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原文《河西眉胡戲流傳現狀調查及基本特點分析》發表在《中國音樂》2014年第1期上。當初我們定稿時,就對這個題目有點猶豫。原因是,眉戶戲發源于陜西,用“河西眉戶戲”為主旨,相當于把“河西眉戶戲”定義為一種獨立的地方小戲了,這樣,是否會引起審稿者的異議而被退稿。再想,我們在正文中已經作了說明,“本文將流傳于河西走廊一帶的眉戶戲統稱為‘河西眉戶戲’。”當收到編輯部采稿通知時,在欣喜之余,還是不敢確定,文章發表后是否會引發學界討論或被否定,到那時,就有點被動了。擔心還在于題目,因為論文的主旨是凝練在題目當中的。幸好!文章發表之后,沒有引發質疑。2017年,紀老師評教授職稱,送審(外審)論文就是這一篇。當時,我(第二作者)是甘肅省高校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學科組”評審,評審會開始的第一時間,處于上述原因,我第一時間找到了老紀的論文評審意見。細看,果真外審專家提出了質疑!大意是這樣:“論文的學術性達到了評審教授職稱的水平,但,我們常說‘陜西眉戶戲’,文章用‘河西眉戶戲’一詞是否妥當,商榷!”幸好!這個定論首先是不影響紀老師的職稱評定。再后來,隨著我們對傳統音樂認識的提高,覺得這個題目確實不夠嚴謹,所以,此次在公眾號轉發就把題目改了。
“眉戶形成于何時,無籍可考,它是在陜西民歌的基礎上,吸收各地流傳至陜的多種時調、小曲,在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相互交流、影響、變異,而逐步形成完善的”。眉戶在西北地區有不同的叫法,如陜西稱“‘迷胡’、‘弦索戲’、‘曲子戲’、‘竹馬戲’”,又稱“‘陜西曲子’、‘曲子’、‘關中曲子’等”。
“眉戶是外地劇種在甘肅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普及最深的一個劇種,眉戶傳入甘肅的確切年代無考,約在清代中葉至清末已流遍全省。”眉戶戲自扎根河西便開花結果,其在歷經百年的傳唱、發展和演變中,因“借用鄉語”、“音隨地改”,以至于河西各地傳統民間小戲中也融入了眉戶戲的唱腔,使得普通民眾很難分辨清楚,哪些曲調是本土的“老調”,哪些是眉戶曲調(當地也稱“新調”),只有那些老藝人才能分辯的清楚。眉戶戲自傳入河西的那一天起,便與河西傳統地方小戲結伴而行,已成為河西民間小戲中特色鮮明、韻味獨特的地方劇種。本文將流傳于河西走廊一帶的眉戶戲統稱為“河西眉戶戲”。
01.河西眉戶戲的劇目及其特點
截止2013年7月,我們調查所得河西眉戶戲劇目約93個,其中有約33個劇目在進入21世紀后停演。至今仍在河西走廊一帶的涼州、民勤、永昌、臨澤、高臺、肅州、瓜州、敦煌等地流傳的劇目有《小放牛》、《張連賣布》、《花亭相會》等60個,其中《打面缸》、《兩親家打架》、《小喬勸夫》等53個劇目在永昌縣保存完整且仍在上演,這功歸于“孫智老先生一生沒有別的愛好,就喜歡唱眉戶戲,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不讓外面唱,就在肚子里唱。正是這種執著精神,永昌眉戶才得以保存下來。如今永昌縣城二街、三街、五街每個禮拜各舉辦一次群眾性的自樂晚會,會上主要演唱眉戶戲,聽眾常常多達二、三百人”;《卷席筒》、《媳婦活埋娘》等5個劇目搜集于民勤縣;《改革開放三十年》由民勤縣文化館創作;《新天官賜福》由涼州區四壩鎮董永虎、楊萬鵬演唱并提供唱本。
2021年,在張掖市甘州區又搜集到轉抄于民國年間的眉戶戲50本(部):《釘缸》《丁婆子做媒》《三世仇》《三回頭》《大保媒》《女賢良》《小放牛》《小姑賢》《小白鞋說媒》《小媳婦回娘家》《道士迎親》《馮彥探監》《打漁殺家》《安安送米》《蘇三起解》《十月懷胎》《走馬分石》《換妹親》《花亭相會》《李彥貴賣水》《張連賣布》 《張公背張婆》《李二怪欺母》《兩親家打架》《鬧書館》《柜中緣》《怕老婆頂燈》《送丑女》《抬玉鐲》《胡干燒火》《高三上墳》《梅絳褻》《箍馬桶》《煙鬼顯魂》《梅降褻》《割韭菜》《雪梅觀察》《雪梅吊孝》《紫霞官掘墓》《下四川》《瞎子玩燈》《豫讓砍袍》《珍珠山送米》。(補充)
