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維》讀書筆記
[toc]
前言
之前接觸過關(guān)于批判性思維,或者說是邏輯學的書籍,例如《Attacking Faulty Reasoning: A Practical Guide to Fallacy-Free Arguments》(好好講道理:反擊謬誤的邏輯學訓練)[1]也看過一些數(shù)學上邏輯的書,所以閱讀起來并不費力。
之前看過的書,我也做過筆記,只是沒有搬運到網(wǎng)絡(luò)上來,借此機會,整理一下筆記,理一理思路。
先來總體說一下這本書:
第一章是介紹和定義了批判性思維。
后來介紹了一個論證的基本要素,和其他的一些基本理論。(2~3章)
討論斷言的可信性,從真假性角度評估斷言。(第4章)
介紹了”修辭“,進而介紹謬誤。從邏輯角度評估斷言。(5~7章)
一些批判性思維的方法。(8~9章)
非演繹論證和因果解釋(10、11章)
最后一章介紹了法律、道德和美學的推理。
筆記正文
什么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對思維展開的思維,我們進行批判性思
維是為了考量我們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維是否符合邏輯、是否符合好的標準。
這是對批判性思維的定義。
接下來是對幾個重要概念的解釋:
信念、結(jié)論、陳述、斷言、觀點
這在本書(本筆記)中都是是等同的概念。(當我們下一個結(jié)論的時候,也就相信了這個結(jié)論。)
斷言分為主觀斷言和 客觀斷言。
主觀斷言
斷言的真假性依賴于人們的判斷。
客觀斷言
斷言的真假性不依賴于人們的判斷。[2]
論題
論題就是問題。論題也分為主觀論題和客觀論題。客觀論題的答案不依賴于人們的想法;主觀論題反之。
論證
當我們?yōu)橐粋€接受一個斷言給出理由的時候,就是在做論證。
論證由前提和結(jié)論構(gòu)成。前提就是為斷言提供理由的斷言,被提供理由的斷言就是結(jié)論。
認知偏差
因為人不是絕對理性的,人在論證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摻雜一些人類固有的心理因素。這些心理因素就是認知偏差。認知偏差造成謬誤。[3]
“真“和”知識“
對于一個斷言,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命題的真假是客觀的。
知識,就是”我知道“的事情。哲學上講,滿足下列條件時,你就有資格說自己”知道“:
- 你相信某件事是真的(信念)
- 你已經(jīng)排除合理懷疑自己的信念(進行了批判性思維)
- 沒有理由相信你在此事上沒有理性
絕對懷疑主義認為人不可能知道任何事情。反問:他們怎么知道這個結(jié)論的?
論證相關(guān)
論證
前文說到,論證的兩大要素是前提和結(jié)論。
論證的前提可以不止一個。
同一個命題可以是推理的前提,也可以是推理的結(jié)論。
兩類論證
一類是演繹推理,另一類是非演繹推理。演繹推理中前提能完全、緊密地推出結(jié)論,而非演繹推理是由前提支持結(jié)論。支持非演繹推理的結(jié)論有強弱之分。
”可靠“的推理有兩個前提:一個是”前提為真“,或者說前提也是一個可靠的推理;一個是”推理有效“,即在邏輯學角度考慮沒有犯邏輯學錯誤。因而不存在前提為真,結(jié)論為假的可靠的推理。批判性思維就是要考慮這兩個問題——真假和邏輯。
在實際運用中,論證存在未表達的前提。
實際運用中有兩種推理形式,”衡平推理“ 和”最佳解釋推理“。
衡平推理(即權(quán)衡利弊的推理)既包含演繹成分,也包含非演繹成分,如果是進行量的比較,其衡量涉及演繹推理,如果是對結(jié)果的預測,則涉及非演繹推理。
最佳解釋推理,也稱”溯因推理“。即尋找某事情的原因。實際上,這是一種非演繹推理,其目的在于在相互競爭的各種解釋中找到對現(xiàn)象的最佳解釋,最佳的標準是:解釋力、預測力、一致性和簡單性。
清晰的思維
在現(xiàn)實中,經(jīng)常遇到不清晰的表達。這種表達不全是壞的。
而批判性思維的前提是清晰的思考。
不清晰的原因
造成斷言或者論證的不清晰,有很多原因,主要有:
