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與張兆和:癩蛤蟆嘗到了天鵝肉,還是覺得火雞更合口味

這一天,是他第一次正式講課。本來他事先已經備足了課,也準備了十分豐富的資料,可當他走進教室,看見教室里擠滿了黑壓壓的學生,他居然……怯場了。

1928年,一位來自湘西鳳凰,連小學都沒畢業的“鄉下人”,在徐志摩的推薦下,來到上海的中國公學做教師。

他要教的,是一群大學生。

這一天,是他第一次正式講課。本來他事先已經備足了課,也準備了十分豐富的資料,可當他走進教室,看見教室里擠滿了黑壓壓的學生,他居然……怯場了。

一分鐘過去,兩分鐘過去……五分鐘過去了,他還干巴巴地立在講臺上,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整個教室安靜極了,仿佛連呼吸聲都悄然遁走。

他又急又羞,額頭上鼻梁上沁滿了細細密密的汗珠。為了不至于太難堪,他故作輕松地抬手抹了抹汗水,又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一行字:“對不起,請同學們等我五分鐘?!?/p>

然后,他一邊努力使自己鎮定下來,一邊快速尋找講課的感覺。

又是五分鐘的沉寂無聲。

終于,他開講了??墒且驗榫o張過了頭,說話太過急促,他原先準備了一個小時的授課內容,現在只用了短短十多分鐘就講完了。

離下課時間還早,可是因為完全沒有講課經驗,他也不知道該如何扯點話題閑聊一會兒來化解難堪。他慌張得話都說不出來了,只得老老實實拿起粉筆,又一次笨手拙腳地寫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

在座的同學們忍不住笑了起來,盡管這笑聲中,善意占了多數。

后來,有師生去校長胡適那兒抱怨:堂堂高等學府,怎么能聘請一位沒有學歷、沒有風度、沒有見識的家伙來給學生上課,這完全是給學校丟臉。胡適的回答是:“他站在講臺上十分鐘沒開口,學生卻沒有轟他下去,這便是成功了?!?/p>

這位講課出盡洋相,卻能被徐志摩和胡適大力提攜的老師,就是——沈從文。

后來,他成長為了中國最一流的作家。美學大師朱光潛曾說:“全世界得到公認的中國新文學家,也只有沈從文與老舍?!鄙驈奈暮屠仙?,一個用秀明靈動的文風化開了湘西的情愫,一個用淳厚生動的筆調繪描了老北京的古樸。中國現代文壇,因為有了他們二人,終于形成了一南一北互為呼應、彼此彌合的態勢。他們就像兩座風格迥異又視野炯明的高峰,永遠屹立在我們前方,可遠遠遙望,卻很難觸及。

1987年和1988年,沈從文入圍諾貝爾文學獎。


1987年和1988年,沈從文入圍諾貝爾文學獎。

故事再回到1928年,就在“首課風波”過去沒多久,沈從文很快又成為了全校的話題人物。這一次,他做的事更博人眼球,更惹人爭議。這一次,他居然膽敢死皮賴臉追求起自己的女學生,蘇州名門張家三小姐——張兆和。

張兆和的曾祖父,是清末威名遠播的江蘇巡撫、兩廣總督張樹聲。她的父親張武齡,是民初著名的教育家,思想開明,樂于結識社會名流,尤其重視子女的教育,張家四個女兒個個蘭心蕙質、才華橫溢,因為祖籍安徽合肥,所以大家稱她們為“合肥四姐妹”。葉圣陶曾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边@九如巷,就是張家在蘇州的住處。

沈從文第一次上課時,臺下便坐著張兆和,那次他們算是打了個照面。沒過多久,沈從文偶然間,看見張兆和在學校操場上一邊走一邊吹口琴,走到操場盡頭,瀟灑地將頭發一甩,轉身又回走,仍是邊走邊吹著口琴,動作干脆灑脫?;蛟S正是這種洋溢著率直,毫無阻擋的青春氣息,讓沈從文深深地愛上了。

那一年,張兆和只有18歲,正是最美好的年紀,據說她長得挺漂亮,“額頭飽滿,鼻梁高挺,秀發齊耳,下巴稍尖,輪廓分明,清麗脫俗”,皮膚稍稍有點黑,因此得了個“黑牡丹”的稱號。

