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星博士,初讀感覺講得還真不錯,關鍵是用形象的例子(例子中帶數字)解釋了術語。
最近了解投資的事,我想應該要懂得理解公司向外公布的財務情況才更好地幫助投資。所以就找了這本,kindle版本竟然還要20 RMB
資產負債表
是一張主要描述企業投資、融資的報表。以下各個術語聽完解釋后,還是挺清晰的
資產負債表透露的信息
表中,左邊說的是錢被拿去做了什么;右邊說的是錢從哪來的:哪些是股東的,哪些是銀行借的,哪些是公司欠供應商的,哪些是欠員工,哪些是欠稅務局的
資產負債表是一個時點的概念,某一時刻的狀態,讓股東了解自己的家底,由于股東是最后一個拿走公司利益的人,所以它需要知道投入的資金去哪里了,欠了誰的錢等
利潤表
是一張主要描述經營活動的財務報表
企業只有賺到錢,才需要繳所得稅,而無論是否賺到錢,都要交增值稅。但增值稅是由消費者付的,然后企業轉到稅務局;
銷售人員的工資屬營業費用,而管理人員的工資屬管理費用
資產減值損失作用于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減值;
公允價值變動收益作用于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地產,它們是按照公允價值來計價的;
營業外收入:比如出售固定資產如設備賺的錢(它不屬于因出售產品而賺的),屬于一些意外事件,不可持續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補貼收入+匯總損益
凈利潤=利潤總額 - 所得稅
利潤表是一個時段的概念,過去某一段時間內的,有兩個作用:告訴企業賺了多少錢,從哪里賺的
收到的所有現金 - 付出的所有現金 = 現金流,它和利潤不是一個概念
財務報表的誕生和內在邏輯
作者在這里用一個公司的13項經濟活動來說明這個問題,例子非常好
注意營業成本記在利潤表中,而生產成本記在資產負債表的存貨里
把生產成本又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前者像廠房設備,在定范圍內無論產量多少成本都是不變的,后者會跟隨產量變動;
作者舉了個例子,反映出:當經營狀況不好時,財務報表反而變得好看了(見暉平公司的例子)
會計準則規定:企業的研究支出被記錄在管理費用中,產品開發階段的投入,如果滿足一定條件,可被記錄在無形資產中;
之 所以研究支出不記錄在無形資產中,是因為研究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且哪怕技術成功了也不代表商業會成功;
廣告也是如此,無法估計廣告會 為企業創造多少價值,所以只能把廣告支出記在營業費中當中;
所以稱廣告創造的品牌、企業自主研發成功的技術,價值不容易得到評估,它們為“表外資產”;但現實中有些企業能通過一些方式繞過會計準則,將技術也記在了無形資產中;
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最直接的關系是:利潤表中的一部分利潤有可能被歸入資產負債表中的未分配利潤這一項,未分配利潤將兩張表聯系在一起
現金流量表
流量表涵蓋了經營、投資、融資的現金流,似乎是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的重復。但其實不是,它是站在風險的角度,提示企業的風險狀況和持續經營的能力。
會計依據三種經濟活動對現金流作了劃分:經營、投資和融資
流量表可以讓企業了解現金的增減變化的原因,向我們展示了資產負債表上貨幣資金增減變化的原因
作者分析了前面例子中13項經濟活動各屬于哪種性質的現金流入/流出;發現經營活動的現金流是-500w,但上述公司凈利潤是520w,這說明凈利潤與現金流是兩碼事。
三張報表的總結
企業都需要有這三張報表,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完整地描述了企業的所有經濟活動!
企業去銀行貸款,銀行關心的是現金流量表;投資者關注利潤表,因為它涉及收益;
而如果去收購一家公司,應該關注資產負債表,因為另外兩種表已經因為收購而變得不再有預測性,收購一家公司相當于購買了股東權益(與此同時也買了這家公司的資產和負債);在兼并過程中,資產和負債都是風險,而負債風險更不可控,一旦被兼并者的報表隱瞞了一些負債,兼并者就面臨很大風險;
比如或有負債,就是無法確定是否存在的負債,可能不會寫進報表中;還有表外負債
同型分析
下圖是利潤表的同型分析表(將所有的項目都除以收入 * 100%)
這樣更加清楚地看到報表的結構
比率分析
毛利潤率 = 毛利潤/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凈利潤率=凈利潤/收入,后者有關于效益
周轉率:公司的資產隨著投入、賣出產品、獲得收入這個過程,一共轉了多少圈?它與效率有關
總資產報酬率(ROA) = 凈利潤/總資產 = 收入/總資產 * 凈利潤/收入 = 效率 * 效益
凈資產報酬率(ROE, return on Equity) = 股東權益報酬率 = 凈利潤/股東權益
各個資產的周期率 = 營業收入/資產在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值
流動比率 = 流動資金/流動負債,衡量企業短期償債能力,速動比率要減去存貨
息稅前收益 = 凈利潤 + 所得稅金 + 利息, 用這個除以利息就得到利息收入倍數,用以衡量償還利息的能力
資產負債率 = 總負債 / 總資產,粗糙地衡量了企業長期償債能力,也稱為財務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