- 模糊
模糊不常是壞的,語言需要修飾。模糊有程度之分,取決于語言的目的。
- 歧義
歧義是指一個表達有多種理解方式。歧義包括語義歧義、語形歧義、組合歧義和指代歧義。
- 抽象
過于抽象的斷言導致無法界定該斷言適用于哪個(些)對象。
定義
一個明確的定義通常有助于表達清晰。
定義的目的主要有:告知詞語的通常意義、約定某特定語境下的意義、使表達清晰、用于說服。
定義主要分為列舉定義、同義詞定義和分析定義。
修辭定義并不是為了澄清意義,而是為了表明或影響態(tài)度。(因而修辭的定義不算是定義,但修辭手法不總是壞的)
論文寫作
論文通常由四部分組成:
- 陳述標題
- 表面對論題所持的立場
- 提供支持立場的論證
- 對支持相反立場的論證展開反駁
寫論文時,應(yīng)該做到:
- 中心突出
- 緊扣主題
- 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謀篇布局
- 結(jié)構(gòu)完整
可信性
評估可信性從兩個層面入手,一是斷言本身,二是斷言的來源。
斷言本身
斷言的可信性由程度之分。不存在絕對可信或者不可信。
觀察
某斷言缺乏內(nèi)在的可信性是指:該斷言與我們觀察到的或我們已知的(我們的背景信
息)或其他可信的判斷相沖突。
我們的觀察提供了關(guān)于這個世界的信息最可靠的來源,因而當某斷言和我們的觀察不相符合,我們就可以合理的提出質(zhì)疑。但是觀察并非是絕對可靠的。對于不同的人,每個人的觀察力都不盡相同。
常識
我們也總是基于我們已知的背景信息來評估各種斷言。(或曰”常識“)
事實上,這是在通常情況下,我們首次面對一個斷言時,如何處理的一個例證。我們
首先賦予該斷言一個特定的初信度。
斷言的來源
要考慮斷言的來源是否是利益相關(guān)方。通常,利益相關(guān)法來源的信息可信性較差。
考慮來源人的體貌和其他特征。(但這并非是以貌取人)
-
考慮來源的專業(yè)性。
對于新聞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廣告,要特別小心和注意。
修辭
表達的內(nèi)容固然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表達的說服力。
在文學中,修辭指對有說服力的寫作的研究。
有理不在聲高,有理也不在修辭。
通常,修辭也被稱為有傾向性的表達。
修辭技巧
委婉語和粗直語
委婉語是一種中性或正面的表達,而不是一種引起負面聯(lián)想的表達。
與之對應(yīng)的是粗直語
粗直語被用于影響聽眾或讀者對某事產(chǎn)生負面態(tài)度,或者用于減少其可能引起的積極聯(lián)想。
閃爍其詞
閃爍其詞是規(guī)避或化解風險的一種語言手段。閃爍其詞的表述,有助于稀釋、淡化所面臨的批評,也給提出斷言的人在遇到挑戰(zhàn)時留有逃脫的余地。
貶抑
貶抑就是試圖降低人物或事件的重要性及意義。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基于點滴線索甚至是毫無證據(jù)地形成的關(guān)于特定群體之成員的想法或印象。
暗示
暗示有很多種手法,例如”意味深長地提及“,”名褒實貶“等等。暗示就是指在字里行間隱藏著真實的意圖。
加載問題
同時問出兩個問題來。一個問題是表層的,一個是隱含的。
例如“你一直這么喜歡賭博嗎?”
回答是或不是,都間接肯定了自己的賭博經(jīng)歷。
嘲笑/諷刺
僅僅取笑別人的立場并不等于提出了對該立場的反對意見。
夸張
夸張就是過分夸大。為追求效果而加以夸大的判斷就有可能是夸張,究竟是不是夸張,取決于其語言的力度和所提出的觀點。
定義、解釋、類比、比較
這些都是常用的表達手段,但是這些手段也可作為修辭技巧。
修辭性定義和解釋是帶有傾向性的,而不是完全的陳述。
修辭類比(rhetorical analogy),即通過兩個事件之間的相似性比較,使某事件顯得優(yōu)或劣于它本身。
代替證明
僅表明某個斷言有據(jù)可查或有典可循,而不引用所說的證據(jù)或典籍。
重復
宣傳的本質(zhì)就是簡要并不斷重復。
——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
修辭? 謬誤!
