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一天,我接到了老媽的電話。
“吃飯了嗎?”
“嗯,剛剛吃完”
“最近狀態還行吧?”
“還不錯的,一切順利。”
“那就好。噢,對了!前一陣子那個新聞你看了么?就是大學生被騙錢然后自殺的那個?!?/p>
“看了呀”
“看了就好,我跟你說啊,你爸看完那個新聞都快嚇死了,讓我趕緊打電話給你,說是有什么事兒可千萬別自己扛著,一定記得打電話來跟我們說啊。”
“放心吧,我知道的?!?/p>
“不過后來我就給忘了,然后昨天半夜你爸突然想起來了,非催著我打電話給你,我說’這大半夜的你不睡別人也不睡覺了是不是?你要著急你就打??!別催我呀’你爸還特別生氣,一晚上不理我?!?/p>
“。。。”
“第二天上班前還又特意囑咐我了一次,這不,我才打電話過來。”
“這樣啊,那沒事兒的,我知道輕重。”
“就是嘛,我跟他說了,咱家娃又不傻,又不憨,這點兒事再拎不清那成什么了?長大了嘛?!?/p>
“恩,對,對。”
“那個,前幾期的《羅輯思維》你看了嘛?我跟你說哈,羅胖講的是一個新的階層即將崛起的事兒,還提到了美國跟中國的教育本質,我覺得講的挺好的?!?/p>
“是吧?那一期我也看了,確實挺不錯”
“特別是美國那個窮人區和富人區哦,差別不要太大!”
“對呀,跟之前那篇《窮人區的路燈》差不多。”
“就是就是,行了,不說羅胖了。過兩天就中秋了,你準備怎么過呀?”
“???我啊?就...照常唄”
“那可不行,我們在家都過的,你在那邊雖然一個人可也得過中秋啊,月餅買了嗎?那邊兒能買到清真的嗎?要不我讓你爸給你寄兩盒過去?”
“能...能買到?!?/p>
“噢,那就好,哎!要不這樣吧,我給你發個紅包,你去吃點兒平時舍不得吃的可以吧!”
“???那,可以呀”
“我讓你爸也發一個給你,看他能發多少錢,你記得告訴我啊”
“哈哈,恩,好”
“這個紅包,我今天發給你,還是中秋再發好呢?”
“中秋吧,應景些”
“那好的,到時候記得告訴我你爸發了多少給你哈,我下午就去跟他說。”
“恩恩,好的好的。”
“行,那就這么說了,你該干嘛干嘛吧,中秋等著紅包哈?!?/p>
“好的好的,那就先這么說吧”
“嘟...嘟...嘟...”
記得上半年的時候,有個學生聽到我跟我媽打電話,一臉嫌棄地跟我說:
“老師,你跟你媽一點兒都不親?!?/b>
我當時楞了一下,追問:“有嗎?”
她接著說:“當然有,我跟我媽那可是親得不得了呢?!?/p>
當時的我有些錯愕,因為確實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跟爸媽再也沒有了小時候的那種歡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不知道該怎么形容的感覺,我知道,但是說不出來。
我爸媽應該都屬于不太會表達內心感情的人,你只能從他們所做的事情中體會到他們散發出來的溫度。
一直覺得我爸很煩,特別煩。因為管得實在是太寬了,出門去哪兒要管,幾點回家要管,出門在干什么也要管。我可是個Boy啊。
大學離家很遠,要坐一天一夜的火車。當時想的只有逃離,擺脫束縛。
可是再大一點兒,就覺得不是這么回事兒了。
有句話叫做: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他們其實并不是想要掌控你,而是怕你過得不好。
只要知道你過得很好,他們就會安心。一旦聯系不到你,他們就會擔心。
中秋佳節,我心里是有愧的。
獨在異鄉為異客,似乎除了一通電話以外,我什么都做不到。
所幸,我還可以表達。
我會告訴他們:
我在這邊挺好的,別擔心,你們也要好好的。
?因為我知道,我的健康平安,就是給爸媽最好的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