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輔導師對于每一位來訪者,都帶有共情的心去聆聽他們的每一個苦惱,他們就像是情緒垃圾桶一樣,其實有的苦難不要憋在心里,只要把它說出來、痛哭一場就會還很多。
健康是什么?
老一輩人可能會說,就是身體健康。
父母那一代可能會說,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心理健康提出:
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那么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么呢?
①智力發展正常
②情緒穩定樂觀
③意志品質健全
④人格穩定協調(統一完整)
⑤自我意識正確
⑥人際關系和諧
⑦社會適應良好
⑧心理特點符合年齡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
預防精神疾病,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就需要進行心理輔導。
心理輔導的原則:
必須要遵循面向全體學生,預防與發展相結合,尊重與理解學生,發揮學生主體性,個別化對待學生,促進學生整體性發展的原則。
心理咨詢的主要理論與方法:
(一)精神分析理論
是由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創立。他是歷史上贊譽最多和詆毀最多的人,觀點是①無意識理論(潛意識)②人格結構論③泛性論。
人格結構論:本我、自我、超我。
宣泄療法就是要通過痛快淋漓的傾訴,把心頭的郁悶釋放出來,從而恢復心理平衡,防止軀體和精神發生疾病。
領悟療法是指利用闡述、解釋的方法來說明行為、情感和心理活動。
系統脫敏法是講放松訓練和經典性條件反射原理結合運用的一種行為治療方法。
主要用于治療各種焦慮、恐懼癥狀,如害怕某些動物、考試焦慮、社交恐懼、廣場恐懼等。
比如一個學生過分怕貓,在咨詢中,可以讓他先看貓的照片,談貓的事情;等習慣了再進一步給他看遠遠地關在籠子里的貓;接著伸手去摸;最后去抱貓,逐漸消除怕貓的情緒反應。
這種方法適用于各種創傷事件后產生的恐怖癥等。
20世紀50年代,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艾里斯首創了一種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
在這個舉個例子,兩個在操場大汗淋漓的打籃球的男生,一起回到教室,都很渴,然后看到了半杯水后的看法。
男生A高興地說,
真好呀,還有半杯水呢!
男生B很苦惱說,
怎么只有半杯水呢?
認知行為理論,簡稱“情緒ABC”。它是理性情緒療法的核心,A指誘發事件;B是指個體對誘發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即信念。C是指事件發生后,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結果。
ABC理論認為,抑郁、焦慮、、沮喪等情緒結果C并不是由所發生的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想法B引起的。
因此,相同的事情不同的看法也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長此下去將最終導致情緒障礙和各種類型的神經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