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推薦每天5分鐘閱讀版:文件簡潔、有視頻、有延伸
下面是對全書經典觀點的摘錄,方便提取大綱
如果你的產品沒有感動你,你怎么能感動別人?
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極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就會呈現。
好的產品經理需要瞬間成為傻瓜用戶的能力,所以好的技術人員,很難成為好的產品經理。
不要強求不喜歡你的人喜歡你,讓喜歡你的人更喜歡你
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是你此生最好的投資。
王東岳老師說:“只有站在比他人更高的對方,才能真正理解他人”。如果你陷在跟其他人一樣的思維體系之內,永遠沖破不了思維盲區。所以,如果把互聯網當做工具,就永遠理解不了互聯網的真諦;如果把互聯網當做思維,就能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
用互聯網思維做離互聯網最遠的事兒。
今天,人就是商業模式。
互聯網時代,社群運營能力成為核心能力。公司的CEO已經成為首席社群運營官。
互聯網思維之一:功能成為標配,情感成為強需
互聯網思維之二:中間成本趨零,二次打擊盈利
互聯網思維之三:個人異端化,組織社群化
互聯網時代的生存方式:產品型社群
第一部分:兩種思維之爭
“任何一個體系凡是自洽的,必是不完全的。” ?—— ?哥德爾第一定律
王石說:“你不是輸給了互聯網,是輸給了不信互聯網。”
雷軍說:“人欲即天理,更現實的人生觀。順勢而為,不要做逆天的事情。顛覆創新,用互聯網精神重新思考。廣結善緣,中國是人情社會。專注,少就是多。”
看一個上市公司肥不肥,要看市值;看一個創業公司肥不肥,要看估值。
雷軍的互聯網思維 “專注、極致、口碑、快”
李善友的互聯網思維 “產品、社群、自組織”
第二部分:互聯網思維之產品篇
營銷和產品,哪個更重要?
如果不懂產品,一定做不好營銷。
我每天會看微信、微博,會看大量的書,來保持對這個時代的溫度感。
雷軍說:“我過去20年都在跟微軟學習,強調營銷,其實好公司不需要營銷,好產品就是最大的營銷。”
工業時代,產品連接用戶的成本巨大,不得不依賴廣告;而互聯網時代,產品連接用戶的成本為零,產品本身就是廣告。
競爭的時候一定要去找比你牛的人,千萬不要去找不如你的人。取法其上,得乎其中。
技術和產品,戰略和產品,哪個更重要?
喬布斯說:“我一貫認為,我們必須首先從用戶體驗出發,繼而再回頭考慮技術上的可行性。”
《創新者的窘境》中認為 “技術進步的步伐一定會超過市場需要的速度;而當產品性能過度時,產品的生命周期就會發生變化。”
《失控》和《奇點臨近》的作者們都認為 “技術是有生命的,技術進步一開始可能很慢,但是過了拐點之后,技術會加速進步。”
吳伯凡的《Bye Bye 企業老板,Hello 產品英雄》中認為 “產品生命周期已經到了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的地步”
王東岳老師認為產品生命周期 “從低端到高端,是單向度加速演變,越低級,越穩定,越高級,越動蕩越飄搖”,跟吳伯凡的看法類似。
產品是王道
在野企業憑借一款產品就可以橫空出世,一出生就風華正茂。
吳伯凡說:“這是‘小時代’盛行的‘大時代’。讓企業免于速朽的,是企業的快速自我刷新的能力。”
制造是指與工廠、生產和材料相關的部分;產品是指設計思想、創造附加值得能力,是那種令人砰然心動的東西。
在工業時代,好產品的標準是功能、技術、價值;而在互聯網時代,好產品是單點極致,超出預期,給用戶驚喜,然后產生超越商業價值的強烈情感關系。
羅振宇說:“產品的本質是連接的中介,工業時代承載的是具體的功能,互聯網時代連接的是趣味和情感。”
喬布斯說:“只有當我的產品打動人心的時候,我們的設計工作才告結束。”
如果你的產品沒有感動你,你怎么能感動別人?
