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公眾號、微信朋友圈都被一個“番茄炒蛋”的視頻刷屏了!看完這視頻的各位看官,無不鼻子酸酸的,眼眶紅紅的,為這樣無私的愛感動著。而關于這視頻的各種版本的文章,更是鋪天蓋地,篇篇都能撥動人們內心最柔軟的那根弦,妥妥的一碗碗愛的雞湯啊!
? 一個普通的“番茄炒蛋”視頻,何以會引起全民的共鳴與熱議呢?
和所有萬家燈火下的故事一樣,這也是人間煙火中的一個。美國時間下午四點:剛到美國留學的中國男生,準備在和新同學聚餐時,做一個中國特色家常菜----番茄炒蛋。可看男生笨拙的動作,就知道是個廚房小白。男生也是焦頭爛額,無奈之下,只得微信求助媽媽。求助語音剛發(fā)出,立即,媽媽就發(fā)來了語音教程。他按照媽媽說的步驟,手忙腳亂地忙碌著。不是蛋殼掉到碗里,就是番茄調皮地滾動。男生挫敗地撫額,一臉不耐之色:“媽媽,我聽不清楚,做不了。”
? 中國時間凌晨四點:睡夢中迷迷糊糊的媽媽,看著手機屏幕上閃動的消息,立即仔細溫柔地說著做菜的步驟。想想,心里不踏實,立即起床現場視頻教學。媽媽按部就班地炒菜,和所有嘮叨的媽媽一樣,囑咐兒子不要放多了鹽,番茄要多炒會兒,入味。爸爸負責拍視頻。父母都絲毫沒有睡夢中被打攪的壞情緒,自始至終,笑語盈盈。
? 男生在媽媽親手操作視頻的幫助下,順利地完成了番茄炒蛋,并得到同學們的一致好評。在朋友的提醒下,他這才意識到中國和美國的時差是12小時。他默默拿起手機,手機上有媽媽的殷殷關切:“兒子,炒好了沒?味道怎么樣?”男生臉色凝重地給媽媽回了一個消息。
? 鏡頭拉回到中國凌晨。媽媽拿著手機,眼睛都不眨,就盼著兒子的只言片語。“謝謝媽媽,很成功”!看到這句遲來的回復,爸媽這才安心睡下。
? 看到這,相信大多數人都被這平凡卻無私的愛所感動。父母之于子女的愛,就像一股川流不息的清泉;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無論你遠隔千山萬水,還是在天涯海角,父母的愛,都在你的身上緊緊纏繞。
? ? 看完視頻我感動了,沉默了許久。或許大家的心思,都被這樣的愛占滿了,無暇去想這故事背后透露出的信息。
? 我問一起看視頻的兒子:從這個故事中,你感受到什么?”
? 兒子說:“爸爸媽媽的愛真的太偉大了!不過,我覺得男生的爸媽沒有教育好他們的兒子。”
? 我鼓勵兒子繼續(xù)說下去。兒子臉帶不屑:“這個男生這么大都不會炒番茄炒蛋,我可是八歲的時候就會做這道菜了。”
? “媽媽,謝謝你!培養(yǎng)我獨立自主的能力!如果以后我去留學,你就不用像這故事中的媽媽那樣擔心我了!”兒子驕傲地說。
? 是的,雖說視頻中母愛感人,但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我們養(yǎng)大了孩子的身體,他們的精神也在跟著成長嗎?從小讓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yǎng)孩子獨立的人格,這些,各位父母都重視過嗎?
? 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得到的回答竟然是:我疼都來不及,怎么會忍心讓孩子勞動呢?也有的說:孩子做作業(yè)都來不及,哪還有時間做家務?更有甚者:哎,有教ta做家務的功夫,我不如自己干,省事!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大人喂飯穿衣;十歲的孩子掃地、洗襪子都不曾伸過手,也就不懂得勞動的愉悅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父母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培養(yǎng)一個自私、依賴的孩子。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 如果視頻中男生的父母,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的生活能力,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學會處理自己的問題,不但可以養(yǎng)成孩子獨立、負責、擔當的個性,他的精神上也是獨立自信不依賴他人的。那么,就不會有“世界之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之說了。
?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運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就是溺愛,就是包辦。
? 《古今譚概》一書中有一個寓言故事,發(fā)人深省!
? 翠鳥為避免災禍,開始把窩筑在樹的高處。孵出小鳥后,它很喜愛,生怕小鳥從高處的窩掉下來摔死,于是,把窩往下移了移。等小翠鳥長了羽毛,非常漂亮,它更加倍喜愛,越發(fā)怕翠鳥摔下來,又一次向下移動鳥窩,移到離地面很近的樹杈上。這樣翠鳥放心了,然而,當路過樹下的行人發(fā)現小翠鳥時,稍一舉手便把小翠鳥掏走了。
? 孩子終有長大的一天,終有離開的一天,他不可能一直在你的羽翼下生活。父母能做的就是培養(yǎng)他的獨立,教他學會照顧自己,讓他無論在哪,都能游刃有余的生活、工作。學會放手,是父母必上的一門功課。
? 有些事,只能自己做;有些關,只能自己過;有些路,只能自己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不單單是讓他成為學霸,還要教會他獨立、自信、自強,誰都不想要一個高分低能的孩子。一味地抱著慈悲心腸,為孩子犧牲奉獻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是最壞的教育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