時講學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時磨練?!币灰弧秱髁曚洝?
九川臥病虔州。先生云:“病物亦難格,覺得如何?”對曰:“功夫甚難?!毕壬唬骸俺?旎畋闶枪Ψ??!币灰弧秱髁曚洝?
澄問:“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王陽明)曰:“只是平日不能{集義}而心有所慊,故怕。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子萃曰:“正直之鬼不須怕,惡邪鬼不管人善惡,故未免怕?!毕壬唬骸柏M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便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一一《傳習錄》
?
舜不遇瞽瞍,則處瞽瞍之物無由格;不遇象,則處象之物無由格。周公不遇流言憂懼,則流言憂懼之物無由格。故凡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正吾圣門致知格物之學,正不宜輕易放過,失此好光陰也。知此則夷狄患難,將無入不自得矣。一一王陽明
近齋曰:“陽明在南都時,有私怨陽明者,誣奏極其丑詆。始見頗怒,旋自省曰:‘此不得放過。’掩卷自反,俟其心平氣和再展看。又怒,又掩卷自反。久之真如飄風浮靄,略無芥帶。是后雖有大毀謗,大利害,皆不為動。嘗告學者曰:君子之學,務求在己而已。毀譽榮辱之來,非惟不以動其心,且資之以為切磋砥礪之地,故君子無入而不自得,正以無入而非學也。一一《尤西川紀事》
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一一王陽明
變化氣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惺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天下事雖萬變,吾所以應之,不出乎喜怒哀樂四者,此為學之要。一一王陽明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一一王陽明
人若知這良知訣竅,隨他多少邪思妄念,這里一覺,都自消融,真個是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一一王陽明
“格物”者,《大學》之實下手處,徹首徹尾,自始學至圣人,只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門之際有此一段也。此‘致知’二字,真是個千古圣傳之秘,見到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一一王陽明
人心是天、淵。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原是一個天,只為私欲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只為私欲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復,便是天、淵了。一一王陽明
知行合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一一王陽明
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一一王陽明
知行是一個功夫的兩面,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二者不能分離,
也沒有先后。
與行相分離的知,
不是真知,而是妄想;
與知相分離的行,
不是篤行,而是冥行。
一一王陽明
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
知之真切篤實處, 便是行;
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覺,便是冥行,
知而不能真切篤實,便是妄想。
元來只是一個功夫。
,當下便自知得。今卻只從言語文義上窺測,所以牽制支離,轉說轉糊涂。
正是不能知行合一之弊耳。
一一王陽明
黃勉之問:“‘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率乱绱朔??”
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須是識得個頭腦乃可。義即是良知,曉得良知是個頭腦,方無執著。且如受人饋送,也有今日當受的,他日不當受的;也有今日不當受的,他日當受的。你若執著了今日當受的,便一切受去;執著了今日不當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適’‘莫’,便不是良知的本體。如何喚得做義?”
一一《傳習錄》
求諸心而得,雖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為非也;求諸心而不得,雖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為是也。
一一王陽明
君子之酬酢萬變,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斟酌謂停,無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
一一王陽明
吾自南京已前,尚有鄉愿意思。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回護,才做得狂者。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一一王陽明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一一王陽明
知猶水也,人心之無不知,猶水之無不就下也;決而行之,無有不就下者。決而行之者,致知之謂也。此吾所謂知行合一者也。吾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己矣。
一一王陽明
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一一王陽明
吾性自足
夫人心本神,本自變動周流,本能開物成務,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毀譽兩端。如果我心不動,以順萬物之自然,只是觸機神應,就能夠發揮良知妙用。
一一王陽明
良知即是《易》,‘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此知如何捉摸得?見得透時便是圣人?!?br>
一一王陽明
問:“圣人應變不窮,莫亦是預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講求得許多?圣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講,欲是如此,是以與 圣人之學大背。周公制禮作樂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為,堯、舜何不盡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刪述六經以詔萬世,亦圣人所能為,周公何不先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時,方有此事。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講求事變,亦是照時事,然學者卻須先有個明的工夫。學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變之不能盡?!?br>
一一《傳習錄》
我自用兵以來,致知格物之功愈覺精透。” “致知在于格物,正是對境應感實用力處。平時執持怠緩,無甚查考,及其軍旅酬酢,呼吸存亡,宗社安危所系,全體精神只從一念入微處自照自察,一些著不得防檢,一毫容不得放縱,勿欺勿忘,觸機神應,乃是良知妙用,以順萬物之自然,而我無與焉。夫人心本神,本自變動周流,本能開物成務,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毀譽兩端。
一一王陽明
世人利害,不過一家得喪爾己;毀譽,不過一身榮辱爾己今之利害毀譽兩端,乃是滅三族,助逆謀反,系天下安危。只如人疑我與寧王同諜,機少不密,若有一亳激作之心,此身己成齏粉,何待今日!動少不慎,若有一毫假惜之心,萬事己成瓦裂
何有今日!此等苦心,只好自知,譬之真金之遇烈火,愈鍛煉,愈發光輝,此處致得,方是真知;此處格得,方是真物;非見解意識所能及也。
——王陽明
近來信得致良如三字真圣門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盡,今自多事以來,只此良知,無不具足,譬之
操舟得舵,平瀾淺瀨,無不如意。雖遇顫風逆浪,舵棲在手,亦免沒溺之患矣。
——王陽明
后世不如作圣之本是純乎天理,卻專去知積才能上求圣人,以為圣人無所不如,無所不能,我須是將圣人許多知識才能逐一理會始得。故不務去天理上著動夫,徒弊竭力,從冊子上鉆妍、名物上考索、行跡上比擬。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王陽明
問:”許魯齋言學者以治生為首務,先生以為誤人,何也?豈士之貧,可坐守不經管耶?”