工業時代是以技術、功能為主要指標,強調功能體驗,而互聯網時代,產品強調審美,強調情感體驗。
吳伯凡產品公式 ——》 產品 = 功能 x 情感
不是說功能不再重要,而是說功能好僅是基礎,情感體驗超過功能體驗。
產品的審美主義時代:極致、簡潔和情懷
1. 極致
雷軍說:“極致就是把自己逼瘋,把別人逼死。”
永遠不厭其煩地改,越改越有溫度,越改就越知道下一步往哪里走,這本來就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
雷軍說:“我們小米沒有KPI,如果有,我們只有兩個KPI。第一,用戶用了我們的產品是否會尖叫?第二,用戶用了我們產品之后,是否會推薦給朋友?”
同仁堂有一副對聯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一生懸命——形容壽司之神小野二郎。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沒有自己的主體,世界把自己推到哪里就去到哪里;另外一種人有自己的情懷,有自己的追求,堅持做一件事情,把它做成自己的作品,對作品付出一種情懷,慢慢的,這個作品有了意義,甚至超過自己生命的意義,最后這個事情成了偉大的事情。
在中國,用赤子之心做產品,才是最牛的思維。
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極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就會呈現。
吳伯凡認為 “這是個極致的時代,用戶體驗是0和1的世界,是Nothing與Everything的世界。”
今天,互聯網時代,要么全輸,要么全贏!
我認為滿意度等于零,今天的衡量指標是“尖叫度”,滿意度的十倍才叫尖叫度,你要永遠超越用戶預期。
張小龍說:“產品是演化出來的,而非規劃出來的。”
工業時代是“木桶理論”,強調組織的成就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板;而互聯網時代是“長板理論”,最長的那塊板決定你的成就。
單點極致:在互聯網時代,你可以在極小的地方把縱深做到極致,最后的收獲反而更大。
雷軍說:“少做一點事情,把這些事情做到極致,就是最好的策略。” 人和人的智慧沒有差別,關鍵的差別就是智慧用力的方向。
傅盛說:“今天這個時代,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能改變世界。”
十件事情,你砍掉九件事情,目的不是為了砍掉這九件事情,而是把有限的資源用到某一件事情上,這就叫單點極致。
顛覆式創新玩的是小單品、大概率成功的策略。
2. 簡潔
高感知能力:不只講功能,還重設計。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
過去,我們常問產品有沒有用,強調的是功能;現在要問好不好看,強調的是審美。功能已經成為基礎,審美才體現價值。
簡潔并不是把現象層面的東西變少,而是從現象層面深挖下去。
周鴻祎有著名的 “小白” 理論——把自己變小白。張小龍也說過,自己能夠3分鐘變成一個小白,變成一個傻瓜用戶,從傻瓜用戶的角度看產品夠不夠簡單。
大公司一定會是 “繁”,小公司在產品上戰勝大公司一定是 “簡”。
張小龍說:“人是懶惰的。” 所以,一定要 “做三秒就會用的特性”,需要文字解釋的功能都不是好體驗。
好的產品經理需要瞬間成為傻瓜用戶的能力,所以好的技術人員,很難成為好的產品經理。
蘋果的簡潔:命名簡潔、品類簡潔、會議簡潔、團隊簡潔。
品類簡潔 —— 99%的用戶是小白,每增加一種選擇,都會讓用戶迷惑,不要讓用戶去選擇。
團隊簡潔 —— 在高科技領域,一個優秀的人才,等于100個普通人。找到5個頂尖的人才,他們就會把其他頂尖的人才吸引過來。
簡潔不是功能上的簡單,而是一種精神上的簡潔,它深入你的骨髓,是一種審美的意識。
