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就應該想要成為人生贏家,這很正常,如果年輕人都不想成為人生贏家,這個世界就沒希望了。
有些人說是因為現代社會很焦慮,生活壓力大,所以年輕人就會變得充滿野心,就會想要成為人生羸家,這其實是不對的,因為事實上,就算是沒有壓力,就算我們生活在農業(yè)社會,面朝黃土背朝天,年輕人也是社會上最有朝氣,最想成為人生羸家的人。
即便生活空間狹小,目光短淺,至少也想弄個族長當當,就象《白鹿原》里的鹿子麟,一輩子處心機慮就想當官,就想干掉白嘉軒,成為人生的小羸家。
王陽明十幾歲的時候,他跟爺爺一起到京城投奔他的狀元爹,他的父親給他請了一位先生,教他讀四書五經。有一天王陽明就問這個老師:“老師,您說讀書是為什么?”
這個先生不知道是真的境界不夠,還是為了拍狀元的馬屁,就說:“讀書就是為狀元呀,象你父親一樣。”
王陽明看看,不以為然,說:“我看不對”
老師就很詫異,我估計內心戲是這樣的:“小樣的,連狀元都看不上呀,我倒看看在你爹面前,你能說出個啥花花道子”
于是老先生就問:“那你說讀書是為了什么呢?”意思就是問“王陽明,你讀書為了什么。”這其實是反將了王陽明一軍。
王陽明說:“讀書志在圣賢?!?/p>
王陽明這個回答算是古往今來,無人能超越了,確實也說明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有野心的人,而且這種野心絕不是一般的“人生羸家”而已,幾乎是無人超越了,也許正是有這樣的心量,所以王陽明的人生無論遭遇了多少挫折,他都沒有落寞,沒有在歷史上象99%的人一樣銷聲匿跡。
在王陽明人生最艱難的時候,于龍場悟道。從此以后開壇講法,培養(yǎng)學生,也開始在政壇展露拳腳,甚至在軍事領域也履建奇功,被稱為千古完人。
所以年輕人想要成為人生羸家,一點問題都沒有,有問題的其實是只想但卻不行動,不但不行動,還拿別人的成績來炫耀,吹牛。
當然這其實也說明不了什么,只能說明這些拿這些年輕人一直以來都著渴望獲得認同。
絕大多數拿著別人的成績炫耀的人,其實是非??释玫秸J同的人,但是他們把自己的人生弄丟了,眼睛里只能看到別人,假裝別人的成績是自己,對其他人的認同,以及對其他人的吹捧,讓他們感覺他跟這些人是一樣的,也是在向身邊的人證明這一點,心里的潛臺詞其實是:“我朋友這么牛,我跟他們一樣?!?/p>
人類認同一件事的時候,其實認同的是自己,我們贊美一件事的時候,其實贊美的是自己,所以人們一見到自己的意見被修改或反對,就會立即陷入憤怒、痛苦的情緒,因為“我”被否定了,而不是這件事被否定了,炫耀一件事的一個人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這只是自我認同,和尋求認同的一個手段而已。
有些人還會刻意地在網上獲生活中收集資料,以供談資。意思無他,不過是為了顯示自己知道得多而已,還有些人會聲稱某某人是他的朋友,事實上也許不過是見了一面而已,哪怕跟他“你好”了一下,也夠他炫耀一輩子的,這些其實都是因為自己內心空虛無力,實在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資本,于是只好拿假裝這些人都跟自己相熟,以顯示“其實我很牛,我比你們牛”而已。
所以喜歡拿別人成功經驗炫耀的人,其實是自己缺乏實力的人,因為沒有實力,所以更需要借助別人的力量,真正有實力的人,是低調的,甚至在聚會中不太說話的。
實力的積累不只是需要時間,還需要不斷地修正自己,不斷地經歷挫敗。這些都是痛苦的體驗,但是當年輕人被父母培養(yǎng)成了標準的完美主義者的時候,他們沒有能力承擔痛苦,也失敗,這其實是導致絕大多數人沒有實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某人告訴我說,他有一個公眾號,每隔幾天就要寫一篇文章,寫他的心理狀態(tài)之類的,關注者大多是他的親戚朋友,所以很多人就會針對這文章發(fā)一些評論,包括一些批評。
而他發(fā)這些文章的理由就是:希望大家看到我。
耐不住寂寞的人也不太容易獲得實力的增長,因為時間浪費在閑聊、尋求認同上。而且耐不住寂寞喜歡和別人閑聊,寂寞讓他看到空虛無力的自己,這是令他無法忍受的,當有機會炫耀,而沒有資本炫耀的時候,就會忍不住要炫耀收集的談資。
而且因為耐不住寂寞,所以也沒有時間讀書。
中國有一句古話“一運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意思是說一個人想要改變命運,過好的生活,那么可以在這幾個方向上用功努力。
運氣、命運是天生的,風水不是人人都能懂的,但是一個人如果善積陰功,那么人生也不會差到哪去,多讀書也會改變命運。
這里面是“陰功”是指德行,比方說《白鹿原》里白嘉軒樂于助人,而且身為族長,做人行端影正,雖然他讀書不多,但是能管住自己的貪心,能反省自己的過失,從生活中學習,而且愛護族人,能容人之過,這就是善積陰功,這樣的人的人生不會很差,婚姻家庭相對來說都會很幸福。
但改命最終極的手段就是讀書,這個讀書不單指專業(yè)書籍,還包括那些“沒用”的書,當然不包括言情小說,網絡小說,武俠小說之類。