本章討論的修辭技巧不再是上一章所談?wù)摰男揶o潤色。這些修辭技巧看起來很像是論證,它不僅有前提和結(jié)論,使用的語言也似乎在提供論證。但它們僅僅是“貌似”論證,它們并沒有為人們接受結(jié)論提供合理的證據(jù)。
也就是說本章介紹謬誤。
訴諸情感的謬誤
不是理性的分析問題,而是感性的、情感的分析問題。
這些情感包括憤怒、威嚇等其他情感,例如同情、妒忌、自負。
現(xiàn)實中,使人負疚、群體思維謬誤(從眾)等。
轉(zhuǎn)移注意力/煙幕彈
轉(zhuǎn)移注意力即紅鯡魚,引入一個新話題,轉(zhuǎn)移最初爭論的要點。
煙幕彈是指堆砌問題,使問題復雜化。
訴諸公眾
即”眾所周知“。
大多數(shù)人相信某件事是事實,并不能成為它就是事實的證據(jù)
有一種給訴諸公眾叫訴諸傳統(tǒng)。”向來如此,便對么?“
合理化
合理化是指用虛假的托辭來滿足自己的愿望或利益。
以錯制錯
他人所犯的錯誤.并不會使你的錯誤回應(yīng)變得正當。
訴諸人身
把提出某斷言的主體的特征與該斷言本身的特征混為一談。
人身攻擊
把某種不良品性歸于某人,這就是對本人的攻擊。
自相矛盾
某人言行不一。
因人廢言
因為某人的身份而證明某人斷言的錯誤。(并不是人身攻擊)
毒化凈水
如果 A 告訴你關(guān)于 B 一些無關(guān)的負面信息,使你對 B 產(chǎn)生不良印象,你就傾向于拒絕接受 B 對你所說的言論。
因人納言
某人很聰明,因而認為他的觀點正確。
生成謬誤
試圖以某斷言的來源或其歷史為依據(jù)“反駁”該斷言。
稻草人謬誤
為反駁對方的立場,而歪曲、夸大或以其他方式曲解之,使得被攻擊的不是對方的真實立場,而是更容易被批判或拒絕的立場。
虛假的兩難境地
在還有其他選項時,卻局限于兩種極端的選擇。
完美主義謬誤
如果某事物不夠完美,那么就應(yīng)該貶低它。
劃界謬誤
或者有精確的劃界點,否則事物的整個過程自始至終沒有區(qū)別。
滑坡論證
如果允許A發(fā)生,那么B就會隨之出現(xiàn)。如果事實上不能證明A會導致B,那么這個判斷就是錯誤的。
錯置舉證責任
不恰當?shù)貙⑴e證責任分配給爭議的某一方。
舉證責任的歸屬主要有三類:
- 初信度。一個斷言的初信度越低,提出該斷言的人的舉證責任越大。
- 肯定/否定。其他條件相同時,舉證責任置于對問題肯定的一方。(為何?通常如此。)
- 特定情形。如法庭上,除非有罪,否則無罪;高風險也是一種特定情形。
乞題
即循環(huán)論證在一個論證中,一個結(jié)論是某個前提的前提。
演繹論證
范疇邏輯
直言判斷
標準形式的直言判斷分為如下四種形式:
A 所有的……都是……
E 所有的……都不是……
I 有的……是……
O 有的……不是……
填入省略號中的短語是詞項。填入第一個省略號中的是主項(S),第二個的是謂項(P)。
A、I 是肯定判斷
E、O是否定判斷
對當方陣
[4]
反對關(guān)系:可以同時為假,但不可能同時為真。
下反對關(guān)系:可以同時為真,但不可能同時為假。
矛盾關(guān)系:真值正好相反。
差等關(guān)系:A真時I也真,反之不然;I假時A也假,反之不然。E與O同。
運算
換位
改變主項和謂項的位置,而其他不變。E和I換位后真假性相同。
換質(zhì)
對某判斷換質(zhì):把它從肯定判斷變?yōu)榉穸ǎ捶疥囍兴椒较虻淖儞Q),并把謂詞項換位原判斷的補詞項(即某詞在論域中,除去這個詞范圍內(nèi)的剩余部分。論域:為某詞設(shè)定的范圍)。
AEIO的換質(zhì)判斷都是等值的。
換質(zhì)位
對某判斷換質(zhì)位,即調(diào)換主項和謂項,并分別用補詞項替換原來的詞項。
A、O判斷換質(zhì)位前后等值,而E、I不等值。
三段論
三個標準直言判斷構(gòu)成的三段論,并且這三個判斷中包含兩個詞項,并且每個詞項正好出現(xiàn)兩次。
所有的 A 都是 B
有的 B 不是 C
所以 有的 A 不是 C
結(jié)論中的謂項(即C)稱為大項(P)。
結(jié)論中的主項(即A)稱為小項(S)。
在兩個前提中出現(xiàn)的項,但不出現(xiàn)在結(jié)論中的詞項(即B),稱為中項(M)。
檢驗三段論
用韋恩圖可以簡單的檢驗三段論,還可以便捷地通過規(guī)則檢驗三段論。
周延:某個詞項是周延的,那么這個項的范疇內(nèi)的所有個體都被提到。
規(guī)則:
- 前提中的否定判斷數(shù)量必須和結(jié)論中的數(shù)量一致。
- 中項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 在結(jié)論中周延的詞項在前提中也必須是周延的。
真值函數(shù)邏輯
一個表說清楚:
變元 | 變元 | 非判斷 | 析取判斷 | 合取判斷 | 假言判斷 |
T | T | F | T | T | T |
T | F | F | T | F | F |
F | T | T | T | F | T |
F | F | T | F | F | T |
關(guān)注假言判斷
前件 后件
充分條件 必要條件
如果(當)A,B[B,如果(當)A] 相當于
僅當A,B(B,僅當A)相當于
換言之,如果、當后面的是前件;僅當后面跟的是后件。[5]
三種常見的有效論證模式
-
肯定前件。
-
否定后件
-
連鎖論證
規(guī)則表
[6]
上圖中0即為F,1即為T
非演繹推理的批判性思維
日常生活中多用非演繹推理的批判性思維。非演繹推理有強弱之分。對非演繹推理進行批判性思維不是結(jié)論自身的可能性大小,我們所關(guān)注的是論證的相對強度。
從一般到特殊的三段論(統(tǒng)計三段論)
某比例的X是Y
這是X
所以這是Y
強度決定于比例,比例越高則強度越大。
從特殊到一般的論證(基于樣本的歸納三段論)
- 如果樣本與總體之間的差異導致樣本在代表總體方面出現(xiàn)偏差,就削弱了論證。
- 在代表總體方面,樣本太小或過于片面,也會削弱論證。
從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基于類比的非演繹論證)
基于類比的非演繹論證的運作方式
X和Y都具有屬性p,q,r等
X具有特征I
所以,Y也具有特征I
對類比論證的批判性思維指南
- 類比項之間的相似性越多、越廣泛,論證越強;類比項之間的差異性越多、越廣泛,
論證越弱。 - 相對于我們關(guān)心的屬性而言,各相似性或差異性之間,存在著聯(lián)系程度的不同。
- 相反類似項越少,論證越強;相反類似項越多,論證越弱。
從一般到一般的論證
人們可以基于不同總體之間的屬性的相似性,在新的屬性方面做由此及彼的推理。
不當?shù)臍w納換位:如果沒有其他信息,我們不能以多大比例的 X是Y為前提得出也有這個比例的 Y是X作為結(jié)論。
非演繹推理中的謬誤
倉促概括
基于太小的樣本所作的概括推理。
傳聞證據(jù)
(是倉促概括的一種類型)
樣本只來自傳聞。
以偏概全
過高地估計基于片面樣本的論證的強度就犯了以偏概全的謬誤。
自薦樣本
沒有保證樣本的隨機性。
有傾向性的問題
有傾向性的問題統(tǒng)計出的樣本通常不具代表性。
弱類比
對通過類比所得到的結(jié)論給予過高的估計,所犯的錯誤叫做弱類比。
模糊的概述
模糊概述指的是一般性陳述過于模糊以至于需要具體理解時卻無法知道它所表達的意義。
因果解釋
解釋不同于論證。
人們利用論證去支持或證明某個命題,人們利用解釋從一個或另一方面去闡明某事。
論證不同于解釋,但是二者常常混淆。
兩種解釋
物理因果解釋
關(guān)于事件或現(xiàn)象的因果解釋都是針對其物理(自然科學)背景方面的。
行為因果解釋
從心理學、政治學、社會、歷史和經(jīng)濟等其他行為和社會科學方面來闡明行為的原因。
充分解釋
一個解釋是否是充足的或充分的完全取決于我們的訴求。
盡管如此,任何解釋要達到”有用“的標準,就至少達到如下條件:
不自相矛盾,不含混模糊,不與公認的事實或理論相沖突。
而且好的解釋不會導致錯誤的預測。
循環(huán)解釋
簡單的重述待解釋的現(xiàn)象。從中并不能產(chǎn)生任何有意義的預測。
形成假說
在探究原因時我們的推理分為兩部分,形成假說;檢驗假說。
形成最可能的假說的一般策略往往叫做得出最佳解釋推理。
形成假說的四種方法
求異法
如果我們試圖尋找不尋常事件的原因,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與此同時也發(fā)生了另外的不尋常事件,我們就猜測后者是引起前者的原因。
求同法
兩個現(xiàn)象之間的相關(guān)性提供了因果假說的良好起點。一種類型的相關(guān)就是一個事件的發(fā)生伴隨著另一事件的發(fā)生,這兩個事件就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