3. 情懷
產品競爭,不再是廣告與廣告的競爭,而是對用戶的說服能力和感染能力的競爭。
顧客情感管理 —— 與用戶發生情感聯系,品牌即情感。你在情感上讓別人接受你,比你從認知上讓別人接受你難度更大。所以,今天的制高點是,品牌即情感。
互聯網品牌是創始人、產品和粉絲之間的一場合謀,缺一不可,產品的人格化品牌時代到來,一切品牌都將人格化。
吳伯凡在《巨大的變化將在2014年發生》提到 “新四化” —— “一切商業都將互聯網化、一切品牌都將人格化、一切消費都將娛樂化、一切流行都將城鄉化”
聚美優品的陳歐說:“明星代言好處是能迅速把人氣做起來;壞處是即使人氣做起來,人氣依然屬于明星,明星走了,人氣就走了。人氣與品牌沒有情感關聯,情感是寄托在明星身上,沒有寄托在我的產品上。”
羅振宇說:“魅力,是互聯網世界中的稀缺資源。打造自媒體,就是要打造自己的魅力人格體。魅力人格體的三要素包括:不靠譜+真牛+自戀。”
互聯網品牌和傳統品牌的區別:工業時代傳統品牌是產品通過打折的方式吸引消費者,消費者為了獲得某種優惠特權,甚至會托人找關系;互聯網時代,消費者不管你做什么東西,我就是愿意支持你,愿意做你的會員,送錢給你,愿意陪伴你一起成長。
李宗盛在《致匠心》中說:“人不能孤獨地活著,之所以有作品是為了溝通”,“人有情懷、有信念、有態度。所以,沒有理所當然,就是要在各種變數可能之中,仍然做到最好。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絕對必須是安靜、安定的。面對大自然贈予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可能成就我。”
各位能不能閉上眼睛想一想,活了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做了哪一件事情是讓你覺得很驕傲的?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其他的留給時間去說吧!這就是“匠人精神”。
羅永浩說:“我不是為了輸贏,我就是認真。” 所以,他的粉絲說:“你負責認真,我們幫你贏。”
李善友的名言:“不要強求不喜歡你的人喜歡你,讓喜歡你的人更喜歡你”
在今天這個時代,溝通越順暢,人卻越孤獨。
雷軍說:“一切以‘米粉’為中心,其他一切紛至沓來。”
張小龍說:“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既有生存感的壓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這群人就是‘屌絲’。”
“真屌絲”的特征是既要物質,更要精神,低價不掉價。
馬佳佳說:“生于1982年,誰誰誰,做了什么什么,這一切只有關于品牌歷史,無關于品牌靈魂。什么是品牌故事?基于某種特定人群,反抗了某個敵人,激勵了某種心智,撫慰了某個傷口,渲染了某種生活場景,‘讓用戶得到一種怎樣的靈魂加持’,滿足了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意淫,最終通過消費行為來實現。”
王大錘 “用屌絲最大的籌碼‘幽默感’,讓一切端莊嚴謹高大上變得黯然失色。”
對于我們40歲以上的人,我要說句狠話 —— 我們已經淪落為2C消費的“垃圾”了。越年輕的人對2C消費越有敏感度,所以40歲以上的人,如果用你的眼光來判斷下一代應該做什么產品,一定會失敗。
馬化騰說:“你什么錯都沒有,就是錯在太老了。”
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是你此生最好的投資。
創業邦上有篇《傳統企業如何在互聯網時代破局》提出 “40歲以上的,在傳統企業打工的高管,未來3年有可能面臨失業的風險,而且是大概率事件”。與其雇傭四五十歲的、又不懂互聯網、薪酬又高的人,為什么不雇傭年輕人呢?
