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為你推薦的這本書是《小家,越住越大》。這是一本在裝修居住經驗分享領域,知名度和認可度都非常高的暢銷書。正式出版以來,幾乎一直穩居家居生活版塊暢銷書排行榜第一位,被評為首屆京東文學獎年度新銳入圍作品,可以說是近年來,國內同類圖書中傳播最廣的一本。
如果你是生活在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上班族,為了未來更好的生活奔波于城市的大小角落。但現今的房價,即使你掏空積蓄,借遍親友,可能也只能擁有一個小小的家,權作容身之地。
作為室內設計和裝修行業的從業者,我接觸過很多新業主,他們要么是剛從漂泊無定的租房生活中走出來,要么是第一次離開父母獨立居住。一開始,不論是誰,都是懷著對自由新生活的熱切期盼。然而,獨立生活經驗的欠缺和業余時間精力的匱乏,以及捉襟見肘的積蓄,使得他們的實際居住質量并不高,無論家是大還是小,幾乎都呈現出一種混亂無序的景象。
《小家,越住越大》這本書,無疑為面對裝修一頭霧水的新業主或普通讀者,提供了一個重新認識「居住」這件事的好契機。
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在于,它通過 300 余幅手繪,生動形象地解答了普通人在空間利用、收納整理、處理家務等方面的問題和需求。
通過閱讀這本書,你可以學會如何布置一個合理、舒適且功能齊全的小家,了解如何更好地處理好空間與人、空間與收納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更高效輕松地做家務。
這本書的作者逯薇,也相當厲害。是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住宅設計師,「住商」概念的推廣者之一。參與過 20 萬套以上住宅的建筑設計,走訪過上千戶普通家庭,擁有非常豐富的住宅設計經驗。
接下來,我將歸納本書的三個要點,然后分別與你分享:
第一個要點是,關于家的不等式。講「房子」與「人」的關系,和居住的四個不等式。
第二個要點是,收納的秘密。如何讓自己的家來減減肥?這里有適用于不同空間的收納方法,和家的容器。
第三個要點是,小家,如何才能好好住?講了不同功能區域的設計要點,和如何重新認識家務。
先來了解一下第一個要點:關于家的不等式。
居住在中國城市里的年輕人,大多是首次置業。獨立居住經驗的匱乏,使得他們無論是買房、裝修,還是實際居住,都難以把握矛盾的真正焦點——房價高、面積小、物品多、居住久。 如何才能在這小小的「房子」里,擁有更大的「家」呢?
作者認為,「家」是由硬件的房子和軟件的「人」組成的,一套房子哪怕設計得再完美,也不過是個殼,還是需要傾注了真實情感的居住活動來充實出一個完整的家。
然而,通常狀況下,一個既美好又舒適的家,卻不等于「人」+「房子」的組合。這又是為什么呢?
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家」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地址,它更是一個心靈的庇護所,我們在外努力打拼,誰不希望回到家打開門,迎接自己的是一個溫馨和舒適居所呢?相對來說,房子可以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住在里面的人。居住并非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是需要逐步學習和掌握的技能,對待生活的態度決定著你的生活質量,你如何對待家,家便如何對待你。
書中作者通過手繪加文字的形式,把家居空間的功能規劃、收納整理、處理家務等問題的要領更生動直接地傳達給了你。除此之外,她還提出了一些簡便易行的居住概念和參照模板,讓你的「住商」能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提升。
同時,逯薇把「房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住在里面的人」這個理念,融入到全書的各個角落。讀完之后你就會明白,房子是為人而建的,人幸福感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房子的好壞。這才是正確的「房子」與「人」的關系。
之后,作者提出了四個重要的關于居住的不等式。打造美麗之家的真正秘密,其實就隱藏在這四個不等式之中。
第一個不等式是,「房」不等于「家」。
買房,是一個備受關注且經久不衰的話題。
「你買房了嗎?」 「現在到底該不該買房」 「你家小區有學位嗎?」
這樣的問題是一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經常會聽到的。人們對大城市的工作環境和優勢配套資源趨之若鶩,對不斷攀升的購房成本卻只能望而興嘆。
運氣好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辛苦打拼積攢出一套小小的房子,可是,當你拿到鑰匙的時候,你就拿到你的家了嗎?
