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百姓常常面臨饑餓的話,管理者就要考慮是不是讓他們上交的糧食和稅收太多了,所以才導致百姓常常受饑餓之苦。老百姓很難管理,管理者就要考慮是不是作為管理者太多的行為干預了百姓的生活,使得百姓無所適從所以難以管理。百姓對死亡看得很淡,管理者就要考慮是不是管理階層對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而不關心百姓的生命,這樣讓百姓覺得自己生命沒有價值從而對自己的死亡看得很淡。所以只有那些不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的管理者要不只考慮自己的生命而忽略的百姓生命的管理者高明得多。
這一章老子跟我們討論百姓對自己生命的態度跟管理者對自己生命的態度成反比例的關系。
為什么會是這樣一種狀況呢?老子先從民之饑談起,老百姓受饑餓之苦,是他們不勞動生產嗎?很顯然不是,他們需要努力靠勞動來完成國家稅收然后才能養活自己,假如他們辛勤勞動仍然忍饑挨餓的話,問題一定是出在國家管理者的糧食和稅收的比例上。每年的年產量一定,國家收取的糧食和稅收過大,則留給百姓的糧食和錢財就過少,一旦留給百姓的糧食和錢財不足以維持他們正常的開支的話,百姓就會受饑寒之苦。所以一個國家如果百姓經常出現受饑餓的情況的時候,該國的管理者該檢討一下自己的糧食和稅收政策的比例了?!懊裰嚕云渖鲜扯愔啵且责嚒!?/p>
百姓吃不飽穿不暖,就不會在安心地在土地上耕耘了,他們的想別的法子來養活自己,百姓不安心在土地耕種,他們能做什么呢?可能會經商,從逃避交過重的糧食和稅收,或者隱瞞自己的實際收入,或者消極怠工,吃不飽干什么??!這樣的百姓就很難管理了。這是什么原因呢?根本原因在于國家管理者太愛喜歡有所作為了,常常需要做一些加大百姓負擔的事,比如今天喜歡馬,需要百姓負擔養馬的費用,明天喜歡造車,需要百姓負擔造車的費用,后天喜歡寶劍,需要百姓負擔起造劍的費用,這一來而去,只見管理者三天兩頭改變主意,百姓無所適從,管理者越有能耐,越有作為,百姓受的苦難越多,所以百姓就不太愿意為管理者個人的那些作為買單了,就難以管理了?!懊裰y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百姓一難治,管理者就很生氣,就會加大對百姓的處罰力度,甚至用死亡相威脅。一次兩次百姓還有點害怕,到了后來反正交完糧食稅收后沒錢沒糧吃飯也是一個死,跟受處罰也是死有什么區別呢?久而久之,百姓對于死亡沒那么看重了,看得很輕很輕,不怕死了。根本原因在哪里?在國家的管理者那里,他們有才華又如何,這些才華只能給他們自身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好處,讓自己活的久一些。可是這是建立在讓百姓不得不面對死亡的威脅了??!“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p>
所以這種只顧自己的生命,作為好的管理者,不夠那些不過度考慮自己多有才華作為,自己活得多么滋潤,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讓百姓吃飽穿暖的管理者顯得有遠見,有才華。不比他們賢能。“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p>
這一章我們就解讀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