第三部分:互聯網思維之社群篇
小米模式的核心是小米社群。別人是先做硬件,小米先做軟件;別人先做產品,小米先聚用戶。
如何聚集社群?第一步,定位核心人群;第二步,O2O社群運營;第三部,參與感游戲。
黎萬強說:“企業在做第一款新產品的第一步時,最好把原點收縮得越小越好。”
互聯網時代,任何一個新品牌第一步要做的不是打廣告,而是建立核心粉絲,人少一點都沒有關系,這些人就是產品的早期使用者,也是狂熱使用者。
所有這些活動的直接目的不是為了賣產品,而是為了增加粉絲之間,以及粉絲和公司之間的接觸點和接觸頻率。
對于傳統廠商,產品售出之后與用戶接觸結束;而對于互聯網企業,產品售出之后與用戶的關系才剛剛開始。
互聯網企業非常愿意跟用戶接觸 —— 傳統廠商是在賣產品,而互聯網公司是在建社群。
李志勇在《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搶占意識空間的制高點》說:“你可以先嘗試左右人們的意識,在意識空間勝出,這往往可以用非常低廉的成本達到。如果你可以讓一個人在互聯網上堅信你的產品是好的,那在現實里他必然會用你的產品。”
O2O社群運營,并不僅僅是線下的運營,一定要線上和線下結合起來,線上建立高勢能,線下提供好產品,持續進步。
今天公司中心型的創新已經落后,閉門造車、火箭發射式的研發模式已經過時,應該然用戶充分參與產品研發。
社群商業模式(上):中間成本為零,如何實現營收
黃太吉創始人郝暢:“通過信息交互手段的變革,改變原有行業的成本結構,這就是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講的對不對,有兩個決定性的判斷:第一,如果一個人講互聯網思維,卻不談成本結構,可以說他對互聯網思維的理解很淺;第二,如果一個人講互聯網思維,卻根本不講產品,那么這個人所說的完全是偽互聯網思維。
小米模式的成本結構:第一,零廣告費;第二,零庫存;第三,零渠道費。
微博就是客服,客服就是營銷,客服由守而攻。
今天的重點不是去占領用戶的眼睛,而是占領用戶的嘴巴。換句話說,營銷的重點,不是你在媒體上投了多少廣告,而是你的內容在用戶嘴里談論了多長時間。
在互聯網時代,要“不端不裝有點二”,“你若端著,我就無感。”
這個時代最大額成本紅利是“認知流通成本下降”。
羅振宇說:“一切產業皆是媒體,一切內容皆是廣告。”
杜子健說:“一個好主編勝過100個優秀的銷售代表。”
公司可以把自己變成媒體,個人也可以把自己變成媒體,當一個媒體人在制造故事的時候,比銷售人員上門去推銷重要得多。
用戶 = 讀者 = 粉絲,內容營銷就是“講故事”。你的工作是故事,你的生活也是故事,對一家創業公司而言,你的一切都是故事,今天的創業就是一場真人秀。
有時顧客完全滿意,也不一定是件好事 —— 有的公司提出我們不要搞饑餓營銷,我們要加大生產,用戶表面上看是滿足了用戶的需求,全心全意地為用戶服務,實際上卻降低了勢能、降低了用戶的心理認知,因為大部分人會認為得不到的東西才是好的。
一個品牌如果足夠好,產品足夠好,就會引得粉絲幫你做一些事情,幫你傳播。
工業時代的商業模式:B2C,先生產,再銷售。
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C2B,先銷售,再生產。
企業可以跟用戶直接建立連接之后,再生產,先找到用戶,就不需要廣告費,而且產品直接賣給用戶,沒有渠道費,沒有庫存。
預售電商的核心是信用和勢能:第一,我相信你;第二,我愿意追隨你。
羅振宇說:“沒有粉絲的品牌是沒有未來的”,雕爺說:“光有顧客是不夠的,要有粉絲;光有粉絲也是不夠的,要有‘腦殘粉’”。
今天看一個品牌好不好,就是看它有沒有“腦殘粉”——鐵粉。社群經濟 = f(鐵粉)
對于一個社群來說,勢能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情。勢能,是不確定性中的制高點。在一個不確定性的時代,你的勢能高,人們就會主動與你發生連接,你的認知流通成本就會下降,你的連接成本就也會下降,所以,勢能越高,連接成本越低。