曰:”但言學者治生上,僅有工夫則可。若以治生為首務,使學者汲汲營利,斷不可也。且天下首務,孰有急于講學耶?雖治生亦是講學中事。但不可以之為首務,徒啟營利之心。果能于此處調停得心體無累,雖終日做買賣,不害其為圣為賢。何妨于學?學何貳于治生?
——《傳習錄》
人要隨才成就,才是其所能為。如夔之樂,稷之種是他資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體純乎天理。其運用處,皆從天理上發來,然后謂之才。到得純乎天理處,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藝而為,當亦能之。
——王陽明
心之良如是謂圣。圣人之學,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勉然幣致之者,賢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雖其蔽味之極,良知又未嘗不存也。茍能致之,即與圣人無異矣。此良知所以為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為堯舜者,以此也。是故致良如之外無學矣。
——王陽明
若信得良如,只在良知上用動,雖千經萬典無不吻合,異端曲學一勘盡破矣。
——王陽明
孔子無不知而作,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此是圣學真血脈路。
——王陽明
不要操心你的人生,但要操心你的良知。
——王陽明
立志勤學
美大圣神:“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孟子.盡心篇》
問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白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于美大圣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傳習錄》
某于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非是容易見得
到此。此本是學者究竟話頭,可惜此理論埋已久,學者苦于聞見障蔽,無人頭處,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但恐學者得之容易,只把作一種光景玩弄,孤負些知耳。
——王陽明
圣人之心如明鏡,纖翳自無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駁蝕之鏡,須痛刮磨一番,盡去駁蝕,然后纖塵即見,才拂便去,亦不消費力。到此已是識得仁體矣。若駁蝕未去,其間固自有一點明處,塵埃之落,固亦見得,才拂便去;至于堆積于駁蝕之上,終弗之能見也。
此學利困勉之所由異,幸勿以為難而疑之也。凡人情好易而惡難,其間亦自有私意氣習纏蔽,在識破后,自然不見其難矣。古之人至有出萬死而樂為之者,亦見得耳。向時未見得里面意思,此功夫自無可講處,今己見此一層,卻恐好易惡難,便流入禪室去也。
——王陽明
堯舜生知安行的圣人,猶兢兢業業用困勉的工夫。吾儕以困勉的資質,希悠悠蕩蕩,坐享生
知安行的成功,豈不誤已誤人?
——王陽明
有一屬官,因久聽講先生之學,曰:“此學甚好,只是簿書訟獄繁難不得為學?先生聞之,回:“我何嘗教爾離了簿書訟獄懸空去講學?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才是真格物。如問一詞訟,不可因其應對無狀,起個怒心;不可因他言語圓轉,生個喜心;不可惡其囑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請求,屈意從之;不可因自已事務煩冗,隨憊茍且斷之;不可因旁人譖毀羅織,隨人意思處之。這許多憊思皆私,只爾自知,須精細省察克治,帷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這便是袼物、致知。簿書訟獄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卻是著空。
——《傳習錄》
人若著實用功,隨人毀謗,隨人欺慢,處處得益,處處是進德之資。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終被累倒
——王陽明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
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
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一一王陽明
三代之表,王道熄希霸術焻;孔孟既沒圣學晦而學說橫。教者不復以此為教,而學者不復以此為學。
——王陽明
二君己后與學者言,務要依我四句宗旨: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以此自修,直躋圣位;以此接人,更無差失。此是徹上徹下語,自初學以至圣人,只此功夫。初學用此,循循有入,雖至圣人,窮究無盡。堯、舜精一功夫,亦只如北。二君以后再不可更此四句宗旨。此四句中人上下無不接著。我年來立教,亦更幾番,今始立此四句。
一一王陽明
不要操心你的人生,但要操心你的良知
——王陽明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