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講述日本首富孫正義兩年讀書4000本的文章火遍了朋友圈,成了閱讀量10萬+的爆款。在大家仰慕首富果然與眾不同的同時,也有人感慨----如何才能這么快速的讀書?
關于讀書這個話題,我一直比較喜歡的,因為我自身是一個重度讀書患者,即便在大家都習慣于刷微博、微信、朋友圈來獲得碎片化信息的今天,我基本上還是“不可一日不讀書,不可一日無書讀”。
我這么說不是想炫耀什么,因為愛好讀書和其他愛好本質上并沒有太大的差別,我愛好讀書,你愛好跑步,愛好書法,甚至哪怕是愛好王者榮耀,這都僅僅是個人偏好罷了,無所謂高尚與否,就像一個愛好吃青菜的人和一個無肉不歡的人,本質上是一樣的,老祖宗早就說過,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相對于首富兩年讀書4000本的速度,我自然是達不到的,但我基本上可以做到每天一本,一周基本穩定在5-6本書的節奏,我知道這個速度相對于普通人來說,已經算是比較快的了。我不是指閱讀的速度,因為我有朋友讀書更是快到驚人,面對面讀書,他半個小時讀完的書,我需要兩個小時才能完成,而關鍵是,人家還能對讀到的內容進行非常詳細的復述,而我卻記不了多少情節。
雖然我讀書的速度不算快,但每天都會讀,漸漸的就可以達到每天一本的量了。每次出差或者旅游,我總會按照預計的出行天數,按1.5倍來攜帶書籍,出行時間稍微長一點,攜帶的書本就有點顯得“累贅”了,但別人不堪其憂我也不改其樂。
很多人會問,讀這么快都記得住嗎?當然不可能,人腦又不是電腦,咋可能讀什么就記住什么。但讀的內容全都記不住嗎?也不會。只要讀了,一定會有一部分讓你記住。
有時候記住的是故事情節,有時候記住的某種修辭,有時候記住的是里面的某種邏輯,也有可能記住的是一句讓你醍醐灌頂的話,別人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我們自己的間接經驗來參考,如果會換位思考,別人的感受也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視角,甚至可以幫助我們發現過往人生的思維盲點,有人說讀書是一場無需遠足的旅行,可能不自覺的就走了很遠的路,也可能無意間就實現了時空穿梭,總之,讀書可以讓原本有限的空間變得廣闊,讓原本有限的時間變得更長久。
從功利的角度來說,讀書,可以讓我們離成功更近一些,我們總會說選擇大于努力,選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怎么選擇,怎么做出更好的選擇,除了極少數具有慧根的人能夠自如選擇之外,大部分普通如你我的人,當下的選擇基本上是依據于過往的經驗,但畢竟個人經驗有限,此時,閱讀的意義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即便是一篇虛構的小說,其里面的情節也基本上都是有現實參考的,更不要說一些紀實的或者傳記類的書籍了。在人生的際遇中,如果你恰恰閱讀過某些情節,如果閱讀后你又恰恰遇到了類似場景的選擇,其抉擇難度自然會小很多,成功的幾率也會大很多。
如何快速的去讀一本書呢?沒有閱讀基礎和習慣的人不妨讀一讀一本經典--《如何閱讀一本書》,你也可以不讀這本指導書,依著自己的偏好閱讀即可,遇到喜歡的書,多讀一讀,不喜歡的,臨時放置一邊,遇到喜歡的章節,沉浸一下,遇到不喜歡的章節,也可以快速略過,除了為了應付考試的讀書,我覺得無須制訂什么閱讀章法,愛就讀,不愛就不讀,即可。
相信經常讀我文章的讀者都有印象,我一直強調量大是致勝的關鍵,對于讀書來說,同樣如此。只有大量的閱讀,才能讓書的功效發揮出來。有時候讀一本書可能并不能真正讀懂其中的含義,但接著讀其他的第二、第三本,直至第N本時,突然里面的某句話又重新勾起你對第一本的回憶,這時候,你恍然大悟,原來如此。讀書的奇妙之處就在于此。看似忘記的,很多都藏在你的記憶深處,只需要某個引子把他們激活出來,而這引子就藏在今后經歷的某本書、某個人、某件事中。
當然,讀書還有一個功效就是,如果你讀的足夠多,可以讓你把不同科目的內容貫穿起來,在不確定的某個時間點,這些交叉產生了,然后,爆發出力量,讓你在自己的專業上顯得更加熠熠生輝,我這樣表述有點不太吸引人,馬斯克為這種交叉找到了一個高逼格的概念----“第一性原理”,感興趣的讀者不妨讀一讀。
有朋友提醒我,不要過度夸大讀書的功效。是的,讀書確實不是萬能的,可是,不讀書就萬能嗎?顯然也不是。思來想去,在沒有找到更好的提升自己的途徑之前,我還是選擇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