大多數時候并不是。
陽光下的地毯,夜幕里的沙發,記錄家居生活時光的桌柜,散放著光澤的親人的面龐,這些才是「家」的拼圖。那個剛建好的灰色水泥殼子,暫時還不是家。
「人」加「房子」才可能等于家,好好去住的地方,才是你的家。
第二個不等式是,設計師不等于居住者。
住宅設計師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在房產開發公司從事住宅戶型開發研究,另一種則是面向交付以后的住宅,直接與不同的業主打交道。
作為業主,我們在決定裝修房子的時候,除了直接找裝修公司,或許會考慮找一名室內設計師。在把房子的規劃設計全權交給他后,我們就認為高枕無憂、萬事大吉了。但其實,設計師即使有專業的知識,可以根據你不同的需求進行設計,但他終究不是最后入住的人,無法替你去感受、去做主觀抉擇。
而且很多時候,就算是一模一樣的戶型,一模一樣的精裝修,只要居住在里面的人不同,就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居住風貌。
所以,設計師可以提供好的建議和意見,可以盡其所能地給客戶最好的解決方案,但最多只能提供半成品的「住宅」,只有居住者才能搭建好屬于他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家」,無論在什么情況下,設計師都無法代替業主居住其中。
而作為住宅設計師的逯薇,也在書中提到,「假設我所設計的房子可以打 60 分,那么在將房屋交付給你以后,到底是變成 99 分的家,還是 45 分的家,完全取決于你自己『住商』的高低。」
第三個不等式是,住得更大不等于住得更好。
很多人在有了一定經濟實力后,更愿意換一所大房子住,似乎「大房子」就等于「更幸福」。其實,真實情況未必如此。
在社區品質、房屋面積、房間數量、套房衛生間等硬件條件升級之外,同樣需要提升的是,居于其中的人的「住商」。「住商」就是你和住宅的相處之道,「住商」的高低決定了你的真實居住水準。
住商和房子的大小、新舊、租買、貴賤都無關系,只與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生活經驗和思考能力相關。
對第一次買房就買了大房子的新業主來說,如果沒有經歷過「住商」的逐步提高過程,也沒有在前期居住實踐中積累足夠的生活經驗的話,很容易就會出現無法應對新環境帶來的要素沖突的問題。
所以,住大房子不一定能提升幸福感,而是要不斷去思考和認識自己與住宅的關系。
第四個不等式是,家的面積不等于家的容積。
大家都知道,無序、雜亂會極大地影響居家生活的幸福感。
但在如今這個物質充裕的時代,除了房子,一切似乎都可以盡情買買買。
于是,絕大多數家庭都堆滿了大量冗物,擁擠不堪,無處下腳。
家中的「人」和「物」共存于同一個屋檐下,正是因為「人」的不同的居住活動,才需要不同的「物」來起到輔助作用,當「人」的生活空間都被擠壓到所剩無幾時,家豈不是成了倉庫,這何嘗不是本末倒置了呢?
其實,你只是不知道如何去認識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去收納規劃。學會如何與家中的「物」和諧共處,才能「地盡其用,物盡其用」。
講完了第一個要點,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本書第二個要點,關于收納的秘密。
在逯薇過去十年的調研結果中,無論在哪座城市,無論戶型大小,人們面臨最大的困擾就是,面對多到放不下的東西,不知該如何整理。
在解決如何整理物品之前,我們不妨先來思考一下,為什么會有越來越多的東西出現在家里? 現在,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購買到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商品種類的極大豐富、人們購買力的增強等因素,都是促使「買買買」成風的重要原因。
如同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總是吸引著我們,忙碌的工作和家務也限制了我們的運動時間,肥胖及其帶來的健康問題,也已經成為現代中國人的普遍困擾,減肥健身的話題也因此經久不衰。
之所以在收納的話題中提到肥胖,是因為家的「變胖史」和人的變胖過程,其實是類似的:剛搬入的新家如同剛步入社會的年輕大學生,身形清瘦,意氣風發,然而在職場打拼多年以后,隨著加班和吃宵夜次數的遞增,又因為疏于鍛煉,身體日漸變得沉重。
當家里的空間逐漸超飽和、物品爆倉的時候,就好比肥胖者超標的血脂一般,無時無刻不在向居住者施加著無言的壓力。
在職場打拼多年的逯薇,也在書中也分享了自己的發胖史和減肥史,并且借著自身減肥成功的動力,開始了家的「減肥」。
「少即是多」——整理物品和減肥是一樣的道理,節食必先于運動,丟棄必先于收納。
想一想,自己家里哪些物品其實已經很多年沒用過了?哪些東西早已落滿了灰塵?
