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北平的冬天
前兩課我們讀了《故都的秋》和《想北平》,可以看到郁達夫和老舍對北京的感情還是相當深厚和依戀的。今天咱們來看個不一樣的——梁實秋是怎么寫北平的冬天的。大家在讀文章的時候,一定聯想一下現在自己每天的生活,因為你也生活在冬天的北京。
名篇精讀
北平的冬天
梁實秋
說起冬天,不寒而栗。
我是在北平長大的。北平冬天好冷。過中秋不久,家里就忙著過冬的準備,作“冬防”。陰歷十月初一屋里就要生火,煤球、硬煤、柴火都要早早打點。搖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駱駝馱著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門口,煤黑子把煤末子背進門,倒在東院里,堆成好高的一大堆。然后等著大晴天,三五個煤黑子帶著篩子、耙子、鏟子、兩爪鉤子就來了,頭上包塊布,腰間褡布上插一根短粗的旱煙袋。煤黑子搖煤球的那一套手藝真不含糊。煤末子攤在地上,中間做個坑,好倒水,再加預先備好的黃土,兩個大漢就攪拌起來。攪拌好了就把爛泥一般的煤末子平鋪在空地上,做成一大塊蛋糕似的,用鏟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的,約一丈見方。這時節煤黑子已經滿身大汗,臉上一條條黑汗水淌了下來,該坐下休息抽煙了。休息畢,煤末子稍稍干凝,便用鏟子在上面橫切豎切,切成小方塊,像廚師切菜切蘿卜一般手法伶俐。然后坐下來,地上倒扣一個小花盆,把篩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塊的煤末子鏟進篩子,便開始搖了,就像搖元宵一樣,慢慢的把方塊搖成煤球。然后攤在地上曬。一篩一篩的搖,一篩一篩的曬。好辛苦的工作,孩子在一邊看,覺得好有趣。
萬一天色變,雨欲來,煤黑子還得趕來收拾,歸攏歸攏,蓋上點什么,否則煤被雨水沖走,前功盡棄了。這一切他都樂為之,多開發一點酒錢便可。等到完全曬干,他還要再來收煤,才算完滿,明年再見。
煤黑子實在很苦,好象大家并不寄予多少同情。從日出做到日落,疲乏的回家途中,遇見幾個頑皮的野孩子,還不免聽到孩子們唱著歌謠嘲笑他:
煤黑子,
打算盤,
你媽洗腳我看見!
我那時候年紀小,好久好久都沒有能明白為什么洗腳不可以令人看見。
煤球兒是為廚房大灶和各處小白爐子用的,就是再窮苦不過的人家也不能不預先儲備。有“洋爐子”的人家當然要儲備的還有大塊的紅煤白煤,那也是要砸碎了才能用,也需一番勞力的。南方來的朋友們看到北平家家戶戶忙“冬防”,覺得奇怪,他不知道北平冬天的厲害。
一夜北風寒,大雪紛紛落,那景致有得瞧的。但是有幾個人能有謝道韞女士那樣從容吟雪的福分。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膚的朔風吹得縮頭縮腦,各自忙著做各自的事。我小時候上學,背的書包倒不太重,只是要帶墨盒很傷腦筋,必須平平穩穩的拿著,否則墨汁要灑漏出來,不堪設想。有幾天還要帶寫英文字的藍墨水瓶,更加惱人了。如果伸手提攜墨盒墨水瓶,手會凍僵。手套沒有用。我大姊給我用絨繩織了兩個網子,一裝墨盒,一裝墨水瓶,同時給我做了一副棉手筒,兩手伸進筒內,提著從一個小孔塞進的網繩,于是兩手不暴露在外而可提攜墨盒墨水瓶了。饒是如此,手指關節還是凍得紅腫,作奇癢。腳后跟生凍瘡更是稀松平常的事。臨睡時母親為我們備熱水燙腳,然后鉆進被窩,這才覺得一日之中尚有溫暖存在。
北平的冬景不好看么?那倒也不。大清早,榆樹頂的干枝上經常落著幾只烏鴉,呱呱的叫個不停,好一幅古木寒鴉圖!但是遠不及西安城里的烏鴉多。北平喜鵲好像不少,在屋檐房脊上吱吱喳喳的叫,翹著的尾巴倒是很好看的,有人說它是來報喜,我不知喜自何來。麻雀很多,可是豎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的覓食,一副可憐相。不知什么人放鴿子,一隊鴿子劃空而過,盤旋又盤旋,白羽襯青天,哨子忽忽響。又不知是哪一家放風箏,沙雁蝴蝶龍晴魚,弦弓上還帶著鑼鼓。隆冬之中也還點綴著一些情趣。
過新年是冬天生活的高潮。家家貼春聯、放鞭炮、煮餃子、接財神。其實是孩子們狂歡的季節,換新衣裳、磕頭、逛廠甸兒,流著鼻涕舉著琉璃喇叭大沙雁兒。五六尺長的大糖葫蘆糖稀上沾著一層塵沙。北平的塵沙來頭大,是從蒙古戈壁大沙漠刮來的,來時真是胡塵漲宇,八表同昏。脖領里、鼻孔里、牙縫里,無往不是沙塵,這才是真正的北平冬天的標幟。愚夫愚婦們忙著逛財神廟,白云觀去會神仙,甚至趕妙峰山進頭炷香,事實上無非是在泥濘沙塵中打滾而已。
在北平,裘馬輕狂的人固然不少,但是極大多數的人到了冬天都是穿著粗笨臃腫的大棉袍、棉褲、棉襖、棉袍、棉背心、棉套褲、棉風帽、棉毛窩、棉手套。穿絲棉的是例外。至若拉洋車的、挑水的、掏糞的、換洋取燈兒的、換肥子兒的、抓空兒的、打鼓兒的……哪一個不是衣裳單薄,在寒風里打顫?在北平的冬天,一眼望出去,幾乎到處是蕭瑟貧寒的景象,無需走向粥廠門前才能體會到什么叫做饑寒交迫的境況。北平是大地方,從前是輦轂所在,后來也是首善之區,但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地方。
北平冷,其實有比北平更冷的地方。我在沈陽度過兩個冬天。房屋雙層玻璃窗,外層凝聚著冰雪,內層若是打開一個小孔,冷氣就逼人而來。馬路上一層冰一層雪,又一層冰一層雪,我有一次去赴宴,在路上連跌了兩交,大家認為那是尋常事。可是也不容易跌斷腿,衣服穿得多。一位老友來看我,覿面不相識,因為他的眉毛須發全都結了霜!街上看不到一個女人走路。路燈電線上踞著一排鴉雀之類的鳥,一聲不響,縮著脖子發呆,冷得連叫的力氣都沒有。更北的地方如黑龍江,一定冷得更有可觀。北平比較起來不算頂冷了。
冬天實在是很可怕。詩人說:“如果冬天來到,春天還會遠么?”但愿如此。
技能穩拿
我們在第一節課《故都的秋》中已經學習過對文章中關鍵字詞的理解了。今天又碰到了一篇關鍵詞如此明顯的文章,怎么能放過呢?所以,咱們繼續練習一下關鍵字詞的理解和分析吧。
大家都很熟悉,理解關鍵字詞的不二法門就是要結合文章的上下文去理解。而對于全篇文章不斷提到的最關鍵的字詞,我們就需要結合整篇文章來進行理解。那么,《北平的冬天》這篇文章最關鍵的詞是哪個呢?