書讀得多,自然肚子里有貨,而且涉獵廣泛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會被一家之言欺騙,就會培養(yǎng)自己的判斷能力,有機會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對事情本身的看法也會不同。
當一個人自己有對人、事、物的看法的時候,他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會剽竊別人的故事,也不會炫耀別人的人生,別人走過的路,經過的事。
所以喜歡炫耀別人故事的人,都是不喜歡讀書的人,因為自己沒什么存貨用來炫耀。
而且如果父母是浮華的,孩子也會浮華,但這并不是絕對的,很多人一看到父母對孩子會有影響,就把責任都推到父母身上,這樣的思維本身就是彼得·潘式的推卸責任。
父母沒有受過年輕一代人所受的教育,如果父母比必須要比子女強,那么就沒必要搞教育了,人類也就沒有希望了,就會一代不如一代,所以雖然父母有父母的責任,但是作為成年人也有成年人自己的責任。即便你是年輕的成年人,你也有教育自己的責任。
但是在這里仍舊要講一下家庭教育的影響,只是為了提醒年輕的父母,讓別人的人生經驗,能成為年輕父母成長的養(yǎng)份。
一般來說,浮華的父母也會培養(yǎng)貪慕虛榮的孩子,父母是攀比的,孩子也會攀比。父母如果把時間浪費在炫耀上,那么孩子也很容易學會這樣習氣,而且關鍵是當孩子這樣做的時候,父母不懂得制止,不會打擊他,也不會認為這是有問題的,如果父母無法發(fā)現問題,當然也就談不到教育機會。
所以如果一個年輕人在外面依靠炫耀別人的成績來炫耀他知道的消息多,很大可能不但這個年輕人沒有實力,他的父母也是沒有實力的人。
有一個個案,非常能嘮叨,她跟父親見面之后,不斷地一直說,一直說,說了好半天,她的父親就問她:“你說的這些有用嗎?”她一下就噎住了,然后只好說“沒用”,她父親就告訴她:“那就閉嘴”
她的父親是典型的有實力的人,而且完全是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國家專利的人。這樣的人不聽你說什么,只看你做什么。而且不重文憑,只重實力。
所以有實力的父母會關注孩子的實力,哪怕他們只是平凡人,他們在自己的工作中也會非常努力,非常敬業(yè),并且培養(yǎng)孩子的努力敬業(yè)。焦慮雖然在這樣的家庭也存在,但是相對來說他們是寧靜的,因為有實力,所以不恐懼。
這種實力不一定是金錢,也不一定是地位,而是對工作,對人生扎實的態(tài)度。
所以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想要成為人生羸家,這些都不是問題,真正有問題的是拿別人的成績出來炫耀,比方說沒事就講馬云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好象他跟馬云一起創(chuàng)業(yè)了一樣,事實上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底子太薄了,自己的人生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也拿不出手,所以只好炫耀別人的人生。
但這些絕不是受網絡媒體影響,也不是因為媒體炒作導致,而是他本身就有一些心理特征,利用了媒體的信息,利用了網絡上道聽途說的東西而已,這種浮躁不是別人給他的傷害,是他的家庭教育,以及他自己給自己帶來的傷害。
其實讓我覺得奇怪的不是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也不是他們在炫耀別人的故事,讓我奇怪的是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為自己的努力創(chuàng)業(yè),為年輕人想經出人頭地找那么多的借口。
又是經濟壓力,又是階級固化,又是什么房子、車子……這些事實上這些都不應當成為年輕人追求功成名就的理由和借口,當一個人為了經濟壓力去努力,為了房子車子去努力的時候,其實是把自己的生命物化了,人活著不是為了這些,年輕人追求功成名就也不應當為了這些,想要成為人生羸家不是問題,也不需要理由,你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你就有追求這些的權力,甚至于你如果是年輕的生命,你就有追求這些的義務,因為只有年輕人在努力奮進,整個人類社會才會成長,國家才有希望,這跟焦慮無關,跟房子無關,跟養(yǎng)老也無關,年輕的生命就應當努力,應當經歷人生的摔打,就應該充滿激情、喜悅、痛苦地活著——人活著不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人活著是為了體驗整個生命而活,人活著是為了到死的時候了無遺憾地說:“我活過了?!?/p>
但如果年輕人的努力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不是為了體驗人生的喜怒哀樂,而僅僅是為了追求一套一線城市的房子,為了車子、為了票子,這無疑是整個社會最大的悲哀。
??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