她很受男生歡迎,有很多人前赴后繼地給她遞情書。高傲如她,書信內容自然是不屑一看的,卻很樂于給這些信編號,“青蛙1號”、“青蛙2號”、“青蛙3號”……

第一次收到老師的信,她愣住了,整張紙上只有一句話:“我不知道為什么忽然愛上你?!倍銖堅屎鸵娏巳⌒Φ?,這大概只能排為“癩蛤蟆13號”了。


就當時沈從文和張兆和的境遇看來,如果說張兆和是個“黑天鵝”,那沈從文就只能是只“癩蛤蟆”了。

張允和的挖苦雖有點刻薄,但也算實話。就當時沈從文和張兆和的境遇看來,如果說張兆和是個“黑天鵝”,那沈從文就只能是只“癩蛤蟆”了。在張家這種名門大戶面前,在張兆和這樣才貌雙全、衣食無憂的大家閨秀面前,成長于湘西鳳凰鄉村從小受盡貧苦的沈從文,卑微如蟻,渺小如芥,若不是他憑著一手好文章,獲得去大學教書的資格,他和張兆和的生命是不可能有交集的。

然而,即便生活在陰溝里,仍然有仰望星空,追逐美好事物的權利。

沈從文平生第一次的勇敢,就給了這場愛情。他懷著滿腔為愛爭取的勇氣,也很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他想自己最擅長的是寫作,那就靠文字向心儀的女孩示愛吧。

誰都沒想到,那個在講臺上羞澀靦腆的老師,在情書里卻表現得熱烈而瘋狂:

“愛情使男人變成了傻子的同時,也變成了奴隸,不過,有幸碰到讓你甘心做奴隸的女人,你也就不枉來這人世間走一遭。做奴隸算什么,就算是做牛做馬,被五馬分尸,大卸八塊,你也是應該豁出去的!”

他豁出去了,以一種不成功便成仁的決絕態勢。然而,情信一份份地送過去,卻收不到任何回應。

來直接的不管用,那么就曲線求國吧。沈從文找到張兆和同舍好友王華蓮,請王華蓮來說和說和,王華蓮的回答直率又傷人,她說追求張兆和的才俊青年多了去了,她收到過無數的情書,卻從來不看。沈從文當即傷心得痛哭,王華蓮很反感,覺得沈從文這個動不動就哭鼻子的“鄉下人”實在配不上高雅大方的張兆和。


沈從文看似文文弱弱,心底卻有著湘西人的狠勁和堅決。

沈從文看似文文弱弱,心底卻有著湘西人的狠勁和堅決。一次次的挫敗之后,他終于放出了狠話。他說,如果他失敗,就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刻苦自己,使自己向上;一是自殺。

此話一出,張兆和再也坐不住了,她抱著沈從文給她的所有情書,來到校長胡適的辦公室,她要控訴沈從文的“罪行”。

胡適知道沈從文的心思,也一心想撮合這對才子佳人,他笑著說:“這也好,他文章寫得挺好,你們可以通通信嘛,你要知道,沈從文是在頑固地愛著你??!”

“我也是頑固的不愛他??!”張兆和回答得倔強利索,不容人置喙與反駁。

胡適繼續苦口婆心地勸她:“你只要給一點點愛,就能夠拯救他的靈魂,更何況他那么有才華。你為什么不肯做做善事呢?”

張兆和依舊不肯。

于是,胡適以過來人的身份,給沈從文寫信:“這個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愛,你錯用情了。你千萬要堅強,不要讓一個小女子夸口說她曾碎了沈從文的心,此人太年輕,生活經驗太少……故能拒人自喜。”

胡適的勸說客觀中肯,有時候,愛一個不了解你的人,就像抱著一盆仙人掌,你抱得有多緊,就會有多疼??墒菒鄣妙^腦發熱的沈從文,哪里聽得進這些話。情到深處,容不下旁觀者的冷靜和阻攔,年輕固執的他堅持給張兆和寫了四年的情書,一天都沒落下。

他的文字柔情美麗,又充盈著靈性,如水波般生動而真摯:

“你的眼睛還沒掉轉來望我,只起了一個勢,我早驚亂得同一只聽到彈弓弦子響中的小雀了。

“我僥幸又見到你一度微笑了,是在那晚風為散放的盆蓮旁邊。這笑里有清香,我一點都不奇怪,本來你笑時是有種比清香還能沁人心脾的東西!

