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知乎上有一個熱度很高的問題是:“老婆動不動就因為小事發脾氣,要么就說離婚,我該怎么辦?”還舉了一個例子,“在喂寶寶吃飯時,寶寶不吃,吃進嘴里又吐出來,就會突然發脾氣,把寶寶碗連粥一起摔了?!边€說,“每次她摔東西我都會默默收拾好。我也不會說什么,一生氣就說離婚什么的。我真的累了,可寶寶還那么小,我也不想他沒有媽媽或沒有爸爸,我也不舍得跟她離婚,我心里還是愛著她??墒撬羧钗寰蛠硪淮?,我有點頂不住了……”
底下的回答很多,有說“趕緊離婚”的,有評判“老婆是暴脾氣,老公是冷暴力”的,有建議帶老婆去看心理醫生的,也有熱心幫著分析問題的。其中有一個回答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位網友說:“我想問,你老婆在給寶寶喂飯的時候,你在干嘛呢?女人真的不是天生不講道理的生物,脾氣性格是一方面,但導致她發脾氣更主要的原因是她日子過得不舒心!她可能照顧孩子本來已經覺得很累,或者她已經很厭煩了,不想喂飯了,所以這時候寶寶的行為就惹怒她了。所以我問她在喂寶寶吃飯的時候你干嘛呢?如果你在看出她心情不好的時候能接手去喂寶寶,她或許就會好一點。當然,你可以說這時候你也在干嘛干嘛。但是既然在家里(你自己說了她砸了碗之后你會默默收拾,那我就默認你當時也是在家的),那總不是什么急事,過來幫把手讓你老婆輕松一下還是可以的……”
看得出來,答主也是位女性,應該也是有過切身感受的。拋開這個不說,對這個答案中“情緒需要被看見”的部分非常認同。是的,沒有人會真的在明明很高興的時候突然發脾氣,除非TA有嚴重的精神類疾病。否則情緒的突然爆發,不過是情緒累積到了不得不發的程度,某件小事不過是觸發點。比如例子中,孩子不好好吃飯就是這個觸發點。
02
我的一位很久不聯系的好友前兩天發微信向我傾訴,自從生了二胎后經常會覺得煩,甚至會有不知道怎么過下去的感覺。她自己也說,其實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很多小事讓人抓狂,無法排解。也影響到了夫妻關系,和老公溝通不暢,經常“對他吼”。朋友還是很有自救意識的,他嘗試主動和老公溝通,說自己可能是產后抑郁沒恢復,其實是渴望得到安慰和支撐,但用她的話說,老公的回答總是“驢頭不對馬嘴”,紓解的通道堵塞,她甚至想過喝安眠藥,有一次甚至有抱著老二跳樓一了百了的想法……
好在她能有意識地尋找幫助,比如找我聊天,有表達的意識,能說出來,至少說明抑郁不是很嚴重,我也建議她如果覺得情況不好一定要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醫生幫助。聊到最后,她說她跑到公司的衛生間哭了一場,“感覺心里舒服多了”。
搜索“產后抑郁癥”,在知乎有1361個問題,有6000多人關注;在百度更是有5130萬的搜索量,可見產后抑郁關注度之高。
據《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的一份數據調查顯示:中國女性患有產后抑郁癥狀的人群比例高達10%的人如照料不周會發展成嚴重的抑郁癥。這組數據讓人觸目驚心,不知道有多少女性朋友在遭受產后抑郁的困擾?在大多數外人看起來一片祥和的家庭,又有多少新手媽媽在經歷著內心的煎熬?