小米電商與其他電商的不同之處:第一,它是自有品牌電商;第二,預售電商;第三,社會化電商或者叫社交化電商。
互聯網有幾個層次,最低的就是用它來提高效率,互聯網可能不能改變那10%的生產制造成本,但可以把那90%的中間成本變為0。這才是互聯網真正的力量所在。
王東岳老師說:“只有站在比他人更高的對方,才能真正理解他人”。如果你陷在跟其他人一樣的思維體系之內,永遠沖破不了思維盲區。所以,如果把互聯網當做工具,就永遠理解不了互聯網的真諦;如果把互聯網當做思維,就能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
申音說:“互聯網思維是一個減號——‘互聯網-’,減掉一切與最終用戶直接溝通的障礙,減掉層層加價的中間渠道,減掉組織多余的架構層級,減掉一切可以外部化的低效的內部交易,減掉核心能力之外的所有欲望沖動,減掉基業長青的春秋大夢,回到初心,輕裝上陣。”
真正的互聯網思維不是減法,而是除法。減法的意思是在你原有的維度里減掉冗余;而除法的意思是把某個維度去掉。
降維化 —— 天經地義應該存在的維度消失了。
當一個企業能夠不需要廣告費、不需要渠道費、不需要庫存就能生存的時候,它轉身去攻擊那些需要這些才能生存的企業,這件事情是令人驚恐的。
產品就是廣告,社群就是渠道。具體戰術六個字 —— 單品、微利、海量。
?工業時代追求高毛利率,互聯網時代千萬不要去追高毛利率,小米的規則是毛利率一旦超過15%就降價,不給競爭對手跟進的空間。
社群商業模式(下):毛利率為零,如何實現盈利
雷軍說:“我們不打價格戰,我們直接降到成本價。” 這里講的成本價是BOM定價,即按照物料清單成本定價,不包含固定成本、研發費用和制造費用。
周鴻祎強調:“要想有免費模式,必須要有價值鏈的遞延”。第一,中間成本為零;第二,要有二次打擊能力。
雷軍解釋“米粉”文化:“一切以‘米粉’為中心,其他一切紛至沓來,不要在乎現在得到了什么,只要在不怎么賠錢的情況下把用戶當爺一樣伺候好了,爺最后給你點錢又算什么呢?”
傳統衡量標準是出貨量和純硬件盈利模式,以經營產品為核心;而小米的衡量標準是互聯網的估值模式,以經營用戶為核心。
雙A策略 —— 像蘋果(Apple)一樣做最好的產品,像亞馬遜(Amazon)一樣賣產品,實現二次打擊。要像蘋果一樣做精品,才可能有二次打擊能力。
用互聯網思維做離互聯網最遠的事兒。
第四部分:產品是入口,社群是商業模式
社群勢能 = 產品質量 x 連接系數。第一,少產品可以產生大勢能;第二,社群和產品是一回事。
產品質量指的是產出、銷售額、利潤和市值,意義是增加最終產出,并且與顧客數相關;連接系數與粉絲數相關,指的是重復購買率、推薦率,意義是減少中間成本。
連接系數 = f(連接數量,連接質量,連接頻率)
連接數量指的是多少人跟你連接;連接質量指的是什么人跟你連接;連接頻率指的是跟你連接的頻繁程度。
連接系數 = lg(鐵粉)
lg是以10為底的對數,上面的公式表達的是連接系數和鐵桿粉絲之間的關系。
我們已經從以商品為中心轉為以用戶為中心,從經營實物到經營用戶,用戶成為零售商最重要的資產和變現的基礎。實物是手段,用戶才是資產。
傳統的酒店模式有兩重浪費:第一,把它的用戶浪費了,沒有把用戶變成自己的粉絲;第二,把它的空間浪費了,沒有建立服務和產品與用戶的關系。
今天,人就是商業模式。
互聯網時代,社群運營能力成為核心能力。公司的CEO已經成為首席社群運營官。
匠人精神磨產品,魅力人格生逼格,社交媒體聚粉絲,失控運營化社群,順勢而為大風口。
總結
在產品部分提出功能為標配,情感成強需;在社群部分提出中間成本趨零,二次打擊盈利;在自組織部分提出個人異端化,組織社群化。
制造一個更惡劣的競爭環境,你還能生存嗎 —— 降維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