“在山谷中的溪澗里,那些清瑩透明底出山泉,也有你底眼睛存在:你眼睛我記著比這水還清瑩透明,流動不止。

“當我從一面籬笆前過身,見到那些嫩紫色牽牛花上負著的露珠,便想:倘若是她有什么不快事纏上了心,淚珠不是正同這露珠一樣美麗,在涼月下會起虹彩嗎?”

情書里滿溢著愛與希望,字里行間總是閃現著綺麗的淡影,像南方的山水,清麗婉約,如夢如幻。雖說張兆和一直沒有給出肯定的回復,但面對如此美好的文字,相信她的心底多多少少都會有所觸動吧。


1932年的夏天,沈從文特意從青島跑去蘇州看她,還帶了很多西方名著。這是巴金給出的主意,他說送書最好,不失禮節又不落俗套。

后來,張兆和大學畢業,回了蘇州老家。沈從文受楊振聲的邀約,去青島大學當教授。1932年的夏天,沈從文特意從青島跑去蘇州看她,還帶了很多西方名著。這是巴金給出的主意,他說送書最好,不失禮節又不落俗套。

張家人對沈從文很友好,二姐張允和對他印象不錯,勸張兆和去旅館看他,弟弟們也喜歡他,因為他的故事講得好極了,五弟寰和還用自己的零花錢為他買了瓶汽水。

這次見面,張兆和對沈從文的態度明顯柔和了很多。他們走在黃昏的九如巷里,橘紅的陽光將兩人的影子拉得好長,他和她都沒什么言語,只是小心翼翼并肩走著,腳下是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兩側是灰白色的磚墻,悸動若有若無,一切都是古樸簡雅的樣子,如一幅淡墨的畫。

在蘇州住了一段時間,沈從文帶著眷戀和憧憬離開了。臨別時,他請張允和幫忙向張父提親,“如果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鄉下人喝杯甜酒吧?!?/p>

允和趕緊向父親提親,父親的回復極其開明:“兒女婚事,他們自理。”

張允和給沈從文發去電報,內容只有一個字:“允”,既表示父親應允了婚事,也代表了發電報人的名字,一語雙關。張兆和擔心沈從文看不懂,偷偷又發了一封電報給他:“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苦戀四年,終于迎來了美滿的結局。

1933年9月9日,沈從文這個鄉下人終于抱得美人歸,喝到了夢寐以求的甜酒。他和張兆和在北京中央公園成婚,婚禮十分簡樸。

新婚之初,他們懷抱彼此的情感和甜美,經歷了一段勝似春陽的快樂時光。不久,沈從文的母親病重,他不得不回趟湘西老家。分離的時間里,他銜接起從前的炙熱和浪漫,依舊馬不停蹄地給她寫情書:

“三三,我的心不安定,故想照我預定計劃把信寫得好些也辦不到。若是我們兩個人同在這樣一只小船上,我一定可以作許多好詩了。

“三三,我就這樣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樂,就想應當同你快樂,我悶,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悶。

“三三,山水美得很,我想你一同來坐在艙里,從窗口望那點紫色的小山。我想讓一個木筏使你驚訝,因為那木筏上面還種菜!我想要你來使我的手暖和一些……”

沈從文親昵地叫張兆和三三,因為她在家里排行老三。張兆和平生第一次流露出了戀愛中女孩子的嬌憨,親昵地喚沈從文二哥,她在信里熱烈地回應:“長沙的風是不是也會這么不憐憫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塊冰?”


