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Catherine的第2篇文章
一說到《孫子兵法》,人們常常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并列,甚至并為一本書,叫《< 孫子兵法> 與 三十六計》。 呵呵,《孫子兵法》 和三十六計可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計的“計”, 是奇謀巧計,陰謀詭計;《孫子兵法》 的計,不是用計,不是奇謀巧計,而是計算的計,是講計算,不是講計謀。
1
實力決勝
《孫子兵法》不是講奇計得勝的書,是講實力決勝的書。孫子的“計”,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計”, 是計算實力對比,對比計算的科目有五項,叫“五事七計”。 五事,是道、天、地、將、法。七計,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就是比較敵我雙方的 政治、天時、地利、人才和法治。
所以孫子的計,相當于咱們戰略管理(管理會計工具)講的SWOT分析,比較敵我雙方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
2
為了知勝的計
計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為了知勝。比較這五個方面,七個科目,在戰前就能判斷勝負。計算比較后,就知道有沒有“勝算”。
通過計算定勝負,勝了才打,這就叫勝算。沒有勝算,那就不要興師動眾。
這就是孫子的核心思想:先勝后戰,稱之為“贏了再打“。
中國歷史上誰最會用計呢?一說計,就想到諸葛亮。不過諸葛亮的計, 恰恰是奇謀巧計的計, 不是“五事七計”的計。 用孫子的“五事七計”去衡量,諸葛亮就不及格了!
3
諸葛亮的“計”不及格
為啥說諸葛亮的“計”不及格呢?我們把魏蜀吳做一個對比分析:
司馬懿的魏國500多萬人口,60萬兵力;
吳國是200多萬人口,20萬兵力;
諸葛亮的蜀漢只有不到100萬人口,不到10萬的兵力!
就這點兵力,諸葛亮偏偏要以10萬兵去打60萬的大國,還要穿越秦嶺蜀道的崇山峻嶺,怎么打得過去?
但是每次都是諸葛亮發起戰爭,在完全沒有勝算的戰爭中,他為了一個夢想,一個情結,興師動眾,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勞民傷財,尸橫遍野。他要做的事,是唯有冒險,以僥幸才能成功的事,偏偏他又是天下第一謹慎之人,不打無把握之仗,一看不行就撤兵。那當初又何必發兵呢?
4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司馬懿就算準對手諸葛亮糧食能吃到什么時候,每次不跟他打,高掛免戰牌。最后在五丈原,就算諸葛亮用激將法送發裝給司馬懿,想激他出戰,但司馬懿還是高掛免戰牌,諸葛亮就抑郁而死,死在了五丈原。
所以《孫子兵法》的里面的“計”不是計謀的計,而是計算的計,是做SWOT分析,是計算敵我雙方全面的綜合的實力的對比,來預算戰爭的勝負,最終來支持國君做決策,分析看看到底我們該不該打!
PS: 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加入一起“玩”!關注個人微信號:Catherine_space ( 樊人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