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極簡主義》據說是一本暢銷書,坦白來講,我不知道這本書有多受歡迎,是好奇那句“21天過上極簡生活”,宣傳語成功吸引了我。
講真,一本關于極簡主義的書,一本關于減少生活冗余的書,怎么只有幾萬字呢?能講明白么?抱著疑問打開了這本書,正文第一頁開篇寫了句話:
整理你東西的最好方式就是扔掉其中的大部分。
“極簡”在這里的含義,似乎和之前讀過的《斷舍離》如出一轍,主張的也是“拋棄不必要的累贅”吧?可讀完一遍后,放棄高薪主管工作、轉身成為極簡主義生活先鋒的喬舒亞和瑞安所分享故事,和傳遞的“極簡主義”理念,也不僅僅是“舍棄”,而是要穿越物質的海洋,集中精力追求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東西。
不由會想到喬布斯這個傳奇名人。在《喬布斯》的傳記中,提到他家中的生活用品除了桌燈、椅子和床之外,沒有其他多余的家具,家里再就有一套昂貴的音響。喬布斯的穿著也是數十年如一日的簡單,幾乎每天都是穿著一模一樣的黑色圓領上衣,搭配藍色牛仔褲。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喬布斯一直所奉行的都是“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堪稱“極簡”楷模。
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我們,每天都浮沉在商品、信息、觀念、娛樂、工作的現實與網絡交集的世界中,甚至會被身邊的人、社會寄予太多期待,人人都忙著從眾去追逐潮流、滿足欲望……在這樣的環境因素下,導致我們想要的越來越多,慢慢就會被“想要”束縛,而放棄了對“需要”的覺知,偏這許多的“想要”卻不是“需要”的。
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就好比現在放下書本,去對已有的物質進行清理,尤其是許久不用,或一時沖動買回的物品。通過清理將才發現真正需要的物質其實是非常少的。
見仁見智,書中也有總結了具體實踐的方法,從最重要的五種價值:健康、人際關系、熱情、成長和奉獻分別表述,幫助讀者快速學習和調整。
1、健康
健康的身體是取得其它一切的前提,如果沒有健康,那其它一切都是那么的黯然失色。
健康分為飲食和鍛煉,即吃進身體的和對身體所做的。吃的方面,應該盡量避免包裝食品和加工食品(含人工添加劑的食品),應盡可能的保持食物的原始狀態。
鍛煉方面,找出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因為每個人的差異性,身體的狀況,環境的關系都不一樣,鍛煉方式也會不一樣。鍛煉的場所也不一定非要去健身房,在家里和辦公場所就可以鍛煉,重要的是立即開始,然后堅持下來,慢慢增加鍛煉的強度。
2、更有價值的人際關系
先對現有的人際關系分類,按一定的標準,比如親密度、價值度等進行劃分排序。比如按親密度,先是配偶、兒女、父母、親戚,然后是朋友,同事等等,看是否將時間合適安排,是否在不重要的關系中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而忽略了親密的人。如果是現狀如此就應該反思了。
當然,因為人生的每一階段關系都可能會隨著彼此的價值觀,人生觀發生改變,人際關系也將影響發展。那么,尋找超棒的新人際關系,改造現有的人際關系,改變自己這三種方法可以建立更好的關系,再想方設法、堅持不懈地維系首要人際關系。
3、熱情
“保持熱情”是把一個事情干好,干的長久的關鍵所在,因為熱情會引發更多的熱情。
尋找熱情往往是困難的,譬如遇到新事情的時候,我們總習慣套用既有的的思路和經驗,因為確定的經驗讓我們安心。可一旦陷入了這種思維掌控,就難以看到生命中其他遠比經驗重要的方面,被做過的事情和思維所束縛,甚至還有過往相同的情緒。這樣長此以往,很容易陷入思維固化和冷漠,只有跳出枷鎖,從另一種視角再看,說不定就會有意外的驚喜而迸發出熱情。
4、成長
成長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過程。絕大多數變化都是逐漸發生的,你不會在某些方面一口氣實現飛躍,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產生微小而平緩的變化,隨著時間推移,最終積累為巨變。正如沒有人會因為去健身房非常努力地練一個課程,然后就一勞永逸,指望著之后的人生都一直健康了。
如果一種改變無法堅持下去,那是因為這個人無法從這種改變中看到長期收益。然而,一旦將大量的滿足感與某一改變聯系起來,這種變化就成了必須做的事。最重要的就是立即行動,持續行動,不斷提升標準。
5、奉獻
奉獻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人越成長,就越能幫助其他人成長;而越是幫助他人成長,自己就越能獲得更多成長。幫助別人會讓自己感到快樂。
每日最大程度地與自己互動,不斷地問自己“我要如何增添價值?”久而久之,會發現當我們學會從增添價值的角度去思考時,所做的一切也都會通過各種方式來增添價值了。
那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就會開始剔除那些不會為你或他人的人生增添價值的東西。因為極簡主義雖從“舍棄”開始,終點卻是更有意義的人生。
困擾我們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其重要性的理解。
真正的極簡主義,不是靠不買和丟棄現實,不是避世,也不是出塵。極簡是強調對于物質的謹慎擁有;極簡是拋棄過多的欲望,實行專注;極簡是暫停無謂的社交,注重質量良好的人際關系。極簡主義是讓我們專注,擁有更簡單的生活,物質充盈卻不會為欲望所累,感情豐富卻不會為情緒所累,過盡千帆卻不會懷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