所以,丟棄必先于收納,大膽地扔掉那些好久沒用的、已經壞掉的或者以后再也不會用的東西吧!為身體減負,亦為家減負。
人們囤貨,積攢可用物品,潛意識里是為了以備不時之需。所以當你感到丟棄是一種浪費時,它只是你的錯覺。真正的浪費,來自于你無節制地亂花錢,想買什么買什么。
在這個丟棄的過程中,你可以反思,買那些沒用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原因。空間改造的知識和物品使用經驗,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哲學帶來啟發。
關于收納的意義。法國女性室內建筑師夏洛特·貝李安在半個多世紀前寫道: 「收納是家居設施的第一元素,如果收納設計不好,居室里留不出任何空間」。收納就像是硬盤的碎片整理功能,在一段較長的運轉時間之后,可能會產生很多不連續的空間碎片,如果能將這些松散的碎片收集起來,就可能拼接出高效的存儲區域。
收納并不只是教會你怎么整理不同區域,也不是買了各式各樣的收納盒就萬事大吉,它其實是一套一以貫之的辦法,簡單好操作。有人會覺得收納很高深,這是一種誤解。 在日常生活中,你在整理自己的旅行箱時,就是在收納;在準備出門把需要帶的東西合理地放置在包里面時,就是在收納;甚至當你整理、收集電腦上的照片、文件,將它們分類保存時,也是在做收納。
收納,其實是無處不在的,不只是強調收起,更應該強調取用。而且,越是小家,越需要更合理地組織和利用空間。收納的重要意義之一就在于釋放現有空間,重新組織空間的利用方式。
那么,開始收納設計之前,都需要你做些什么?
首先,你需要認識到居住要素之間的沖突。
社會物質條件的豐富和居民購買力的顯著提高,讓中國家庭保有的家居用品的類型和數量在 30 年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二線城市難以企及的房價,讓買得起的房屋面積一直在縮水,再加上首次獨立居住的年輕人生活經驗不足,業余也很難有時間精力去處理,有限的空間與近乎無限的物品之間的沖突,也就基本上沒有條件在短期內提高生活質量。
了解了基本沖突,我們再去審視你的生活習慣,確認物品的使用可能。有哪些物品是很久沒用過的?有哪些物品是已經過時以后再也不會用了?有哪些物品會帶來痛苦的回憶?有哪些物品是心頭大愛?
之后,將確定不再需要的舊物品集中丟棄或轉讓回收,把寶貴的居住空間,搶救回來。
最后,才是把剩余的有價值有情感的東西一一整理分類,再加上對未來的生活必需品的預計,去做全新的收納規劃。
當你準備一個全新的收納規劃時,你需要先了解收納的四條標準。
第一條標準,是各處均布。
各處均布就是把確定需要的家居用品就近收納,均勻分布,分門別類。比如玄關位置放鞋子和包包,餐廳放茶杯和餐具,客廳放玩具、電視、書等。
收納內容和使用空間,基本是一個蘿卜一個坑的對應關系。唯有就近收納,才能讓人不至于輕易想懶惰妥協。
第二條標準,是收納占比大于等于 12%。
這是說「收納投影面積」與「房屋套內面積」之比大于等于 12%。所以,房屋面積越小,收納比例反而應該越大。
為什么要這么做呢?我們可以把收納空間,理解為房屋的內存條,只要內存條性能足夠高,電腦的運行速率也相對會快很多。
日本是公認的住宅精細化程度極高的國家,由于「全職主婦」這一家庭角色的普遍存在,收納在日本住宅中極受重視,而收納系統在他們的房屋占比中比例也很高。
第三條標準,是立體集成。
立體集成不是指柜子越多越好,而是越「立體集成」越好。
就是說在盡量小的占地面積中,要拓展出盡量大的容量。與其選擇若干個小型零件的儲物家具,不如選擇精良的高效率家具。
最后一條標準,是二八原則。
有藏有露,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一個家的整潔,隱藏 80% 的亂,才能展露 20% 的美。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易亂的日用品、無美感的物品、不常用的物品、季節性的物品都藏起來,把裝飾性物品、藏品和常用的物品都展示出來。減少了進入視線的信息量,大腦就更容易得到「清爽」的信號。
了解了收納的四條標準之后,收納容器的選擇就甚為重要了,按照作者的思路,可以把關于居家空間的收納容器,分為四級:
從大到小,從上而下,分別是:
房子:這是承載所有居住活動,銘刻家人回憶的容器;
房間:客廳、臥室、廚房等,放置著各類家具家電;