河西眉戶戲的內容主要取材于社會生活故事、歷史人物故事、愛情婚姻故事、神話傳說及宗教故事,以反映社會生活故事的劇目居多數,其次是歷史人物故事和愛情婚姻故事,神話傳說和宗教故事所占比例較小。
02.河西眉戶戲的行當角色及表演特點
河西眉戶戲的行當角色生、旦、凈、丑俱全,生行分老生、須生、小生;旦行分老旦、小旦、青衣、正旦、花旦、媒旦;丑行分老丑和小丑;凈行不分角。行當角色的運用,因河西眉戶戲常在地攤、院落或廳堂、廟堂等小場所、小舞臺演出,加之戲班人手有限、規模不大,也因演出劇目多為折子戲,人物角色少,一般情況下不見凈角。常見的行當角色搭配為獨角戲:生或旦;二小戲:生、旦或生、丑或旦、丑;三小戲:生、旦、丑或生、旦加龍套;多角戲一般為生、旦、丑加龍套或凈。其表演形式以三小戲、二小戲、多角戲居多,涉及劇目分別為30個、28個和22個,約占總數的32.3%、30.1%和23.7%,獨角戲為13個,約占14%。表演特點以唱功戲、唱做工戲居多,做工戲相對較少。另有約10%的劇目為說功戲,如《打鍋》、《過年》等,這在河西其它民間小戲中很少見。
03.河西眉戶戲的音樂特點
河西眉戶戲屬曲牌連綴結構體制,就曲牌而言,分唱腔曲牌和器樂曲牌,各地運用的唱腔曲牌之多少不定,特點有所不同,器樂曲牌的運用獨特,曲調具有鮮明的河西地方特色。
(1)河西眉戶戲的唱腔曲牌曲調特點
眉戶戲自陜西傳入河西傳唱至今,唱腔曲牌保留了如[月調]、[背弓]等傳統曲牌,吸收了當地民歌、小調曲牌,如[割韭菜]、[十盞燈]等,使河西眉戶戲既不失陜西眉戶戲的風格,又具有河西民間小戲的特點。我們調查所得的河西眉戶戲唱腔曲牌曲調有[背弓]、[十盞燈]、[數板]、[山歌]等57個,經與陜西眉胡戲唱腔曲牌的比較發現,河西眉戶戲唱腔曲牌有如下特點:
一是沿襲著陜西眉戶戲傳統曲牌,如[背弓]、[長城]、[月調]、[五更]等。譜例一:
陜西眉戶戲傳統曲牌[越調],在河西被傳為[月調]。以上所舉曲牌[月調]之曲調(一)、(二),(三),分別流行在河西走廊三個不同的地方,曲調的調式調性特點為:2/4拍子,五聲調式,其中[月調](一)和[月調](三)為徵調式,月調(二)表現為宮調式特征。聲腔方面,[越調]和[月調](一)、(二)、(三)都具有“硬音”(也稱“花音”、“歡音”)特點,其中[月調](一)和[月調](三)在曲調的總體特征,特別是節拍運用及調式調性特點方面與[越調]比較接近,說明民間音樂具有很強的繼承性。
二是吸收了河西地方民歌、小調曲牌,如[放風箏]、[割韭菜]、[苦菜花]、[十里堆]、[十盞燈]等,使眉戶戲這一外來劇種帶有鮮明的河西地方特色。[割韭菜]是西北各地廣為流傳的民歌曲牌,它也是被西北各地流傳的眉戶戲及其它小戲借用的民歌曲牌的典型代表,但曲調特點有所差異。陜西眉戶戲和河西眉戶戲中運用的曲牌[割韭菜],其曲調就存在明顯的差異。譜例二、
譜例三:
我們通過分析上述兩例曲牌[割韭菜]以及結合其他曲牌曲調的分析發現,陜西眉戶戲中無論是傳統曲牌曲調,還是民歌小調曲牌曲調,它們多用七聲調式,調式偏音“4”和“7”游移不定,音樂情緒表現出“苦悲”特征。而河西眉戶戲傳統曲牌的曲調特征與陜西眉戶戲曲牌曲調特征基本相同,但河西眉戶戲運用的民歌小調曲牌曲調,在音樂情緒上卻以“歡快”、“喜悅”為主,使河西眉戶戲音樂的情緒更加豐富。
三是韻白表演借鑒并吸收了快板的“說白”、秦腔的“滾白”以及河西雜話的“道白”等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如[快板]、[滾白]、[數板]等。
四是因河西各地在地域上多處祁連山一帶,地勢、地貌以山區、隔壁、沙漠為主要特征,民歌中山歌、號子為數不少,河西民間藝人將山歌大膽運用在了眉戶戲中,如此借鑒運用曲牌的現象,可謂創舉。
河西眉戶戲因各地的風俗習慣、方言俚語等方面不盡相同,曲調也略顯不同。
(2)河西眉戶戲的器樂曲牌曲調特點
我們搜集到河西眉戶戲器樂曲牌19個,其中既有陜西眉戶傳統器樂曲牌,如[板頭](河西稱[小開頭])、[大紅袍]等,又有本土特色的曲牌,如[割韭菜]、[三十六桄桄]等。在曲調特性方面,二者的差異是明顯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河西眉戶戲保留了陜西眉胡戲傳統曲牌[大紅袍]、[滿天星]、[紗帽翅]、[板頭]等4個,其中[大紅袍]、[滿天星]、[板頭]三個曲牌曲調與陜西眉戶戲傳統曲牌曲調相同,而[紗帽翅]之曲調卻完全不同。譜例四、譜例五:
二是在河西地區流行的約15個器樂曲牌,在陜西眉戶戲乃至陜西其它民間小戲器樂曲牌中基本不見,只有[入洞房]在“陜北道情戲”中僅見一次,曲調卻完全不同;[八譜]在陜西小戲“漢調桄桄”中運用一次,曲調略有相似之處。盡管[八譜]、[大紅袍]和[紗帽翅]三個曲牌見于青海眉胡戲中,但與河西眉戶戲同名曲調的特點也完全不同。由此可見,河西眉戶戲就其器樂曲牌曲調而言,與西北其它地區流傳的眉胡戲相比,其地域特點是鮮明的。
三是河西眉戶戲器樂曲牌在音樂情緒的表達上,不像傳統唱腔曲牌那樣帶有濃厚的“悲情”色彩,總體上表現著“歡快、愉悅”的情緒特征。
04.河西眉戶戲班
河西眉戶戲班究竟有多少,難以計數。在我們的調查中,許多藝人對解放以前甚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戲班記憶模糊,記不清數目,說不上班社名稱、班主及演員。但可以肯定的是各地市、縣以及大多數鄉鎮曾都有過不止一個戲班。戲班不單純演一種戲,要么以地方小戲為主兼演眉戶戲,要么以眉戶戲為主兼演地方小戲,縣以上的戲班則以演秦腔為主,兼演眉戶戲。通過梳理搜集的文獻,眉戶戲班大致有:
張掖:清嘉慶年間,高臺鎮江就有了眉戶戲班,團長楊登高曾保存著先祖留下的小鑼一面;清同治時期,高臺鎮江藝人楊學賢、趙大仁成立眉戶戲班,把眉戶正式搬上舞臺,在各村堡一邊演出,一邊教徒傳藝,使眉戶戲得以迅速普及,隨后宣化、羅城、花墻子以及新壩、紅崖子、紅沙河等村社也都相繼成立了自己的眉戶戲班。
酒泉:民國十年(1921年),總寨魏得佑眉戶班,兼收徒傳藝,后于1953年成立總寨業余劇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創建的戲班還有王新年眉戶班;小沙渠的王佐廷、馮明信眉戶班;銀達鄉余家溝祁家眉戶班,父子相傳歷時55年;銀達村馬宗武眉戶班到了1952年擴建為業余劇團,是酒泉“文化鄉”的佼佼者,是全縣辦得較好的業余劇團,在當時,僅酒泉縣就有業余劇團十八個,近五百人參加演出,劇目豐富,以眉戶、秦腔為主。
敦煌:清末至民國是敦煌曲子戲最為盛行的時期,村村都有自發組織的曲子戲班,并產生了較有影響的曲子戲演員。“東牛西牛兩個旦(花旦),沒有換柱子孌(玩)不轉”,說的就是第二代曲子戲的3位優秀演員,東牛、西牛、換柱子均為藝名,東牛名趙吉德,西牛名王登義,換柱子名高中,此外還有孫家福、沈生財、孫家友、周進錄、方榮在當地也頗有名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莫高鎮甘家堡眉戶戲班活躍于敦煌一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文教劇團”等一批眉戶戲社團相繼成立;之后又有公交、商業系統的業余劇團以及楊家村、轉渠口村等,在自樂班的基礎上組織業余劇團演出眉戶、秦腔等戲目;至此,肅州鎮陳家橋自樂班還在傳唱敦煌曲子戲和眉戶戲。
金昌:“永昌縣新城子鎮戲班、朱王堡鎮戲班、河西堡鎮戲班、焦家莊戲班等班社,在民國至上世紀末,以演出地方小戲和眉戶戲為主,如今朱王堡鎮戲班仍有眉戶小戲上演”。[17]如今永昌縣城二街樂班、三街樂班、五街樂班每個禮拜各舉辦一次群眾性的自樂晚會,會上主要演唱眉戶戲,聽眾常常多達二、三百人。
武威:民國時期由郭聚棠創建的馬神廟戲班,也稱“半臺戲”班,演涼州半臺戲和眉戶戲。民勤縣在清同治年間,創建了容尤堂、里愚戲社、永豐社、齊樂社等;民國時期成立了泰和社、和盛社、德俊社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20世紀末成立了城近班、曹成班、上杰班、連豐班、拐彎班、左新班等。21世紀初成立的吉祥和諧藝術團、趙玉民戲班、馬術龍戲班等社團、班社均上演地方小戲和眉戶戲。
由此可見,眉戶戲是河西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普及最深的外來劇種,通過百年的發展與演變,已成為河西民間一個獨立的地方劇種。
微信搜索公眾號“樂音de田野”可閱讀文、樂譜俱全原文,關注公眾號可瀏覽更多文章。
聲明:封面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