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愛情,正像一壺烈酒,起口濃馥,余味卻短。

愛情的甜蜜,就像清冽的美酒,初嘗時醇香如夢,入喉又余韻無窮,可是再好再美的酒,這股甜膩勁兒也終將會過去。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愛情,正像一壺烈酒,起口濃馥,余味卻短。待到甜蜜的余味過后,現實的生活很快將從前的溫愛擊打得蕩然無存。

截然不同的成長背景,和大相徑庭的教育經歷,使得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念相差太遠。

張兆和偏好昆曲,沈從文愛聽湘西的儺戲。張兆和熟讀四書五經,英文流利,通音律,好丹青,沈從文呢,只上過小學,雖說發表過一些不錯的文章,但在文壇還沒站穩腳跟,甚至連標點符號都不太會用。張兆和消費理性,生活拮據,整日穿著藍粗布袍子,沈從文卻喜歡收藏古董。結婚時,張兆和沒有收到戒指,姑母送的玉戒指被沈從文偷偷當掉,換了字畫,張兆和取笑他 “打腫臉充胖子”、“不是紳士冒充紳士”。沈從文愛結交朋友,有時也會仗義疏財,張兆和對此非常反感。

其實沈從文的這些“缺點”,民國很多文人也有。比如張伯駒也喜歡收藏文物字畫,甚至不惜傾家蕩產,但妻子潘素一慣地支持,建國后張家生活困頓,為了購入丈夫的心愛之物,潘素會毫無怨言地當掉自己的首飾。比如胡適也愛結交文人,也愛仗義疏財,對此妻子江冬秀不僅全力支持,甚至后來也學丈夫主動幫助貧困的親友。胡適喜歡請同事來家里吃飯,江冬秀總會燒一手好菜款待大家,戰亂時期,遠在美國的胡適好不容易寄了200元給國內的妻兒,江冬秀慷慨地分給了更加艱苦的朋友。

或許真正深厚的愛情,沒有合適不適合一說,因為愛的多的那一方,總會為對方改變和讓步,最終兩人會趨于同一。因為愛,就是甘拜下風。如果兩人無法磨合,說白了,還是因為愛得不夠。

生活的艱難,和無法化解的摩擦,逼得張兆和抱怨不斷:“不許你逼我穿高跟鞋燙頭發了,不許你因怕我把一雙手弄粗糙為理由而不叫我洗東西做事了,吃的東西無所謂好壞,穿的用的無所謂講究不講究,能夠活下去已是造化?!?/p>

他們第一次婚姻危機出現在北平淪陷時,沈從文一路南逃,張兆和卻帶著孩子留在北平,理由是孩子需要照顧,沈從文作品太多不方便帶走。這段時間,他們也通信,但信中再也沒有從前情意綿綿的溫柔,有的只是無休無止的爭執:

“你愛我,與其說愛我為人,還不如說愛我寫信。”

甚至他懷疑她在北京另有所愛,還故作輕松大度:

“即或是因為北平有個關心你,你也同情他的人,只因為這種事不來,故意留在北京,我也不嫉妒,不生氣?!?/p>

最后爭執的結果是,張兆和妥協了,終于帶著孩子南下,一家團聚??墒菆F聚帶來的不是圓滿,而是更加絕望的裂痕。

理性現實的張兆和總是抱怨錢不夠用,天性浪漫的沈從文又一味地指責對方不夠愛自己。他們之間的溝通,總是不在一個頻道上,類似于雞同鴨講。

諸神若要懲罰我等,必先讓我等如愿以償。如果未曾品嘗過甜蜜,就不會知道苦澀的滋味,如此令人難過。不知道在經歷婚姻的苦痛時,沈從文有沒有回想起胡適當年的勸誡:“這個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愛,你錯用情了……”

難怪王爾德說,人生有兩個悲劇,第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

后來,連他最擅長的寫作,她都覺得不滿意了。她不喜歡讀他寫的故事,挑剔他信中的錯別字,甚至改動他文稿里的語法。改動的結果自然又是爭吵,沈從文每次都很生氣:“你把我的風格搞沒了。等你弄完,這些文章就不是沈從文的了。”以至于到后來,沈從文寫好的文章,不再給妻子看了。

黃永玉曾說:“沈從文一看到妻子的目光,總是顯得慌張而滿心戒備。”這不該是愛情應有的樣子,他們已經在精神上分崩離析了。


婚后,他寫了不少優秀的小說,三三成了他小說中女一號的原型

婚后,他寫了不少優秀的小說,三三成了他小說中女一號的原型,《邊城》里的翠翠,《長河》里的天天,《三三》里的三三,都是皮膚黝黑,眸子清明,天真活潑,如小獸般充滿青春的朝氣。