大型儲物家具,衣柜、書柜、鞋柜等:作為第三級收納容器,容納了衣物、配飾、書籍、玩具、清潔工具、收納箱等具體的日常生活器物。
最后就是細分儲物件:比如盒子、箱子、鉤子等,是將大型物件的使用效率提升的關鍵核心工具。
除此之外,學會給不同收納盒貼上標簽或可愛的小貼紙,也是非常實用的技巧。
以上就是第二個要點收納的秘密。最后,我們再來看看,「小家,到底如何好好住」。 首先,需要適當地強調一下,你要學會區分真實需求和假性需求,也需要認識到長期需求和臨時需求的區別。明白了這兩組關系,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結合實際需要,去組織和布置不同的局部空間。
在了解「小家,到底如何好好住」前,要先明確不同功能區域的設計要點。
當我們打開家門,第一個引入眼簾的地方是哪里呢?是客廳嗎?不,應該是玄關。
玄關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地方之一,很多家里會在玄關處放置鞋柜、衣架、隨處亂扔的包裝袋、雨傘、鑰匙等,所以玄關很容易出現臟、亂、臭的狀況。而其實,玄關是通往正室的必經之路,也是進家門之后的第一印象,它的布置的合理性,極其重要。
玄關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你進了家門之后,放下手里的東西,換雙拖鞋,掛起外套……這一系列動作發生的地點。而此時如何挑選、定制玄關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關于打造鞋柜,請記住一點:容量第一。除非玄關柜足夠長,否則不要輕易被五花八門的次要功能迷惑。因為臺面、鞋凳、掛衣功能等都會大幅削弱鞋柜的存儲能力。很多人也會疑惑,那鞋子的鞋盒,我到底要不要保留?這里我推薦你試用防塵鞋袋,不僅節省空間,也能保證鞋子的干凈整潔。租房一族也可以購買抽屜式鞋柜,高效好用又時髦。
家里最常與外人接觸的空間是哪里呢?當然是客廳了。
我們總是希望客廳大一點,好顯得大氣。不過,讓客廳真正顯大的秘訣卻是:
可以活動的家具盡量不要買太大的,舒適夠用的前提下越小越輕越好。
固定收納要盡量做大,客廳是家的中心,平日里家人的歡聚、假日里親友的來訪、老人看電視、孩子玩耍,都是在客廳里實現。所以,客廳的收納物品幾乎包含了日常娛樂所用的所有東西:書籍、藥品、文具、玩具、文件、影集、影音、收藏品……同時,當夜深人靜后,我們也可以把客廳當作書房,這時候客廳的干凈整潔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所以,一種可以考慮的選擇就是將電視墻除了電視部分以外,全部打造成收納柜,再加個柜門、家里就會干凈清爽不少。
我們常常懷念家的溫馨,就是因為家里有別處沒有的煙火氣。而這種煙火氣,是在一朝一夕、一餐一食中醞釀出來的,即使是一個人住也得好好吃飯。如何打造一個高效整潔的餐廚空間,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命題。
當下 60~120 平米中小戶型的廚房,一般只有 4~7 平方米的空間,那應該如何設計廚房呢?這要根據居住人的日常習慣來決定。如果一日三餐通常都是牛奶、沙拉、面包,做菜很少放油,或者很少在家做飯,那么你可以考慮開放式廚房;如果居住者是核心家庭,要保證孩子的營養,經常在家做飯,或者本身是中餐烹飪愛好者,那么建議選擇封閉式廚房。
廚房是否真正好用,關鍵在于做飯的時候,取食材、清洗、切菜、烹煮、盛盤這五個步驟能否順暢高效,一氣呵成。
所以,相對而言,U 型廚房是廚房高效的最佳布局。它除了節省占地面積,還有一點就是能合理布置操作臺的三個區:備餐區、裝盤區、瀝水區。通常建議放砧板、切菜的區域長度大于等于 600mm, 放在 U 型的中間區域;放盤子、炒完菜裝盤的區域長度大于等于 300mm,放在 U 型的一側;水槽到墻邊放瀝水架子的地方大于等于 300mm,放在 U 型的另一側。
除此之外,書中還更加細致地講解了門的位置、窗戶的位置、煙道的位置、冰箱大小等因素,對廚房布局的影響。我們需要根據實際戶型做出適當的調整,找到高效廚房的最優解。
接下來就是臥室了,進入到臥室之后,最頭痛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把自己的寶貝衣服們都安置好,以便早上起床畫個美美的妝容,然后快速出門。
試問,哪個姑娘不想要一個夢想中的衣帽間?然而,到底該如何打造一個高效的衣柜呢?
