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讀外國小說,的確是有些困難的。對歷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陌生感,加上長而拗口的人名,都成為一種不小的挑戰。但對人性,對藝術,對思想和智慧,以及對美和愛,卻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第一次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源于木心的贊不絕口,他的《罪與罰》成了我首選的作品。
奇怪的是,一口氣讀下來,《罪與罰》里的人名對我卻沒有成為挑戰,人物之間的關系也清晰明朗。只是對其中涉及的,索尼婭所代表的宗教信仰,還是有非常大的距離感。雖然如此,我也能理解宗教信仰對他們一生的重大影響,它無處不在,讓人無處可逃,就如拿破侖對那個時代年輕人的影響一樣。
拉斯柯爾尼科夫,故事的主人公,在自己“不平凡”人的理論下,用斧頭殺死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以及無意中回家的老太婆的妹妹麗莎維塔。他滿以為自己會像拿破侖那樣勇敢堅定,但在殺人之后,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恐懼多疑、孤立無援的可怕狀態,以至于在警察局聽到只言片語就昏厥過去,隨后又思緒不清,時時生病。
故事描寫非常緊湊細膩,一切都發生在謀殺前后幾天之內。大量的心理描寫,大量的人物對話,以及對謀殺過程,謀殺心理入木三分的刻畫,都讓人心驚肉跳,以至于有不能承受之感。特別是拉斯柯爾尼科夫在謀殺案之后返回兇案現場拉門鈴那一段,生動地展現了一個犯了罪的人,不能自控的欲望和行為。
拉斯柯爾尼科夫有著非常矛盾的心理,他一方面認為他沒有錯,殺死了一只“虱子”而已,另一方面,他恐懼不安,甚至對自己的理論產生了懷疑。他聰明善良,在自己窮困潦倒的情況下,仍然大方助人。他進行的謀殺,是對自己秉持的理論進行的實踐和獻身。
一個特殊的有思想的殺人犯,也是無可逃脫的殺人犯。拉斯柯爾尼科夫首先不能逃脫的是自己的恐懼和與他人的隔離。然而,愛卻在這個故事里無處不在,母親,妹妹,索尼婭,還有同學拉祖米欣。他渴望愛,又痛恨愛,因為他已經成為了殺人犯。
索尼婭為什么不自殺,在那樣可怕而羞恥的狀況下,因為她是一個虔誠的宗教信徒。索尼婭收藏的十字架最終帶在了拉斯柯爾尼科夫的脖子上,一個妓女喚醒了一個殺人犯內心的醒悟和懺悔,接受懲罰,接受苦難,成為了最好的歸宿。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表達的宗教信仰,勿以暴力抗惡,要苦難中成長升華,索尼婭成為了最純潔最神圣的代表。
我覺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個非常慈善的作家,為書中的一些窮困的人物都安排了意外的收入和結局。比如,拉斯柯爾尼科夫的妹妹杜妮奇卡獲得了前主顧瑪爾法三千法郎的遺產,索尼婭得到了斯維德里加洛夫贈予的三千法郎,而她的弟妹們都被妥善地安置在了孤兒院。
實際上,這些好運在現實生活中幾乎不可能發生,窮人的生活和命運很難改變。這一點從中國作家的作品中,倒得到了很好的表現,比如:莫言,陳忠實,余華等,在他們的筆下,底層人民的苦難不僅很難改變,還往往陷入絕望而殘酷的境地。
我想,這些現實國內外莫不如此。因為我是第一次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對他的這種“善意”還不太了解,可能這與他虔誠的宗教信仰有關,人呀,總要有條活路嘛!
讀完此書,最大收獲是又進一步學會了思考,在思想這座高高的大山上前進了小小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