可他心里那個最愛的三三,應該只是最初的張兆和吧。因為后來的張兆和,早已被生活的壓力磋磨得生硬刻板,喪失了活力和靈氣。

后來,他愛上了別人。那個讓他動心的女子叫高青子,一個喜歡寫小說的文藝青年,長得非常漂亮,對他極為仰慕。她在沈從文老鄉熊希齡家里做家庭教師。一次,沈從文去熊家,高青子特意穿了件綠地小黃花綢子夾衫,還在衣角袖口緣了一點紫,這明顯仿照了沈從文小說《第四》中女主的穿著打扮。高青子還在沈從文主辦的《民晨刊報》上發表了《紫》,內容是講一個叫璇若的女子與一個已有婚約的男子的感情糾纏。這些,都算是對沈從文明目張膽地表白。

從前,沈從文在與張兆和的愛情里,一直居于弱勢,他以一種卑微的姿態仰視著心愛的女神,如眼望蒼穹,顯出無限的諂媚。然而,討好久了也會累的,何況這么多年來,他們的激情早就在庸常的生活中消磨殆盡,她不理解他,他深感孤獨。如果有個女子,將他抬舉得高高的,也坦露出仰望的姿態,他如何舍得拒絕?

不久沈從文把高青子調到了西南大圖書館,方便二人約會。沈從文覺得自己真的愛上了高青子,卻又不想對張兆和隱瞞。那段時間,他常常出入“太太的客廳”,去找林徽因訴苦。林徽因開導他:“人生就是這樣的。你的詩人氣質造了你的反,使你對生活和其中的沖突迷茫不知所措?!?/p>

他反省懊惱,將手里的解剖刀狠狠地指向了自己,“血液中鐵質成分太多,精神里幻想成分太多。” “我真的放棄了一切可由常識來應付的種種,一任自己沉陷到一種感情的漩渦里去?!?/p>

沈從文向張兆和坦白了,張兆和沒有大吵大鬧,因為孩子和家庭,她想挽回這段婚姻,還專門托人給高青子介紹對象。

終于,高青子的那篇《紫》,等來了結局:不為世俗所容的愛情,最終不過是一顆流星的劃過。轉眼就過了。

小說的結局,便是她和沈從文愛情的結局。


待沈張二人就要握手言和破鏡重圓時,一股時代的颶風,再次將他倆徹底隔開。這一次,他們的矛盾變得更深,更加難以逾越。

待沈張二人就要握手言和破鏡重圓時,一股時代的颶風,再次將他倆徹底隔開。這一次,他們的矛盾變得更深,更加難以逾越。

當張兆和穿上列寧服,熱情洋溢地奔向新時代時,沈從文卻停滯不前,拒絕接受變化。他的得意之作被批為“桃紅色文藝”,他干脆擱筆,以一種對抗上帝的態度,把精力轉移到學術研究上。張兆和適應很好,還當上了《人民文學》的編輯。

張兆和都誤解了丈夫輟筆的原意,她以為沈從文“在創作上已信心不大”。其實她不知道,他決心放棄寫作前不久,已經構思了好幾篇小說。寫作對于沈從文而言,是一種不老不死的欲望,是一種平凡生活中的英雄夢想,這種夢想很純粹,很直觀,很本能,有時甚至不需要別人的肯定和贊賞。她太不了解自己的丈夫了。

那是沈從文最痛苦的一段歲月,孤立無援,被學生貼大字報,被發配去掃女廁所,因為抑郁癥一度住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兒子后來回憶說:“我們覺得他的苦悶沒道理,整個社會都在歡天喜地迎接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你生什么病不好,你得個神經病,神經病就是思想問題!” 張兆和說:“那時,我們覺得他落后,拖后腿,一家人亂糟糟的?!?/p>

曾經,他絕望得兩度自殺。先是將手伸到電線插頭上,被長子發現后,拔掉電源并用腳蹬開;第二次將自己反鎖在房間里,用刀片割斷手腕動脈及頸上血管,并喝了煤油。幸好有人破窗而入,救回了性命。