作者建議嘗試以下幾個方向:
拆除衣柜內的隔檔和抽屜,購入可以自由活動的抽屜;
將 T 恤類不需要懸掛的衣物疊整齊放置在活動抽屜內;
在柜門內部掛上無紡布掛帶,可以裝一些耳環手鐲等小首飾、小物品;
將臟衣服放在專門的多用途臟衣籃里,攢了幾件衣服之后就可以一起拿去清洗。
除此之外,也可以在穿衣鏡前裝置鏡前燈,每天穿衣打扮的心情都能變好。
衣帽間是女人每天寵愛自己的地方,可是唯有「少而精」,才能留住家的整潔,留住自己的美麗心情。
作者逯薇,作為一名女性住宅設計師,在書中寫到,「30 歲以前可以素面朝天出門見人,好像無所顧忌,30 歲以后就得好好捯飭一下,不自覺中化妝是每日必須要做的事。我們都知道,女人永遠有下一只想買的口紅,家里的瓶瓶罐罐堆成了山,哪家出了新品忍不住要買買買。所以,如何把自己的寶貝們都歸置整理好,是很重要的事情」。
在她看來,改造梳妝臺,有三條標準是需要考慮的:
收納容量,這個就不用多解釋了;
人鏡距離,就是人臉離鏡子的距離,經驗證明,人鏡距離在 400mm 以內最為合適;
面部照度,這當然是為了在化妝時有超模的感覺啦。在鏡子兩邊安裝 LED 隱形帶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當你匆匆忙忙起床上班,抑或加班到很晚,回家坐在梳妝臺前,看見鏡中努力奮斗的自己,是不是也會享受生命中最年輕的一天呢?
當我們獲取了基本的設計思路以后,還需要認真考慮,如何更好地打理和維護這個家。
畢竟,居家無小事。居家過日子,除了有人在客廳看電視、臥室睡大覺、廚房做美食,還得有人負責做家務。地上永遠有臟亂的頭發、拖地會產生廢水、曬衣服沒有地方等狀況,總會讓人對做家務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不知道如何挑選家務工具,如何選擇功能不同的用具,如何處理家里的上下水。一不小心就把浴室變成拖把池,馬桶變成臟水桶。一想到這些就會煩,家務越堆越多,家里亂成一團,就更沒有心情打理了。
這里,作者推薦了懶人家務三大秘籍。
第一是選擇合適的空間,設置獨立家務區。
為了不污染其他的生活空間,家務區必須相對獨立且隱蔽,陽臺就是相對理想的區域。
制造多功能集成空間,解決三大家務行為,實現動線最大化,并且最好給多功能集成空間加上單獨的門,以免關聯區域面積過大造成保潔成本過高。
使用多用龍頭,同時提供多個出水口;安裝拖把掛架,集中收納拖把、掃帚、帶柄簸箕乃至長柄傘等物品。
第二是淘汰舊物換神器。
選用超細纖維布代替普通抹布,方便清洗和使用。
選擇噴霧拖把、無線吸塵器代替老舊的普通拖把和掃帚,不再需要拖把桶。
第三是把清潔看成是修行,而不是負擔。
洗臉洗澡是我們每天必備的功課,既清潔了身體,又舒緩了心靈,還振奮了精神。家居清潔也有同樣的魔力,每天幾分鐘的付出,就可以得到一個閃閃發亮的家。
相信你也有過這樣的體驗,心情不好的時候,做做家務,看著家里一點點變整齊變干凈,心情也會跟著好起來。而每月半小時以上的清潔行動,看似是打掃房屋,實際是在整理和擦拭你的思緒和心情。
正所謂,家是人生道場,清潔亦是修行。當我們建立了適用于新家的家務習慣以后,居家保潔工作也會跟著變得輕松起來。