對,就是第一句中的“不寒而栗”,最后一段的“可怕”。總之,就是北平的冬天讓人害怕。
那么,北平的冬天“不寒而栗”,表現在哪些方面呢?——這就是關鍵字詞理解題目的變形。我們需要結合整篇文章,概括出北平的冬天中讓作者不寒而栗的方面,并且一定要注意,不要把作者寫的其他地方的冬天,或者北平冬天中沒有那么讓人害怕的方面混淆在里面。
我們一段一段地找:
第一自然段顯然沒有。
第二自然段先說了北平的冷,然后說搖煤球的煤黑子(其實就是搖煤球的人)工作的辛苦。
第三四五自然段說了搖煤球的人社會地位之低,連孩子們都會恥笑他們。
第六自然段說煤球的重要。
第七自然段說冬天時作者上學受的寒冷。
第八自然段說北平冬景美麗的地方。
第九自然段說北平過新年的情況。
第十自然段說北平冬天的蕭瑟貧寒。
第十一自然段說還有比北平更冷的。
第十二自然段結尾。
這樣我們就很清楚了,作者所說的北平冬天”可怕“,應該主要集中表現在第二、三、四、五、六、七、九、十這七個自然段。然后我們每段進行提煉就可以了。
第二到第六自然段:搖煤球冬天不可少,但工作辛苦,社會地位低;
第七自然段:天氣寒冷,會讓人凍傷或生凍瘡;
第九自然段:過年時也充滿了沙塵;
第十自然段:北平的冬天到處是蕭瑟貧寒的景象。
總結完了一看,原來第二段到第六段說的煤球,其實是以北平冬天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事物作代表,為的是寫到后面更有概括性的方面。所以,搖煤球這個特殊事例,在問題沒有特別問到的情況下,答案中可以不體現。
那么,回答問題,作者說北平的冬天讓人不寒而栗,根據文章分析,“不寒而栗”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北平的冬天“不寒而栗”表現在:冬天天氣極為寒冷,會讓人凍傷或生凍瘡;即使過新年時,北平也充滿了沙塵;并且,北平的冬天到處是蕭瑟貧寒的景象。
完美~
小試身手
北京的春節
老舍
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在臘八這天,家家都熬臘八粥。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干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放進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一件大事就是買雜伴兒。這是用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干果與蜜餞摻和成的。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各種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
孩子們歡喜,大人們也忙亂。他們必須預備過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響起來,便有了過年的味道。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形或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們最喜歡。
過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須大掃除一次,還要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預備充足——店鋪多數正月初一到初五關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了各色的年畫,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
正月初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午前到親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內城外許多寺院舉辦廟會,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小孩子們特別愛逛廟會,為的是有機會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廟會上有賽馬的,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并不為爭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馬、駱駝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嫻熟技能。
多數鋪戶在正月初六開張,不過并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去逛廟會、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上燈中點上燭,觀者就更多。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里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這一天大家還必須吃元宵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臘月和正月,在農村正是大家最閑的時候。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干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閱讀題】根據文章,北京春節的“忙”表現在哪些方面?
披沙揀金
字詞
- 不寒而栗
- 含糊
- 煤球
- 嘲笑
- 疲乏
- 儲備
- 暴露
- 凍瘡
- 稀松平常
- 蓑衣
- 蕭瑟貧寒
- 臘月
- 臘八粥
- 蒜瓣
- 翡翠
- 蜜餞
- 嫻熟
- 殘燈末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