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趟大賣場,先在樓上購物,又去樓下超市買些生活用品,回來后忙乎吃飯啥的,到了十點多要休息時,發現從商場購物的兩個袋子不見了。
當時去超市,我沒進去,拿著家人外套和這倆袋子,坐在收銀臺外面座椅上。說實在,進了商場就頭暈,沒適應購物。
當時孩子推個購物車給我,讓我把東西放在車里,等他們,我果斷拒絕了,感覺沒有任何必要。
經過確認外套是拿回來了,就是沒有購物袋子,應該是拿了外套就走,把購物袋丟在了超市座椅上。
這該如何辦?
先承認錯誤,把責任攬在自己這里,說實在這個情況也沒法推卸責任,想賴人也不成,事實勝于雄辯嘛。
我建議先查詢超市服務臺電話,第二天早上電話詢問是否撿拾到,如果沒有就算了。
孩子老媽問孩子,遇到此事他會如何處理?回答次日直接去超市,詢問情況,查看監控,如果工作人員收起來可以找到,如果顧客拿走了那就算了,結果無非是找到或者找不到,平常心看待就是。
然后,孩子老媽說,她離開超市時遇到那位賣凈水器的,作為熟人就閑聊了幾句,估計她和超市人員熟悉,先問下她。
我并不贊同,覺得太晚了麻煩人不好,不過對方很快微信回話了,了解情況后,過會又發來信息,“已經聯系了超市服務臺人員,人家收好購物袋放在服務臺了”。
這個結果真不賴,一件不順心小事情,發現后立即獲得解決,甚至沒有過夜。
想起小說“滄浪之水”一個故事情節,引出一句忠告,“今晚(說)再晚也不晚,明早(說)再早也不早”,這是單位里某位經過職場摔打后的“老人”給出的,男主池大為的命運就此改變。
當然,上面尋找丟失購物袋屬于小事一樁,不用如此著急,正常情況第二天詢問完全可以,但是有熟人可以了解下,多一個解決辦法。
要知道NLP有一條原則,“凡事都有三種以上解決辦法”, 我還是思維固執哈。
其實,很多時候,“咱就試一試”就屬于三種辦法之一,這是認知行為療法精髓,常常很有效。
當然,事情發生了,必須考慮三種可能后果:最好,最差,一般化。重要的是要接受可能最差,有了這個止損意識,就不怕事情結果了,畢竟最差結果不能改變時,可以改變的就是我們對結果看法。
想起孩子當時看似隨意說的一句,“來句口頭禪啊,我就說了,遇事不要慌,不要慌,不要慌”,此言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