有幾年,沈從文和家人分開住,每天晚上,他到張兆和那里吃晚飯,然后帶第二天的早飯和午飯去住處。即便這樣短暫的相處,兩人還是覺得尷尬。很難想象,那些年,他是如何孤寂地活著,每天用寡淡的饅頭就著冰涼的剩菜,打發源源不斷的寒冷和寥落。就連偶然照進房間的呈網狀的陽光,都滲透了醒目的傷感。

或許相對于不被理解來說,他更喜歡孤獨。因為孤獨,總好過失望。

后來,他寫了很多研究古代漆器、絲綢圖案、唐宋銅鏡和明朝織錦的書??墒?,由心而發的文學,他再也沒碰過了。

中國近現代史上語言水平最好的兩位大師,老舍和沈從爾,一位以血肉之軀與時代做了最決絕的抗爭,一位自殺不遂,被迫徹底放棄了文學。也許,對沈從文來說,他選擇的是一場不徹底的死亡。

在人生最痛苦的日子里,沈從文還是給張兆和寫信,不管她愛看不愛看,不管她理解不理解,他只顧著寫,好像這些信原本就不是寫給誰看的,他在自言自語:“你不用來信,我可有可無,凡是都這樣,因為明白生命不如如此,一切和我都已游離?!?/p>

只言片語,滿滿的心酸。難道美好的靈魂,就是用來痛苦的嗎?

心若皓月,命若天蠶。

1969年,沈從文下方前夕,二姐張允和來看他,房間很亂,根本沒有下腳的地方。張允和就這樣站在沈從文面前,看他從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皺頭皺腦的信,“這是三姐給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舉起來,面色十分羞澀而溫柔,接著就吸溜吸溜地哭起來,快七十歲的老頭兒哭得像個小孩子,又傷心又快樂。

我在想,他那時懷念的到底是三三,還是那段和三三在一起的時光,抑或曾經那個奮不顧身的自己?

無論如何,回得了過去,回不了當初了。

愛情是美好的,人生卻是殘酷的。愛上只是一眼,了解卻需要窮盡一生,有時即便耗費一生的時間,也無法真正了解。

1978年.沈從文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他發表文章,談論建筑、裝飾藝術和民間藝術, 1981年出版了多卷本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

1984年,沈從文大病一場,搶救脫險后,說話和行動不便。1988年5月10日,沈從文心臟病復發,走完了坎坷曲折的一生。

沈從文去世的那一年,他的學生汪曾祺常去看他。沈從文有時看電視一看就是半天,然后,忽然冷不丁冒出一句話:“我對這個世界沒什么好說的!”

他沒話說了,是因為失望,還是憤怒呢?不得而知。反正沉默是最高的蔑視,反正孤獨是生命的圓滿。

人活在世上,就是為了忍受摧殘,一直到死。越是卓爾不群的人,經受的摧殘就越深越多。


沈從文去世后,張兆和整理他生前的文稿,思考他們之間的問題

沈從文去世后,張兆和整理他生前的文稿,思考他們之間的問題:

“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

“太晚了!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發掘他,理解他,從各方面去幫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決!悔之晚矣。”

待他成塵,她終于見到了他的真心??墒悄菚r,她已經無法和他訴說了。

在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情書里,最美的該是這一句:“我這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年齡的人?!?/p>

而今去湖南鳳凰,你會發現這句話在那里的大街小巷里出現頻率極高。很多店家追求名人效應,將這情話貼在店門上,彰顯水鄉的淳樸和浪漫。

可惜,很多人看到了這個故事的開頭,卻沒看清故事的結局。他們不知道,寫出最美情話的大師,在愛情世界里,是一個極不幸的人。

喜歡的得不到,得到的不珍惜,在一起時懷疑,分開后懷念,懷念的想見,相見的恨晚。這是大師的悲哀,何嘗不是普通人的悲哀呢!

幸福是彼岸的花朵,開在不可觸及的別處。這個別處,到底在人間的哪個地方?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401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011評論 3 41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263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543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323評論 6 40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74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968評論 3 43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095評論 0 286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605評論 1 331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51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20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42評論 5 3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961評論 3 34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358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12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330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690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