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心理學實驗室,利用大數據實驗法,基于社交媒體數據,做了行為與大數據實驗,發明了1250多個測量指標,研究中國人的心態,發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其中突出的是人們的心理問題,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有將近20萬中國人由于心理問題,生活壓力,自己的不幸福,造成了自殺、傷害。全世界每年有將近100萬人死于心理疾病,這比戰爭,瘟疫,饑荒帶來的傷害更大。為什么人類在21世紀,必須面對人類的心態問題。這與過去兩百年,人類過于強調社會進化論,功利主義,叢林法則有密切的關系。人們過于強調我,而少談我們,人們從農村到城市遷移,失去傳統社會網絡的保障和傳統道德的約束,對道德的模糊,對自我意識的過度關注,對自我壓力的增加,對人生存在意義的迷惘,使得人們越來越感覺到不幸福。
剛畢業的學生,找不到工作,畢業即失業;工作了多年的人,遇到了瓶頸,忽然找不到了方向;在家做全職太太的主婦,沒有經濟地位,沒有自己的生活目標,過得很空虛無聊;每天疲于奔命的各種人群,為了追逐金錢,名利,苦苦掙扎,然而,幸福感隨著生活的富裕,社會地位的提高,并沒有增加。金錢和名利并不能給人帶來更多的幸福。有的人愛與別人比較獲得幸福,然而在盲目比較中,不僅沒有獲得幸福,反而更加令自己感到不快樂,不幸福。
為什么你不幸福?因為人類肆意尋求刺激,希望攫取金錢名利,希望自己比別人強,對自我過于關注,很少關心他人,這些讓我們離文明和高尚越來越遠,而卻越來越接近原始的本性:fight和flight(斗和逃)。
一個有積極心態,感到幸福的人,身體更健康,壽命更長,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多,做工作更有效率,讓人愿意做事情,想做事情,樂意幫助別人,創造能力也強很多,能量很大。消極的心態,感到不幸福的人,身體不健康,容易抑郁,壽命短,容易走極端,進入死角,做事沒有效率,讓人愛批評別人,挑剔別人,與別人相爭相斗,也讓人逃避世界,逃避現實,逃避他人。
那么,什么是真正科學的幸福觀呢?著名的積極心理學家馬丁~賽利格曼教授提出了PERMA模型,人們需要有積極的情緒(Positive),需要與人聯系在一起,而不是脫離人群(Engagement),有積極的社會關系,堅強的社會網絡(Relationship),找到人生的意義(Meaning),有成就感(Accomplishment)。幸福不是金錢的豐裕,不是名譽地位的提高,不是肆意妄為的尋求刺激,不是吃喝玩樂,為所欲為。
什么能增加幸福感?首先,你需要與他人建立積極的溝通,主動與人和睦,和人建立友好的關系,對于不喜歡自己的人,也能友善對待。對于有矛盾的人,能主動積極的去化解矛盾,而不是讓矛盾激化。同時,你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世界,上天對你的恩賜,他人對你的幫助,友好,你都該懷著感恩的心去接納,一個人活在感恩里,會感到很幸福。
想要獲得更多的幸福,好顏:你要對人臉色好看,態度溫和,常常關注,關心;好言:多問候,言語柔和,多說造就人的好話,就是鼓勵人,激勵人,安慰人的話,而不是虛偽的恭維,客套的贊揚,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話;好心:讓自己處于積極的心態狀態下,對良心的堅守,對善良的持定。
想要獲得更多的幸福,還需要慷慨和樂于助人。人們在幫助別人,樂善好施的時候,獲得的滿足感和幸福是無可比擬的。不要等著別人來救濟你,要主動幫助被人,在你的行動過程中,你就能體會到被需要,被感謝,被感動的濃濃的幸福感。不要把眼睛總盯著自己的缺乏,當你給人幫助的時候,你就是富足的。
我們看到有一位女孩,18歲認識一個男人,20歲就為他生兒育女,22歲因為丈夫看上其他女人而被離婚的年輕女人,她現在自己開著一個農場,有百畝土地,千株果樹,幾千只雞鴨,她獨自一人撫養了女兒長大成人,并沒有一直在抱怨,并沒有被生活打垮,她不恨前夫,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她唱的《親密愛人》婉轉動聽,打動人心。絲毫沒有因為沒有愛人就失去快樂和幸福的能力。
我們也看到很多身有殘疾的人,并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努力生活,創造出自己的生存價值,并鼓勵更多與自己一樣的人積極的生活下去。
我們看到貧瘠的風沙遍布的土地上,一代代人們,不畏困難和條件的艱苦,用了60年時間,硬是把荒漠變成了桑田。他們種下的不光是樹木,還有為他人造福的精神。
每次想到看到這些人和事,我們由衷的感動,我們比起他們來說,還有什么不幸福?
每天打著游戲,吸著毒品空虛的人是不幸福的,每天忙著利己,不惜損傷他人利益的人也是不幸福的,每天自怨自艾,躺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去關注他人的人也是不幸福的,每天等著別人幫助,自己不努力,自己不奮發圖強的人也是不幸福的,每天抱怨生活不公,自己懶惰散漫,不充實自己,不學習的人也是不幸福的……
幸福在于選擇,在于你給世界帶來了什么,當你走的時候,你不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