一檔火熱的綜藝節目中,袁詠儀自曝稱自己產后抑郁情況非常的嚴重,甚至因為產后抑郁差點與老公著名演員張智霖離婚。袁詠儀稱自己看見老公就煩,怎么看都不順眼,每時每刻都覺得自己特別的委屈,甚至因為瑣碎的小事把好脾氣的張智霖氣到摔門暴走。兩個人會因為生活中的非常小的小事情吵架。好在他們相互扶持,熬過了那段灰暗的時光,戰勝了產后抑郁,走了出來,而生活中沒走出來的家庭也有很多,媽媽自殺甚至帶著孩子永久離開的新聞也是屢見不鮮。
其實我本人也曾經歷這樣灰暗的時刻,充滿了無名的怒火,經常攻擊別人甚至自我攻擊。時至今日,隨著孩子大一點,自身身體恢復一些,這樣的時刻才慢慢減少,但還是會偶爾復發。在不斷增強自己的心力的同時,真的覺得家庭的支撐太重要了。
在這里,要借此機會感謝我的“中國最好婆婆”,她任勞任怨承擔了照顧兩個孩子的重任,成為我育兒路上最得力的“隊友”,當然也要感謝老公,在最灰暗的時刻不離不棄,以最大程度的包容和忍耐予以接納。
03
其實不只是產后的媽媽們情緒需要被看見和接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情緒,正如央視前主持人王小騫在新書《媽媽知道怎么辦》中寫到的:‘情緒,無論正向的、負向的,會始終伴隨著我們,但是我們需要學習和情緒相處,學習接納情緒,學習去認識自己情緒深層次的來源?!边z憾的是,現在有太多的人無法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在家庭中,更是無法很好地看見對方的情緒。世界上最令人絕望的事情是,我的心流著血、聲嘶力竭想讓你看見,而你卻毫無察覺。
這兩年下來,通過自身體驗和觀察我也發現,一個人,一個女人,一個媽媽,首先自己得把自己照顧好,才有余力照顧別人。對于負向情緒也是這樣。只有接納了自己的負向情緒,才能如此這般對待其他人的。反之如此,如果希望情緒被別人看見,就先被自己看見。
感受和確認情緒,不被憤怒的表象迷惑。讓自己原本沒有察覺到的潛在水面之下的那部分浮現出來。比如,一件事讓你很憤怒,你要先確認憤怒的背后是什么?記得樊登講書講過,孩子們在從小感受就不被尊重的氛圍下長大,慢慢就失去了感受的能力,漸漸地就會把所有的情緒都用“憤怒”這一種形式表達出來。比如妻子只是希望丈夫早一點回家,內心里是依戀和關心,在丈夫回家前一直在擔心,把各種意外腦補了一遍,但是丈夫回家那一刻,所有情緒立馬都合體成為一種,就是憤怒,張口就罵:“你還知道回來?!” 我們都說要好好說話,但是如果沒有這份覺察,恐怕好好說話是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
覺察之后要按下暫停鍵,有意識地組織語言,好好說話。大多數有情緒問題的人都是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的人,想靠發脾氣震懾對方,喊得越大聲,越是在求關注。而在我們經年累月的習慣中,從觸發事件發生到情緒爆發,似乎成了一個“自動化”的過程,雖然每個人情緒產生的觸發點不同,但是這個自動化的過程卻很相似。所以,在看到情緒后,不妨先按下暫停鍵,這也是一個“去自動化”的過程,比如,可以讓自己去另一個房間冷靜一下。然后好好想想怎么表達最有效。雖然很難,但是相信這也是一個“刻意練習”的過程,練習得多了,才能打破這個自動化帶來的代際傳播的魔咒。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被看見、被認可的深度渴望,大人有,孩子更有?,F在困擾我的是家里老大有了需求不直接表達,要么哼哼唧唧不說,問也不說讓人猜;要么大喊大叫,慣用威脅,直到達到自己的目的。我想我們作為養育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沒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有效表達自己情緒和需求的正確方式。
瞧,寫到這里,我又開始自責了,可見情緒是無時無處不在的,和負面情緒相處這條路對我來說仍充滿荊棘,怎么引導孩子更是誠惶誠恐。不如就此擱筆,即刻實踐,用做而不是說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