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維,不只是一個流行語
Design Thinking, Not Just Another Buzzword.
設計思維是目前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一個詞,每個人都對如何精確定義這個詞有著自己的理解。
概念的定義
這個概念的核心是強調設計不是一門孤立的學科。設計思維的整個流程匯集了許多不同的元素(設計方法),通過多科學的方法形成一個解決方案,涉及到大規模的協作和頻繁的迭代。有些人認為設計思維是一種方法論,有些人則認為是一種哲學。但每個人都認同的是,設計思維是一個解決問題和創造新機會的系統性方法。
設計思維的源起
“設計思維被創造出來,是因為大公司對于解決創新和極端案例時能力的缺失。無法創造出滿足用戶需求的新產品和服務。因為20世紀的教育體制培養邏輯主導而忽視創造力。”
所以設計思維被設計咨詢公司作為一個一刀切的解決方案來出售,實際上也確實是一個有效解決問題的工具。
理解
我通常把它拆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創新的意識形態和創作過程中的方法。設計思維基于以下幾種思維方式:未來愿景,靈感搜集,實踐中學習,用雙手思考,運用視覺,不斷試錯,越早失敗,失敗的成本越低。
第二部分是設計思維的過程系統化,用框架引導解決問題。
這個過程的最終目標是創造一個有潛力的、人們真正想要的、可用的產品或體驗,而且在技術上是可以輕松方便的構建。
這個過程可拆分為六個部分,讓其適用于各種不同的組織,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塑造它。
這個圖表提供了一個可參考的大致步驟,而且經常需要在許多階段多次迭代。這是一個奇妙的教學工具,可以幫助新手學習,簡化設計的本質。
第一階段: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種把你自己放進別人鞋子里的能力,研究并了解你的用戶。
嘗試去了解你的用戶的感受,跟他們聊天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設計思維中,要求質量要高于數量。這就意味著可以訪談更少的人,但是要選擇可以代表你的產品和服務的不同聲音的人,這個才能體現出價值。
訪談不是增加同理心的唯一渠道。
在同理心階段,你可以用多種工具,例如同理心地圖。同理心地圖可以幫助你去認知其他用戶是怎么想的和如何感受的,基于用戶的訪談畫出同理心地圖,了解用戶所想、所做、所看和所聽,整理分類并做好研究筆記。
階段二:定義
現在重新審視最初的設計,重新定義問題:用戶+需求+愿景
結合所有你研究和觀察到的用戶使用的問題,精確定位用戶的需求,開始找出創新的機會。
基于在第一階段的研究,重新定義和聚焦問題。
階段三:創意
頭腦風暴一系列瘋狂而富有創造性的想法。在我看來想法是過程中最有趣的一部分,因為他有趣和令人興奮。
一旦一個需求被明確定義,便開始尋找解決辦法,這時要產出盡可能多的想法。在這個階段,我們不應該拒絕想法,因為他們太簡單和太基礎,任何一個想法都可以變成一粒種子,所以要以新的視角密切關注和檢驗每一個新的想法,但要確保新想法的誕生和評估是分開的,評估應發生在原型和測試的階段,在創意階段之后。
創意階段是凌亂、拒絕線性解決問題的層級結構,這個階段需要擁抱不同的想法和聲音,然后去過濾和延展。
設計思維能推動團隊進行頭腦風暴,特別是多學科的團隊,可以匯集不同的觀點,產出更好的結果。
花時間去傾聽團隊成員的反饋,要完成這個階段,需要篩選所有的想法,保留最好的進入下一個階段。
階段四:原型
IDEO說 “一個原型勝過一千場會議。”
原型最基本的定義是:用于在發布前測試的最終產品的一個模型或樣本。原型是在還沒投入時間和金錢之前去測試產品。
原型是個了不起的工具,能幫助你快速成功和快速失敗。在早期失敗要比后面已經分配了大量資源和任務后再失敗成本要低的多。
這里有許多方法,比如草圖、快速原型等,不管你傾向于哪種方法,必要的步驟是相同的:我們建立一個解決問題的粗略草圖,去驗證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否真正適用我們的問題,正如設計思維所暗示的,我們應該用一個簡單、快速、低成本的方式去做。
基于上文,原型可以后面演變為beta產品或者最小可行產品(minimal viable product ,MVP)。
階段五:測試
名字就說明了這個階段的工作,在這個階段讓用戶測試原型,收集解決問題的反饋,去了解更多的用戶,去測試和定義,去綜合我們的考量方案是否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測試的時候讓用戶使用原型去觀看和傾聽。如果小調整容易做,立即修改再繼續測試,去接近你的用戶,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要愛上你的點子,要以一個開放的心態傾聽用戶。
小結
設計思維是一種方法或過程,從設計目標開始到同理階段(訪談,觀察和體驗),然后定義或重新定義一個問題,包含了創意(先發散,然后融合),使用原型(構建思維和快速學習),然后測試。
設計思維被認為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一個從定義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
作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設計思維能有效的幫我們解決那些不明確的或者棘手的問題。
關鍵詞:Design Thinking
原文鏈接:https://blog.prototypr.io/design-thinking-not-just-another-buzzword-3075722b51c8#.pu9jszw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