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奇葩說,喜歡看奇葩辯手的唇槍舌戰,更喜歡導師們充滿人生智慧的總結發言,如果說我喜歡的原因,大致可以總結為:
“每次都能從辯題中引發思考,這是一個把固有思維打破重組的過程,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永遠不要覺得自己是絕對正確的,也不要堅信自己的立場有多么的堅定,當你的有限認知被灌入新鮮血液時,你的改變不需要三天,或許只需要三分鐘,或者只是一個人的一句話戳中了你的某個點。
不必人云亦云,大眾的觀點或許也來自于盲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去做,永遠比原地思考來的有意義。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做不得。
要訓練自己去理解對方想法的能力,可以更有效的溝通傳達信息“
說起辯論,總能讓我心底燃起一種熱情,最初接觸辯論是早在上初中的時候,那個時候網絡沒有現在這般發達,信息的來源渠道非常有限,想要尋找到支撐自己論點的素材只能查書,遇到了準備時間不那么充分的比賽,考驗的就是知識的儲備了,或者跟小伙伴一起,扮演雙方辯手,打開思路,互相提供論據,那真是最初的頭腦風暴……想來我為什么一直都喜歡那種氛圍,一直延伸到工作的狀態里,也是辯論留給我的印記。
辯論比的從來不僅僅是口舌,更是知識的儲備和大腦的反應速度。我那時候最喜歡的位置時二辯,一辯拋出我方觀點,對方一辯簡單反駁并闡述自方觀點,二辯,沒有陳述,上來就是要指出對方一辯的漏洞并加以反駁同時進一步明確我方立場……
最喜歡的環節是自由辯論和奇襲,每當第二輪即將開始,我都會克制不住的摩拳擦掌,那種毫不怯懦只有興奮的感覺…………現在想起還是記憶猶新!
從初中,到高中,到大學,辯論都是我最鐘愛的比賽,拿了很多個最佳辯手,贏了很多場,交了很多朋友,也訓練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反應能力,可以說,辯論讓我受益匪淺。
可是后來,我卻放棄了。
原因,是我發現,雖然辯論給了我很多訓練和能力的提升,但是,也讓我有了一個很不好的習慣。
要知道,辯論的時候,你是沒辦法選擇命題的,正反方的確定都是靠抽簽,也就是說,自己闡述的觀點不一定是自己認為對的觀點,而是可以支撐辯題成立,能贏得更多人認可,能打贏比賽的觀點。
久而久之,養成了一種習慣:每當別人說什么,第一反應是找到不成立的地方,然后反駁他。
這個習慣真的非常不好,但就像是大腦培養成的一種條件反射,好難控制的!更可怕的是,我發現,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影響了我很久,卻不自知。
爸媽說我聽不進去話,沒等人家說完就開始頂嘴。
有一次跟老爸吵架,吵得非常兇,陷入到那種狀態的時候,根本考慮不到孝順或者父親已經年邁,他的思維和反應肯定不如當年,而我卻一直再說,一直再說……直到爸爸氣的啞口無言又怒氣沖沖的對我喊:老子養你這么大不是為了聽你教育我的!
就在我還想說些什么的時候,爸爸很無力的又說了一句:我說不過你,你長大了,隨你吧。
一瞬間,就那么一瞬間,感性突然回歸到身體里,似恍然大悟一般,我的心痛極了
我在做什么啊!我需要在我的爸爸媽媽面前炫耀他們培養的能力么!我需要證明給他們看我有多強么!把爸爸氣成這樣算什么本事!我在傷害他們!
突然就哭了,哭著跟爸爸說,我錯了,爸,對不起。
爸爸只是淡淡地說:不需要。
那段記憶,已經不十分深刻了,可能是因為太痛苦而選擇性忘記吧……但是那段時間的悔恨和內疚,從來沒有忘記過,直到現在,我還是為曾經的自己做過那樣的事情,而自責不已。爸爸媽媽早就原諒我,但是我原諒不了自己,我永遠沒有機會收回我說的那些話,永遠沒有辦法彌補曾經帶給他們的傷害。無論之后的我做什么,我都覺得做的還不夠……
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勉強修補了與爸爸之間的關系,無論何種刻骨,時間很有力量,我們早就和好如初了,爸媽也沒有再提過那段時間的我,對我,對他們的女兒,爸媽從未有過真正的責怪或是不原諒,他們或主動或被動的選擇了包容,因為愛。
就是在那段時間,我決定:再也不打辯論了。
無論我多么享受那個過程和成功的喜悅,無論贏得的掌聲能多大限度滿足我的虛榮心,無論它訓練的出我多大的能力。
我都選擇放棄。
講話是一件太重要的事情,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言語之間,分秒之中,就會產生溫情與冷酷。如果生活中的我,輸了家人,輸了朋友,輸了自己,那賽場上贏得再多,對我來說,都毫無意義。
想來,那時候也是心智不成熟的年紀,沒有分寸,把握不好比賽與生活的界限,才會在混沌中迷失那么遠。
從那以后,我沒有參加過一場比賽,任由老師怎么說,哪怕是給其他辯手提供思路和指導,我也都拒絕了,我知道我陷的多深,那種習慣很難改掉,我一直在克服,直到前幾年,還會不自覺的有所體現。
好在現在,慢慢的改掉了。
越來越明白一件事,說得多不重要,信息的有效傳達才是溝通的最終目的。
與別人溝通,首先要清楚,對方是希望了解你的想法,還是,只想把自己的想法說給你聽。
我總是希望自己可以帶給身邊的人一些溫暖和力量,而那些會讓人變得刻薄的事情,即便帶著光環,還是不要罷了。
當然,希望奇葩說的辯手們,分得清比賽和生活,他們做的會比我好。
“希望我這里的那束陽光,也會去你那里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