因果機制和背景知識
必須借助于常識和因果聯(lián)系的背景知識才能通過求異法和求同法來形成假說。
最佳診斷方法
查明最緊密的聯(lián)系,由此診斷。
普遍的因果陳述
不可采信一個樣本的試驗結(jié)果。
因而要使用普遍的因果陳述解決問題。
驗證因果假說
對照的因果實驗
樣本均分,一組實驗,一組對照。
但是對照試驗不總可行。最終,驗證因果假說還是對求異法和求同法的謹慎運用。
避免在人群中檢驗因果假說的代替方法
在人身上實驗并不總是切實可行,有時這么做有悖人們的倫理愿望。
非實驗的因果研究
非實驗的因果研究將受待驗證原因影響的人作為一組,將情況類似但不受該原因影響的人作為另一組,對比考察兩組,看是否第一組人更有可能出現(xiàn)待驗證的結(jié)果。
非實驗的果因研究
非實驗的因果研究避免直接對人體實驗的檢驗因果假說的替代方法是將具有待檢驗結(jié)果(不是待檢驗原因)的人作為一組,將不具有待檢驗結(jié)果的人作為另一組,比較兩組的情況,看第一組是否更普遍存在待檢驗原因。
道德、法律與美學推理
道德推理
價值判斷
價值判斷分為道德價值判斷和非道德價值判斷。
道德和非道德
道德是與非道德相對立的,而非與”不道德“對立。
道德推理的兩個原則
一致性原則
同樣的個案必須同等對待,同等對待的個案必須情況相同。
看起來違背了一致性原則的一方有責任證明他并沒有違背一致性原則。
這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舉證責任。
道德原則
是指普遍意義上的價值判斷。
道德推理的幾個視角
后果論
主張在確定道德價值時要關(guān)注決斷、行為或政策的后果。
持這種視角的最著名理論就是功利主義:如果一個行為將比其他行為帶來更多快樂,那么該行為就是正確的;如果采取某行為將帶來較少的快樂,而其他可選行為將帶來較多快樂,那么,采取該行為而不是其他可替代行為就是錯誤的。
后果論的另一流派是倫理學的利己主義:,如果某行為給你自己帶來的快樂高于其他選擇,這樣行事就是正確的,如果某行為給你自己帶來的快樂低于其他選擇,這樣行事就是錯誤的。
倫理學的利他主義:。這種理論認為他人的快樂比自己的快樂價值更高。從這個角度看,功利主義持較為中立的立場,兼顧了自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重要性。
義務(wù)論/道義論
按照這種哲學,從道德上來衡量行為時,并不像功利主義那樣依賴行為的后果,而要關(guān)注行為動機。
一些道義論者認為義務(wù)的基礎(chǔ)是人性;另一些人則認為義務(wù)植根于理性。
道德相對主義
正確或錯誤依賴并決定于其所處的群體或文化。
行事方式到底是正確還是錯誤,可能會因不同群體、不同社會、不同文化而呈現(xiàn)差異。
極端的相對主義是道德主觀主義:對錯僅依主觀看法而定。
宗教相對主義
行為的正確和錯誤決定于一個人所處的宗教文化或社會。
宗教絕對主義
即正確的道德原則就是“正確”的宗教所接受的原則。
德性倫理
該理論曾在古希臘思想中占主要地位,它關(guān)注的不是做什么,而是成為什么樣的人。
法律推理
訴諸先例
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既有判決來作為判決類似新案件的權(quán)威指南。
四個視角
- 道德法律主義:法律應(yīng)該認定不道德的行為是違法的。、
- 傷害原則:對他人的傷害不僅是禁止某種行為的充分理由,而且是唯一理由。
- 法律家長主義:如果法律阻止某人做有害自己的事,那么相關(guān)的法律就可以得到證成;也就是說,法律為了某人自己的利益禁止或者限制某行為。
- 冒犯性原則:如果 X 行為對他人具有較大的冒犯性,那么禁止 X 的法律就可以得到證成。
美學推理
八個美學原則
- 含義深遠或啟迪真理的對象具有美學價值。
- 能夠表達其文化或傳統(tǒng)的核心價值或信念的對象具有美學價值。
- 有助于帶來社會或政治變革的對象具有美學價值。
- 能使體驗或欣賞的人感到快樂的對象具有美學價值。
- 能夠給人帶來有價值的情感的對象具有美學價值。
- 能夠帶來特定的非情緒性的體驗的對象具有美學價值。
- 擁有某種美學特性或展現(xiàn)特殊美學形式的對象具有美學價值。
- 對象是否具有美學價值無法給出論證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